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为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关系,运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对河西学院6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1.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均值大于量表的理论中值;在心理资本的各因子上,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韧性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韧性和希望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文理科大学生在韧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总体均值及各因子的均值均大于量表的理论中值;在就业能力各因子上,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上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上差异显著(p0.05),不同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上差异显著(p0.05)。3.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显著相关,且大学生心理资本各因子对就业能力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积累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心理资本近年已成为研究大学生就业状况相关问题的热点之一.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性别、生源地、专业、实习经验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以及两者对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影响.具体采用列联表分析、£检验、方差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了心理资本各维度与各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影响,发现专业和实习经历对心理资本有显著影响,心理资本中的乐观维度对大学生就业成功率有显著影响;建议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学校应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重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营造乐观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调查了生活事件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生活事件(校区搬迁)对民族院校大学生一般焦虑心理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2)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现实性焦虑和轻度焦虑之间差异显著;焦虑心理得分在性别、年级、专业之间呈现显著差异,而在民族、家庭所在地之间差异不显著。(3)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心理适应性方面普遍在中等水平以上,而且差异不显著;心理适应性得分在性别、年级、民族、家庭所在地和专业之间差异是不显著的。(4)民族院校大学生焦虑心理和心理适应性具有负相关,且这一相关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346名90后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就业心理量表,考察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初步应对策略。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和学科类型上,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无显著差异;其就业准备、就业能力、就业压力感在年级及家庭经济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最后,研究提出综合90后大学生自己以及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力量联合改善并解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揭示了心理资本"怎样"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这种影响在不同个体中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心理资本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技能量表和职业决策困难量表对73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研究显示:(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了心理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2)社会技能调节了心理资本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和后半路径。研究结论对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证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校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类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萍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77-79,109
分析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总体情况以及咨询问题在不同样本大学生中的分布特征。结论为大学生咨询问题的类别与其性别、年级、与家庭的联系、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庭融洽程度等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对全国 1 3所大学共 2 0 0 7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 )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依次有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 ,大都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2 )从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年级发展趋势看 ,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感均高于一、四年级 ;(3 )女生在择业和学业压力感方面高于男生 ,男生在家庭、恋爱、身体健康、适应和挫折方面的压力感高于女生 ;(4)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在家庭、择业和学校环境方面的压力感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 ;(5)在家庭、择业、学校环境和学业压力感方面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8.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随机整群抽取了江苏省19所高校19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CES D量表、Alienation量表得分和心理健康的可能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4.7%的大学生CES-D量表得分≥20,3.3%的大学生Alienation量表得分≤30;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月收入、家庭凝聚力、家庭沟通、家庭冲突、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情感表达等,对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因素仍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6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人际交谈困扰存在地域和独生/非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城市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交谈困扰最低;在与异性交往困扰方面,来自乡镇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有较大的困扰.(2)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着地域和独生/非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城市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最高,乡镇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最低.(3)人际关系困扰四个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成份有不同的预测作用,人际交友困扰、人际交谈困扰和与异性交往困扰对生活满意度有预测作用,而人际交友困扰、人际交谈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三个维度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检验心理资本对大学生求职绩效的影响及积极求职行为在两者关系的中介效应.采用配对调查方法,通过152对样本数据(心理资本由两位室友他评,积极求职行为和求职绩效由被试自评)的二元logistic回归和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资本对大学生求职绩效(求职表现满意度、找到工作与否、就业单位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积极求职行为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心理资本中的事务型心理资本(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奋发进取与坚韧顽强)和积极求职行为中的招聘信息搜寻是影响求职绩效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家庭环境和教师支持对中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机制,采用中学生家庭环境问卷、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问卷、基本心理需求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中学生学业拖延问卷对74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环境、教师支持和心理资本均对学业拖延有显著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支持对学业拖延的影响力相当,而个体心理资本的影响力更大;家庭环境和教师支持还能通过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与心理资本的部分链式中介作用来影响学业拖延。  相似文献   

12.
王磊 《应用心理学》2007,13(4):341-346
自我价值感权变性是近年在西方关于自尊的研究中出现的新概念。为了探讨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作用和性质,特别是其对行为产生的调控作用,以90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测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自我价值感、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变量的情况下,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对被试的活动或任务选择产生显著影响。结果表明,自我价值感权变于个人目标的个体较少愿意参加助人活动,较少选择难度大但有利自身成长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涯发展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理论探讨了职业使命感与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关系,以及求职清晰度与求职效能感的中介效应。采用职业使命感量表、求职清晰度量表、求职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可就业能力量表对802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职业使命感对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影响受到了求职清晰度的中介作用;(2)求职清晰度对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影响受到了求职效能感的中介作用;(3)职业使命感对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影响受到了求职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因此,求职清晰度与求职效能感在职业使命感与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职业使命感不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可就业能力,还会通过求职清晰度与求职效能感间接影响大学生可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大学生心理需求、认知评估、自我调控和网络社交的关系,采用大学生心理需求量表、网络利弊权衡问卷、自我调控问卷和网络交往问卷对50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心理需求可显著正向预测网络社交;对上网的好处和代价认知评估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自我调控在心理需求和网络社交间起调节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可显著影响网络社交,对上网的好处和代价认知评估在二者间起中介作用,自我调控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心理需求影响网络社交的内在机制,可为网络时代大学生进行健康网络社交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compare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psychological and paid labor activity implications of mandating mothers initially on US welfare to participate in labor force activities. Data were collected that reflected these areas: government public policy interventions, family social ecology measures, mother’s psychological and human capital, and community capital.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and multiple source data was collected over time. In the initial part of the study, 144 welfare mothers and one of their children between 9 and 13 years were interview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aving high levels of individual human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lower levels of family social ecological barriers predicted higher levels of maternal paid labor market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Using archival records, additional analyses involved a 32-month review of state records for nearly 1200 mothers initially on welfar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lower one’s initial capital—either educational (lacking GED or high school diploma) or community-based (residents spending a high percentage of gross income on rent), the greater one’s economic dependence on public welfare, regardless of whether one was assigned to a welfare to work program or to a control group. Thus, mandating labor market activity as a government public policy was not effective as an isolated strategy to uphold employability over tim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mployers and government leaders need to provide individual human capital and community capital investments to sustain work force inclusion of low-income mothers.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访谈(19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开放式问卷调查(310名大学生)、企业座谈(18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及专家咨询(12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等方式,调查了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提炼出13个大类别,80个小类。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问卷,对北京市各层次共10所高校1177名(样本一588份,样本二589份)毕业生及非毕业生进行施测。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可分为9个因素:团队合作、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内省性、专业技能、实践经验、职业动机、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方法及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7.
This three-study investigation examined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Asian American first-year undergraduates. Students were surveyed prior to starting college and their GPA was collected after their first semester in college. Family conflict a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was examined in all three stud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gher family conflict prior to college was related to lower first-semester college GPA, after controlling for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 and high school rank (Studies 1-3). Even though psychological distress was related to both family conflict and GPA, it did not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onflict and GPA (Studies 2 and 3). In terms of protective facto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ife satisfaction buffere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family conflict on first-semester college GPA (Study 3).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need to take into account family variabl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Asian American students as they transition from high school to college.  相似文献   

18.
文献中关于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存在争议, 本研究认为需要根据不同的就业绩效和具体的调节变量来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1, 基于预备性研究, 来自全国不同地区10所大学1190份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包括8个因素:职业认同、乐观开朗、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社会支持、网络差异; 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研究2, 采用他评、前后间隔2周的问卷调查方法, 获得不同地区高校530份有效匹配问卷, 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 但与录用通知书(客观就业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 职业探索在可就业能力与录用通知书的倒U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职业探索高水平下二者呈倒U型关系, 而在职业探索低水平下二者没有显著关系; 生源地在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录用通知书的关系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农村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 而城市大学生二者相关不显著; 城市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录用通知书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 而农村大学生二者关系不显著。这为未来探究可就业能力的价值实现机制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法对971名农村儿童进行入户调查,以考察生活压力与留守/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本在此关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生活压力与孤独感较高,心理资本与幸福感较低;生活压力对留守/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正向预测性、幸福感有负向预测性,心理资本对此起部分中介作用,且在两群体中的中介过程一致;心理资本仅能有效缓冲生活压力对留守儿童孤独感、幸福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