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志恒 《哲学研究》2022,(4):108-117+129
很多哲学家认为,一个作为原因的事件和一个作为结果的事件之间总是有时间间隔的,无论这个间隔有多小。换句话说,并不存在所谓的“同时性因果”,即原因和结果同时发生的因果关系。该观点得到两个物理学理论(相对论和刚体理论)的支撑,因此很难被哲学论证所动摇。在尊重物理学的前提下,本文不试图为现实存在同时性因果作辩护,而是要为“同时性因果”这个概念的可能性进行辩护——按照本文的看法,即使事实上同时性因果关系并不存在,这种关系也可以被合理设想。这个可设想性的要点之一在于一个解释关系中的不对称;本文的讨论也从而揭示出因果关系概念对于解释关系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学前儿童倾向于采用活力因果机制,即用生命力的交换和获取来解释与机体有关的生命现象.活力因果解释介于意图因果解释和机制因果解释之间,被认为是专属于生物领域的一种因果认知机制,它的提出为存在独立的朴素生物学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4到6岁是活力机制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在年长儿童和成人对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中,这一机制继续发挥着作用,并不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被其它因果机制完全取代.探讨可能导致活力因果机制发展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与其它因果机制的共同作用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幼儿朴素理论发展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素物理学、朴素生物学和朴素心理学是幼儿朴素理论发展的三个核心领域,本体集合、因果原则集合和内部一致的知识体系则是朴素理论的三个重要成分。该文以幼儿对三个核心领域的因果认知发展为中心,以朴素理论三个重要组成成分为线索,对近期幼儿朴素理论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讨论,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成唯识论>的"俱时因果"观念有深刻的哲学理由,它深层次地反思了人的因果和时间意识,告诉我们,不是生灭(或运动)在时间中才可能,反而时间与生灭共同是在对"现在"的"现证"基础上才被假立的;"现在"概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所指称的不是时间得以绵延的一个因素,不是相对于过去概念和未来概念的一个概念,而是比过去概念与未来概念更为根本的一个概念,它所指称的是有所显现的那种状况."现在"即"显现在前".  相似文献   

5.
梁栋 《哲学动态》2015,(3):96-103
因果之矢与时间之矢的关联问题是当代西方因果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个难题。为走出休谟的"原因对结果时间先在性"的约定性困境,在因果之矢与时间之矢之间寻求"第三矢"已成为近四十年来因果哲学中的一个主要策略。反思多种视域下第三矢策略不同概念架构的发展逻辑,解析其关键特征与问题,可以说,迄今为止的"第三矢策略"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6.
李同吉  桑标 《心理科学》2005,28(1):128-129,124
本文介绍了行动观的主要理论观点,认为个体有意识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对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而阐述了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行动观克服了哲学的决定论和因果机制的局限,把发展的多样性和规律性统一起来,并有效地整合了文化和个体自身对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再铸因果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培民 《世界哲学》2004,13(1):57-66
西方哲学界历来重视对因果观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一切科学都是研究因果关系的.自从休谟以来,西方的传统因果概念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突现与因果     
系统的突现性质是否具有下向因果性或下向因果力,是正确理解突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修改现行的因果理论并返回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使它能容纳或说明下向因果。这不是一个合适的进路。现代哲学的因果理论主要有条件因果和作用因果两个学派,如果对这两个理论做一个统一的整合探索,将INUS条件因概念与当代因果力和因果过程概念联系起来,就能为描述下向因果提供一个现代因果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发展的研究近20年来一直是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热点。Carey等主张学前儿童的生物概念系统是从心理概念系统中分离出来的由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根本性概念转变,儿童还没有一个包含动植物的整合的生物系统。但另一些研究主张学前儿童能够对生物现象进行本体区分并形成内在一致的生物学因果解释,拥有朴素生物学理论,该理论是在一个概念系统(生物学概念系统)中逐渐的连续性变化过程。目前整合的观点认为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在童年早期就独立于心理学理论,但在分离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还要受心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伍丽梅  莫雷 《心理学报》2012,44(1):63-75
结合自定步调阅读与句子启动再认范式, 探讨说明文阅读过程中因果序列的表征问题。研究包括3个实验, 实验1的文本提供一个包括4个概念的因果链(如, A-B-C-D), 文本最后设置包含概念A或概念B或概念C的句子, 对概念D进行探测, 结果发现, 对于概念D的再认启动作用, 概念C>概念B>概念A; 实验2改变因果链的说明顺序, 使之与因果链本身次序不一致, 结果与实验1一致; 实验3的文本分别介绍两条独立的因果链(如A-B-C; D-E-F), 最后呈现包含概念A或概念D的句子, 对概念C进行探测, 结果发现, 包含概念A的句子理解启动了相关因果链, 使读者对随后呈现的概念C的再认反应加快。基于本研究结果, 结合相关研究, 本文尝试提出说明文文本表征的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长久以来,因果性被认为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在逻辑实证主义流行时期,这一问题被相对忽视,而在20世纪后期的哲学中,对它的研究兴趣又再次兴起。因果性近年来已成为语义学、心灵哲学、认识论以及科学哲学等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唐奈兰、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工作使因果联系成为说明指称与意谓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德雷斯克、福多等人关于信息和内容的因果理论的产生;葛梯尔问题的研究则导致了戈德曼和普兰廷加等人的因果知识理论的复兴。同时,概率理论、非单调逻辑、人工智能等形式科学的发展,使得对因果性进行精密的形而上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把先前和现在遇到的客体视为同一个体的现象就可以称为客体连续性。目前对客体连续性的形成主要存在四种解释机制:相似理论、时空理论、种类理论和因果理论。研究者对时空理论中时空信息和客体表面特征信息, 种类理论和因果理论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存在争论。今后应构建相似、种类、因果理论的实验范式, 改进时空、种类和因果理论实验设计的不足并把客体连续性的研究从视觉领域拓展到到嗅觉、听觉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肖浩宇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7,30(2):355-358
本研究以直接呈现每种因果类型的频次的方式考察单结果多原因情况下影响因果判断的因素,同时检验概率对照模型,效力PC理论和因果模型理论。结果发现:(1)影响因果判断的因素有:事件原因与促进条件的性质差异,原因的熟悉度,原因和结果的共变程度;(2)同题抽象性对因果判断没有影响;(3)概率对照模型和因果模型理论在一定的情况下适用,但是都不能解释所有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徐竹 《哲学研究》2012,(5):84-92,129
<正>一、引论自休谟以来,特别是在科学哲学的演进中,自然律理论与因果理论从来是不可分离的。相比而言,自然律理论具有某种优先地位。因为按照休谟的广为接受的论证,人类的知觉经验并不能直接辩  相似文献   

15.
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因果归纳包括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因果知识驱动加工两个方面。简单因果归纳的多数理论模型强调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这些模型又存在联想解释与计算解释的基本区分。最后,概述了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的基本问题:因果力判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过程机制、研究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一骑  乐国安 《心理学报》2007,39(5):934-941
与主流心理学所采用的机械因果观念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心理思想所采用的是类似于现代物理学“场”概念的感应观念。其特征是:注重整体性、远距作用及象征意义。感应以关系为核心,具有主体间性、创造性、象征性。受感应观念影响,中国古代心理思想认为可以通过修养工夫恢复人心的本来状态,道家关心如何对来感者作出回应,儒家则重视以真诚的感唤起对方的应。在实践方面,人际交往之对等回报原则、与理想人格相感通的诠释途径、“德政”的治国理念、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培养感性以承担责任的道德发展观,都体现了感应观念。感应观与因果观形成互补关系,可扩大心理学的视野,在异化的世界里恢复生命的意义感  相似文献   

17.
陈嘉映 《世界哲学》2006,55(6):15-24
本文从一个特选的角度来透视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我认为,在争论物理学对象是否实在之前和之时,我们须问:物理学的实在性为何需要证明。这种需要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物理学内部的对象和假说是否实在,这要由物理学的发展去解决。二是物理学对象相对于日常对象是否实在。日常实在对象提供了实在概念的原型,但并不提供实在概念的定义,不能因为物理学对象不似日常而否定其实在性。然而,由于物理学对象只能由数学通达,所以,“实在”概念在物理学中已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因果模型构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项中心任务,主要包括因果关系理论模型的构建和验证、因果关系数据模型的构建和验证,理论模型和数据模型之间进行匹配的因果关系推论过程,文章讨论了因果模型构建的基本条件。因果模型构建时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包括如何确定因果模型的类型,如何在不同层次进行建模、如何进行因果模型的验证。另外,文章还讨论了一种因果建模的新思路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亚决定性”是知识论和科学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这个概念的一种阐释是把它对应于可靠探索的不可能性。就是说,在一个(经验)问题中,给定一些公设和一些供选择的理论或假说,如果逻辑上不可能找到一种理论选择的方法能满足一定的可靠或成功标准,那么相对于这个标准就存在亚决定性。从这个观点看,亚决定性总是相对于一个问题设定,尤其是公设和成功标准而言的。本文从这个角度对近来的统计因果推理研究作一番梳理。首先,基于数理统计中的一致性概念,我会讨论和分析一系列可应用于因果推理的成功标准。对每一个标准,我会用一个相对简单的条件来刻画它对应的亚决定性。然后我对文献里一部分重要的结果作一个综述,以澄清什么样的公设可以消除什么样的亚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一个前沿性问题。金在权基于因果排除论证指出,非还原唯物主义的心理因果性理论遇到了"先占威胁",即心理的因果有效性最终会被物理的因果有效性排除。内德·布洛克认为,由于是否存在物理学的底层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因此如果按金在权的思路推导下去,必然会得出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的荒谬结论。另外,金在权并未对其所支持的"多因素决定"观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他在论证中所使用的层次概念也有歧义性,他用于支持排除原因的分割策略也有待证明,因此他对非还原唯物主义的批判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