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自成一派,极富个性。其书法创作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比较明显,其将哲学思想与书法作品融合,赋予书法作品哲学意蕴,形成了特殊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因此在对黄庭坚书法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准确定位传统哲学思想对黄庭坚书法作品和风格的影响,解读其书法作品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意境,从而深化认识,促进黄庭坚书法艺术理念的传播,使受众能对黄庭坚的创作思想产生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2.
李雪峰 《美与时代》2023,(1):120-122
陈衡恪的绘画成就极高,而其书法成就似乎被画名所掩,其实他的书法作品同样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风格鲜明,极具个人特色。陈衡恪精于书法、篆刻,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浓烈的金石意味,可以从中窥得其“以印入书”的个人特征,以及追求古朴苍茫的书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书法在王羲之、王献之以后能够独树一帜,关键在于他书法美学的核心思想——崇尚自然。在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着"自然"的理念,并且逐步扩展其所指的范围,蕴含着本与末、人品与书品等范畴以及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任自适状态。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在其书法作品中能准确地反映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纵观元代书法的发展历史,赵孟頫大师通过他对书法独特的理解与传世的经典书法作品,把元初日渐式微的书法艺术引领和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面貌,使元代的书法焕然一新,独树一格。赵孟頫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为元代的书法艺术在后世得以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重点研究苏轼的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尚意"风格与整个宋代书法风格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苏轼书法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了解苏轼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主张对宋代书风的影响。在研究的方法与素材上,主要采用书法理论研究常用的作品分析、对比、文献资料等方法,通过较为全面、细致的梳理、考察,对苏轼的书法作品和书法思想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阐述,以求对苏轼书风的整体框架及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有一个较完整、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刘立光 《美与时代》2007,(10):52-54
唐伯虎的绘画在明代美术史上是很有名气的,他的书法秾丽秀雅,有他独到的成就.唐伯虎少年英才,个性鲜明,科场案被牵连后,以卖画为生,文人气质与卖画谋生相交杂,表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在书法作品中,怀才不遇的狂放心态,显露了唐寅书法的婉媚劲力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张大千书法艺术风格就是他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张大千书法信息化传承路径就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技术与书法专业技术相结合来研究张大千书法特质并将其信息化处理,数字化拟合开发张大千书法字库、书法作品库,通过多媒体视频、网络、微信等信息科技路径,填补当前电子设备无张大千书法字体的空白,在互联网信息领域传播张大千的书法文化,让张大千书法在网络环境中为人类文化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使张大千书法艺术更好地得以传承发展,树立文化自信,走文化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8.
书法音乐的创作其实就是作曲家将从书法作品的心理体验积聚的创作情绪,由量变到质变,即脑中构建出的"蓝图般的原始音乐线"或称之为"音乐模型",这是一种依靠直觉和想象力获得的下意识的内心听觉中的"模型".这里仍要强调的是,它和一般音乐作品不同,对书法作品的感悟能力和深度、广度决定了书法音乐这种创作情绪的浓淡.  相似文献   

9.
章草书法起源于秦汉之际,随着时代的变迁,章草的实用性慢慢降低。章草书法在唐宋经历了低迷之后,于元代得以复苏。杨维桢就是元代这一章草复苏时期的杰出书法家,他狷狂的个性与颠沛流离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特大胆的章草书法作品。杨维桢章草作品独具特色,有尖锐且果断的起笔、大胆浑厚的捺脚,大角度欹侧、强烈对比的结构,以及乱石铺街的章法。这种种独特的章草技法使他在元代章草书法家群体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今年四月底,中国佛学院举办了一次学僧书法习作展览。参加展出的书法作品二十六件,包括行、草、楷、隶等不同字体的临写和创作,反映了同学们在练习书法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佛学院自一九八○年九月复课以来即安排了书法课程,由白光法师兼任书法教师。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练习,同学们爱好书法的兴趣不断提高,形成了学习书法的良好风气。他们认识到书  相似文献   

11.
<正>文学与书法相辅相成,汉语言文学是书法家必修课。在书法作品中要呈现文章的意境美,书法艺术中文章意境美与书法线条美相契合,形成书法作品的神采美。书法家的技法学习、人生阅历、文学修养等因素形成其个性书法风格,彰显出不同的文学韵味与书法神采气象。一、文学是“土壤”,书法是“花朵”,土肥花艳古往今来,书法家的成长与文学的熏染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文学修养,就谈不上书法的造诣。孙过庭《书谱》论道:“书之妙道,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等传播方式的日益发达和普及,传统的出版社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美术出版社尤甚。面临着优质内容大幅度缩水、受众面变小、对作者和读者的吸引度不够等问题,美术出版社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挑战和困境。具体到书法作品的出版来说,由于书法作品的特殊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在欣赏时往往需要读者具备很高的鉴赏水平,这就无形中限制了书法艺术作品的发展。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美术出版社所出版的书法艺术作品也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变传统的纸质出版为电子出版,并在防伪上下功夫,推动美术出版社书法数字化发展。文章着眼于此,简单介绍了美术出版社的发展现状,并对书法数字化的发展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美术出版社书法数字化发展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张良刚 《美与时代》2016,(9):122-123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兼擅楷、行、草、隶,王铎书法主要成就为大轴长卷的行书和草书,他虽宗二王,又自出新意,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他的书法对清初及当代书法影响颇大,并在日本书坛中掀起波澜。对王铎之行书进行探析,努力找到他是如何将行书推陈出新的,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审视王铎书法创作的意义,从而重新认识王铎,并从中得到书法艺术学习创作的启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书法艺术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王羲之独特的书法成就历来为后世所称道,其书法造诣不仅得益于自身的勤学苦练,而且还与其对道教的浓厚情怀有关。独特的道教文化和审美取向渗透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中,造就了一代书圣绝妙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正>在书法作品中,“情调”通常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的氛围和情感状态。观米芾《蜀素帖》,其笔墨端庄整齐,气势磅礴而不失秀丽,用笔潇洒细腻,这不仅展现了米芾深厚的书法思想和文化底蕴,还体现了米芾别样的书法情调,给观者带来了特有的审美艺术感受。米芾的书法思想内蕴,启迪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人。基于此,通过《蜀素帖》研究米芾体现的书法情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期,琅琊王吉以通经而入仕,家族开始振兴。王吉与其子王骏、孙王崇三世为官,家族政治和文化地位开始上升。但是,自王崇开始,家族子弟不再固守通经入仕之路,家族在东汉并不显赫。魏晋时期,琅琊王祥以孝行入仕,并对当时盛行的玄学和道家思想有所涉猎,家族文化出现多元化发展倾向。西晋时期,王戎、王衍等人全面谈玄,由此而激发出艺术精神,家族出现研习书法的热潮,书法文化开始成为家族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为琅琊王氏在东晋成为书法文化世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庆祝一年一度的朝觐,迎接古尔邦节,石家庄清真寺于10月4日至6日举办了“美美与共——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展”。展览展出了百余幅阿拉伯文书法作品。来自石家庄、沧州的阿拉伯文书法家现场泼墨,展现了阿拉伯文书法的创作过程,为观者赠送阿拉伯文书法二百余幅。二百余人参观了展览。  相似文献   

18.
田宇 《美与时代》2023,(6):111-113
碑刻书法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文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对碑刻书法的历史分析与解读,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它在不同时代的审美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而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与分析,深入探讨碑刻书法的艺术审美特点和文化意义,并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为理解和欣赏碑刻书法作品提供新的视角。此外,也将展望碑刻书法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助力。  相似文献   

19.
吴杨 《美与时代》2023,(2):54-57
萧云从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其山水画的风格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重视书法用笔,他师古却不泥古,自成一家。萧云从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画家,尤其是皖南一带画派影响深远,在当地形成了“姑孰画派”。当下,国内对萧云从的研究多关注他的个人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以及他所影响下的“姑孰画派”,并且大多是将传统山水画审美风格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的,而对萧云从绘画中书法用笔的剖析甚少。因此,结合元代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影响,对画家萧云从作品的题跋及他画作中的书法用笔进行阐述,同时结合萧云从影响下的皖南画家的艺术风格论证其在皖南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在展厅、微信、报刊、电视见到的某种风格的书法作品多了,便引起了书论者的关注。关注的时间长了,便有对此种风格书法作品鉴赏的想法,以致于有发现此种书法风格之美的好奇心。有时甚至是在脑海中过电影一样反复闪现,灵感萌动,感悟出书法作品所蕴藉之美,不由自主地起评论之想。对殷江林的书法作品品评的自觉由来已久,形成之后,脑海中常萦绕"老树著花无丑枝"的诗句。这可能是殷书之美唤醒了品评意识,便有形质美、神采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