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2013年9月26日,由北京市民委、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宁夏中医药(回医药)管理局主办;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北京市回民医院、北京市回族医药研发基地承办;中国伊协、北京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杂志协办的“首届回医药学术交流大会”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来自国内回医药研发与回族文化传播等相关领域的专家、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将操藏语的穆斯林统称为“藏回”,其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地区,这里的一部分藏族,由于长期与回族往来,归信了伊斯兰教,从而被周围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称为“藏回”①;另一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居住的部分回族,在清中后期回民起义失败后,为躲避民族屠杀而迁移到藏族地区居住,出于生存的需要,这部分回族较快地学习和掌握了藏族的文化并适应了藏族的生活,但始终认同自身身份为回族,被其他民族称为“藏回”。两支“藏回”的共性是对回族的心理认同,尤其是在宗教上都信仰伊斯兰教,从而被划分为一个特…  相似文献   

3.
吴忠市作为宁夏回族人口相对集中的一个地区,回族社区的变迁呈现为明显的城市化特征,其文化发展呈现出现代性的特点、回族社区文化呈现出新的气象。在吴忠市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的改造、重建,使得维系原来传统回族社区的精神价值发生了变化,社区中原有的宗教文化内涵发生了改变,许多宗教文化功能渐渐减弱或消失。吴忠市回族社区文化也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吴忠回族穆斯林和清真寺韩志刚吴忠市地处宁夏平原中部,北依黄河,南傍秦渠,面积11l2平方公里,素有“塞上江南”之称。人口257959人,居住着回、汉、满、东乡、蒙古、壮等16个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56.13%。早在唐朝中叶,就有来自波斯、中亚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回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于回族文化的新要求,并对回族应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赵慧,回族,198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现任宁夏大学回族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回族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81年开始回族文化研究。曾担任《中国回族大辞典》编委、《回族文学论丛》副主编;参加国家课题《回族文学史》及《中国各民族文化大观回族卷》编写工作;主持完成宁夏社科规划课题《当代回族女作家创作论》,出版专著《回族文化透视》。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对当代回族女作家创作成果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其中《回族文学与回族心理刍议》、《论回…  相似文献   

7.
六、回医药文化正在重新崛起回医药兴起于唐宋,鼎盛于元,衰落于明清。明末至满清,回族、回医药文化虽遭统治阶级的血腥屠杀而极度衰落,但始终没有消亡。  相似文献   

8.
云南昭通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除汉族外,有回、彝、苗、白、壮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其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0%,其中回族14万,占云南省回族总人口的1/4,是全省回族居住较为集中、人口最多的地区。昭通回族分布上和全国回族一样,呈现着“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长期与汉、彝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耕耘着滇东北这块热土。当今,他们虽操汉话,身着现代服饰(老年人仍穿回民传统服饰),但其耿直的性格、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及济困扶危的传统美德继续得到发扬光大,特别是那奇趣的婚俗更是独具特色。昭通回族婚姻仍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间互敬互爱,…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最持久的交际工具,也是承载民族文化最坚固的活化石。杨占武博士在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间隙,对回族语言文化的研究坚持了25年,痴心不改,厚积薄发,终于再次推出了重新充实、丰富和提升的力作—《回族语言文化》(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相似文献   

10.
宁夏吴忠是开发较早的多民族地区,文化繁荣、经济发达。明清以来,吴忠成为西北回族聚居地之一,因其较高的回族人口比例和浓郁的伊斯兰文化风情被称之为"回族之乡"。在吴忠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值得探寻。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索壮医药的起源,论述壮医药教育的主要形式,提出现代壮医药教育的创立,不仅改变壮医药以口耳相传的传统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传承壮族传统文化、发展壮族优秀文化、促进壮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索壮医药的起源,论述壮医药教育的主要形式,提出现代壮医药教育的创立,不仅改变壮医药以口耳相传的传统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传承壮族传统文化、发展壮族优秀文化、促进壮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历史上有满、汉、蒙、回、锡伯、朝鲜等六个民族;解放后,又迁进了藏、壮、土家、白、黎、苗、羌、高山、侗等民族。全县现有近60万人,其中回族为4487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  相似文献   

14.
长征时期有关回族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周锡银伟大的长征,以她雄伟壮阔的画幅,气壮山河的旋律载入了光辉史册。在漫长的征途上,红军英雄们越过了湘、桂、滇、川、康、甘、青、陕等省区的苗、瑶、壮、藏、彝、羌、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完成...  相似文献   

15.
匾额、对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其语言精炼、遣词典雅、格律严谨、意境优美、韵味隽永,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以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为载体,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在中阿文化的滋养、润泽中,回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匾联文化,借鉴了中国文化中匾联的传统形式,用来表述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丰富了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内容,也是中阿文化相互交融借鉴的有力表征。在遍布全国各地的众多回族清真寺中,书写、雕刻和悬挂着大量的匾联,反映了回族精神世界独特而丰富的内涵。清真寺中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回族文学通史》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重点精品工程项目,近日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由回族文学评论家、回族文化学者杨继国担任主编,自治区内外回族文学、回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在中国回族及其先民的传播中经历了侨民时代、普遍传播时代、本土化时代、艰难时代及爱国意识的觉醒和文化自觉时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最终形成伊斯兰教在回族穆斯林社会的本土化,并通过与中国社会的相融共存,共同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进而促进了回族穆斯林的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思想的增强.同时,也印证了宗教文化在移植它国时,必须与当地的主流文化和平共处、交流、交融,才能使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8.
《穆斯林的葬礼》是当代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代表作,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成功表现了回族人民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的盛衰和三代人命运的起伏,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辛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交融中独特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穆斯林民族中,有许多独特的民族群体,他们虽保持了传统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主要特征,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通婚,在相邻民族强势文化影响下,他们也在饮食、服饰、语言、心理等方面接受了相邻民族的文化影响,并逐渐形成一些较为独特的穆斯林民族群体,如蒙古回回、青海托茂人、藏回、彝回、白回、傣回等,近年来,这些边缘化的穆斯林族群,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位于云南省勐海县曼峦回的“帕西傣”,就是这个边缘化族群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之后,回族知识分子发起了以挽救国家、振兴民族、弘扬伊斯兰教为目的,以创建社团、兴办学校、创办报刊杂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运动走向高潮,其影响遍及全国回族聚居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