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赫哲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文明和文化艺术,在我国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赫哲族一直以一种独特的文明形式而存在。赫哲族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就是风俗画,通过分析风俗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以及艺术形式,可以间接了解赫哲族历史传承的形式与特点。了解赫哲族风俗画,可以对小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在整体上可以对赫哲族的特色艺术进行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中有一个独特的渔猎民族——赫哲族。勤劳、智慧的赫哲人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有的传统民俗鱼皮文化。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赫哲族民俗鱼皮文化的推广也要与时俱进,如从美学角度对装裱方面、传播角度对展示方面进行研究将有助于鱼皮文化的推广探新。总之,赫哲族民俗鱼皮文化的推广应当倡导以体验和互动为核心的现代化网络展示,强调展示信息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3.
赫哲族萨满教概况孟慧英赫哲族主要聚居在我国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县,及佳木斯市郊,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在俄国境内也有赫哲人,被称作“高尔牒”,译成汉字的有多种,如戈尔德、高里特等,苏联时期改称“那乃”。我国境内的赫哲人自称是“那...  相似文献   

4.
曹雪枫创作的《赫哲新歌》是一首表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笛子二重奏曲,是作者在我国竹笛重奏曲创作和演奏能力相对滞后的背景下,被丰富灿烂的赫哲族传统文化所吸引而创作出来的。这首笛子二重奏曲采用的是多段式主题变奏的创作手法,用一个音乐主题通过改变节拍、节奏、演奏速度的变奏形式,将赫哲人们一天的渔猎生活和心情变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鱼皮画这个来自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艺术,是赫哲族宝贵的遗存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对我国传统赫哲族鱼皮画材料技法的继承,是为了推动赫哲族鱼皮画材料技术在当代中国的更好发展,继承并不是保守的,而是遵循固定模式,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特有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民间美术文化、美术符号。赫哲族民间美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从赫哲族民间美术的创作研究进行论述,分析了赫哲族民间美术的发展、创新、传承。探讨赫哲族民间美术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7.
赫哲族鱼皮文化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但是,随着我国近年来物质水平的提升,多种文化的发展,赫哲族鱼皮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却不进反退,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生存危机。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在高校中充分发掘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的特点,加强研究工作,从而使这种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阿里斯托芬在其著名喜剧《云》中塑造了一个行为怪异、不敬城邦诸神的哲人形象。这位叫苏格拉底的哲人崇拜云神,热衷于探究自然之理,擅长诡辩术,且把诡辩逻辑传授给试图逃避债务的父子,终致父子成仇、人伦尽失,欠债还钱的公理被践踏,城邦生活的"正义"秩序被摧毁。本文欲通过分析该文本,探讨为什么《云》中哲人探究的哲学、崇拜的神灵以及哲人的行动,会造成城邦"正义"秩序的破坏,进而表明阿里斯托芬展示哲人与城邦正义的冲突,并让云神暗中充当整个戏剧行动及惩罚行为的预谋者和推动者,实有深刻的意图。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风俗画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上层阶级出于"礼失而求诸野"、粉饰太平的目的,同中下层百姓在物质要求得到一定满足时转向对文化艺术欣赏需求的大文化氛围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以其自身观照社会民风民俗的绘画内容和丰富的绘画风格对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社会在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对一般历史的记忆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风俗画给我们提供了不同于文字记录的直观的了解历史和社会风貌的途径,同时也在艺术绘画史上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成为最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百姓欣赏和审美需求的绘画形式。而风俗画创作内容的社会性、人民性正是当今绘画创作发展的方向之一。画家们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关注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用更加贴近生活的艺术方式去记录这些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化,营造一个更加绚烂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艺术表现语言的多样化让世人看到更加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董梅 《管子学刊》2014,(2):82-85
风俗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以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习俗为原型,生动再现了人类发展史上不同阶段不同民族、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以通俗易懂的艺术表现语言,记载着人们商业观念的改变,物质生活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改变。通过对风俗画的定义、题材的切入,依据相关文献、史料和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从图像学、美术史承继、艺术史料考证和风俗等研究角度,对尘封已久的传统风俗画进行文化解读,着力探究风俗画图像所对应的多种历史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1.
传统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内化的最好证明,可以说,在传统服饰中,传统服饰的图案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服饰美学本身,成为了见证与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以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作为考察对象,对赫哲族的传统服饰图案进行研究,以此追随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与赫哲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从服饰美学的角度上,以赫哲族的文化信仰作为切入点,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赫哲族传统服饰图案中蕴含的独特美学。  相似文献   

12.
观照和思考世界必须有与对象相匹配的认识框架和能够透视本质的认识能力。古希腊次第出现的哲学流派和"哲人"序列的更迭,呈现出从实体性思维到"实体的观念性转化"再到主体精神的"转化"轨迹,体现了人类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趋势,同时也昭示出主体自身永恒的矛盾和"纠结"。现实世界的真正存在不是实体、物质和生命体,而是人的应有、愿望、观念性在其中的实现和落实;将两者连接起来的是人的实践活动。哲学思维就是在从观念与实体、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实践、内在与外化的关联中观照和思考世界,在矛盾总体的结构和运动中把握矛盾;作为"哲人",不仅要关注抽象的、纯粹的精神,更要关注和追求精神在现实中的发展。马克思思想起源期的上述思考,奠定了他以后思想变革的方向、价值和基本架构,两者之间不是"断裂"和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传承、延展、深化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独具民族色彩的广西壮族的歌圩文化源远流长,它具有历史性和节日性、临场性和自发性、娱乐性和竞赛性等特点,是广西本土山歌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为热爱山歌的各界人士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学习交流的平台。如今,壮族的歌圩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知名度低,宣传方式滞后,专业人才队伍匮乏,人才基数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创新性地将其与当下的"互联网+"相融合,利用互联网媒体,提供充分的信息资讯;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深入挖掘壮族歌圩旅游文化资源,将旅游业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推进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与虚拟现实技术急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保护手段已逐步趋向数字化。徐州汉画像石馆存在信息可视受限等问题,不利于汉画像石文化遗产的传承。可通过发展虚拟场景展示技术,建立虚拟数字化博物馆来促进文化遗产的展陈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作品展示方式相比,"微展示"是"微时代"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美术成果展示和评价形式,它不仅解决了传统作品展示方式不能达到的方便、迅速、时效等问题,还为美术教学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展示和交流的自由空间。"微展示"的主要模式有网站、微博、微信、QQ、微课等。通过微展示,可以实现学习共同体的自评和他评、创建课堂教学的素材库、搭建优秀作品推送平台、形成成果展示型微课等。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传统作品展示模式和"微展示"相结合,充分展示学生的优秀美术成果,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各行各业都改变了原有的运行模式,从而展现出新业态。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保护、传承与发展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和娱乐方式,切实将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永续传承,是侯马皮影保护传承中的新的课题。从构建"互联网+"的数据库、教育、文创产品、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及营销五个方面,能够更好地探讨"互联网+"视野下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赫哲族的传统纹样是赫哲族最古老的先民的智慧创造,大多数传统纹样中的图案、服饰文化、特殊符号等元素都是赫哲族人对自然、生活的反映,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赫哲族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产业中的应用研究将对赫哲纹样种类、文化内涵及民族特色进行阐释,并分析与探究赫哲纹样与现代设计产业之间的关系、纹样表现形式以及主要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8.
安富是曾经的"烧酒坊",尤以荣昌陶闻名,曾盛极一时,而后却知之者甚少。如何让荣昌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需从荣昌陶的陶泥与制作、传承方式、出现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建议,对荣昌陶器的传承与发展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老生活方式的保留愈来愈为人所重视,很多少数民族宗教文化都被积极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虽然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越来越引人注目,但是却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传承方式。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大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传承状况举步维艰。笔者在赴岷江上游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羌族"释比"传承为例,运用人类学相关理论分析、讨论宗教性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固态传承"与"活态传承"相结合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朱彩姣 《美与时代》2024,(1):106-108
以广东省东莞市运河公社为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展示空间改造设计。通过对东莞市运河公社展示空间项目的相关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展示空间改造设计的策略。未来展示空间改造设计应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强调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