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咏道诗是以道教活动为基本题材且渗透着道门思想情感的一类诗歌作品,它属于道教文学的范围。自汉末道教问世之际,咏道诗即形成并且逐步发展起来。南宋时期,战争的烽火加重了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在动荡的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也和广大人民一样,经历种种苦难。考察一下此?..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神话及道教题材在敦煌佛教壁画中的出现,是佛道思想融合的具体反映,也是早期佛教艺术中国化的特殊形式。实际上,宗教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今天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挖掘。敦煌壁画以佛教题材著称,不过也并不缺少其他宗教的题材,这反映了敦煌作为不同宗教文化交流中心的特点。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  相似文献   

3.
南宋道教词人白玉蟾不仅在道教历史上占有南宗五祖的重要地位,其文学造诣也颇高,有不少文学作品传世。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阐述道教思想类和抒发士人情怀类,本文简单介绍了白玉蟾的生平、文学作品概况以及研究现状,并着重突出了其不同于其他方外人士的士人情怀。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2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将所藏华北株式会社(1939~1945)在日军侵华时期拍摄的华北地区照片档案资料数据,在网上全部公开,名为《华北交通写真》。~1其中有20余张北京白云观的照片档案。主要是白云观道教民俗庙会的照片,也有少量反映白云观道教活动的影像。北京白云观照片可以在该档案数据库中按名称进行检索。~2照片档案在图片上方分为四格:原板编号、拍摄场所、文字说明、摄影年月(日本昭和纪年)及摄影师姓氏(名章或手写)。每幅照片都有编号。下面以档案中一幅白云观道教晒经活动的照片为例来说明。(图1)  相似文献   

5.
巴蜀地区一直是道教活动兴盛的中心地域之一,而大量极富特色的石室墓葬雕刻中的道教传统文化题材也是宋代作为道教发展高峰期的典型例证。在墓葬中通过石刻这种艺术化的表现方式,表达了该区域当时对道教重生、乐生,追求长生不老的观念的理解,也集中体现了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和超越生死、趋吉避凶的本能追求。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道教的审美思想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宣传,进一步渗透于社会文化生活之中.道教的美学观念与许多文学艺术形式相结合,由此得到具体化、形象化的艺术表达."苦-乐"的道教美感转化论通过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形式否定了功名、事业、家庭等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现出人应超越浮生,及早修行,获真成仙才是人生之大美大乐的道教审美思想.丑-美的道教美感转化思想在明清文学小说作品中也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文艺美学判断-"德"的美(道之美)才是更高的、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7.
李菁 《宗教学研究》2001,(4):135-138
文学是一个宽泛的范畴,简言之,即人学。特定时期的文学反映的是那一时期人的所有外在活动状态和内在心路历程。对这一范畴越细致的分类剖析,便越能真实地再现那一时期人的本质,对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的研究即是如此。它打破了“唐诗宋词元曲”的笼统概念,以更深入更细密的划分和研究,为读者揭开了一个通常为文学史忽略的领域,展示了一幅更为具体的南宋金元人的活动画卷,这当是詹石窗先生所著之《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的选题意义之一。承担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并不简单,作者面临的是大量繁杂的原始文本,要经过耐心地考…  相似文献   

8.
李菁 《中国道教》2002,(2):54-56
文学是一个宽泛的范畴,简言之,即人学。特定时期的文学反映的是那一时期人的所有 外在活动状态和内在心路历程。对这一范畴越细致地分类剖析,便越能真实地再现那一时期人的本真,对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的研究即是如此。它打破了“唐诗宋词元曲”的笼统概念,以更深入更细密的划分和研究,为读者揭开了一个通常为文学史忽略的领域,展示了一幅更为具体的南宋金元人的活动画卷,这当是詹石窗先生所著之《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的选题意义之一。承担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并不简单,作者面临的是大量繁杂的原始文本,要经过耐心地…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唐代的文人道诗颇多。唐代文人道诗描绘了道教神仙世界、道教信徒生活以及道教胜地景象,反映了当时的道教文化形态和儒释道融合的趋势,其中不乏文学佳作,为后人了解唐代的道教文化拓宽了研究领域。历代文士、诗人创作的反映道教文化的诗作,通常被称为"文人道诗"。  相似文献   

10.
道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长期参与着,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绘画领域也不例外。无论是道教本身用作宗教目的的绘画,还是以道教神仙形象和神话为题材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均占着独特的地位。而在中国的山水画中,及其某些环节上,也深深地刻有道教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平安清醮是一种由民众集资、延请道士主持的大型社区斋醮活动,其主旨是驱除疫厉灾害、祈祷地方平安。平安清醮约自明清以来形成习俗,世代延袭,影响广泛,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礼仪大事和宗教活动。傩仪是从原始巫术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假面模拟表演为主要形式、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祭祀仪式。平安清醮与傩仪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以道教仪式为主,但在许多地方同时伴随有傩祭仪式及地方民间的娱神活动,傩礼中的很多因素已经融入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之中,反映了道教对民间傩巫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傩仪对道教也多所吸收,傩坛中充满了道教的气息,说明道教与傩祭在历史上是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天柱山 ,又名天竺山 ,在陕西山阳县城东南约 40公里处 ,距西安约 2 40公里 ,是道教和佛教活动历史悠久的名山。清代中叶纂修的山阳地方志书中记述 ,从唐朝贞观初年到清朝顺治年间 ,慧圆、化藏、大机、无边、超古等佛教高僧均在天柱山一带弘扬佛法 ,天竺山之得名显然与此有关。道教在天柱山一带的活动 ,更是源远流长 ,本文主要记述以天柱山为中心的山阳地区道教的历史与现状。据清嘉庆元年刊本《山阳县志》记载 ,早在东晋时代 ,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葛洪即在本县境内的馒头山隐居修道。葛洪 ,字稚川 ,号抱朴子 ,丹阳句容 (今江苏境内 )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教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在东汉中期形成之前,其早期道教思想诸如神仙信仰、鬼神崇拜、自然崇拜、方术巫术等都已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些思想在堪称为汉文化“百科全书”的汉代画像石砖中,以其具体生动的长生不死、羽化升天、避鬼驱邪等画面形式,有着充分、形象的反映,成为诸多学者探讨早期道教思想形成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故此,本文亦想试以早期道教思想在汉画中的反映为题略作浅挥,由于我们在道教方面的知识有限,用词不妥或存误之处,敬请道家斧正:一、神仙信仰以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宗教文学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领域,即便是人们常议论的佛教、道教与文学艺术关系这类话题,也仅停留在中国某小说与佛道某故事有渊源关系,某文学作品有佛道的出世思想等线性的表层分析上,并未把佛教或道教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更未有较成熟的佛教或道教文学史出现。自本世纪初林传甲,黄人编著中国文学史以来,中国人写的各类文学史著作不下五百部,而宗教、僧侣文学的专书、专史,仅有建国前张仕章《中国古代宗教诗歌集》(1926年上海广学会出版)、张长弓《中国僧伽之诗生活》(1933年作者本人出版)等  相似文献   

15.
道教中有大量的绘画作品,讲中国绘画史,常见列"道释"一门,指佛教题材与道教题材的作品。道教与中国绘画,是无法载然分开的。如何综合以观之,颇不容易。盖当代教育的一个弊端,  相似文献   

16.
弗罗贝尔懂得,绘画并不臣服于文学,也不应当为政治所利用,它应当有独立的语汇,从而使有文化历史积淀的题材内容能够最便捷又直观地抒发画家本人心中的情感,并将作品提升到一个诗的高度,因此弗罗贝尔并不忌讳艺术创作中借用文学情节。他诸多的作品其真正的原动力,就来自文学作品与诗歌。  相似文献   

17.
论道教拟兆     
中国古代,对于“征兆”问题一向颇为重视。先民力图通过征兆预测来事之吉凶。开初主要是以自然物象为征兆;后来则对自然物象进行模拟或抽取,并以人工符号作为其代表。这种人工符号便具有拟兆意义。在道教典籍中,有关拟兆的资料颇多,但至今缺乏研究。本文从文学作品《鼓掌绝尘》所反映的道教文字拟兆──签诗入手,进而搜罗《道藏》中的大量拟兆,分析其原型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力图透过这一窗口,以窥视道教关心未来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8.
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宋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朝历代帝王对道教的推崇,极大影响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于道教文化的态度,这也生动体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当中。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与道士群体交往密切,创作的作品涉及道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抒发仰慕神仙、崇尚清虚的道教感情,赞颂神仙高道的功业事迹,记述与道士隐逸的交往、与道教徒的诗歌唱和,描写道教的各类活动,对名山宫观的题咏等。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长生、神仙思想是其最核心内容。原始道教酝酿、孕育和创立之时,正是南阳汉代画像石丧葬风俗产生和发展之时。一个时期的艺术是一个时期哲学思想的反映,是特定文化的隐喻与表征。南阳汉代画像石的画面内容、题材、造型和艺术风格都明显受到东汉时期原始道教文化的浸润,所反映出的神仙思想与东汉社会原始道教在民间逐步积累、逐渐兴起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间所用成语,大部分出之文学作品上的警句,它不但有很强的概括力,同时也经常反映出生活上的某一面,以作行为道德之准绳。在组成成语的文学警句中,有不少还是出之佛典的,兹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