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一次看文艺演出,有外宾出席。幕间休息时,我看见有一对我国的青年男女,死皮赖脸地向外国人讨“纪念品”,后来人家给了他们一面小镜子才算完事。当时在场目睹这一情景的观众都很气愤。我在心里暗想:这些青年人真不争气!我还听见一位老年人不胜感慨地说:“现在的青年人啊,没有一个是好的!”我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又想起那位老年人的话。他的心情我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但是他的判断却是不恰当的。对事物作结论要用到直言判断,直言判断是否恰当要注意它的质和量。直言判断的质有“肯定”与“否定”之分,直言判断的量有“全称”和“特称”之分。这位老人说“没有一个(青年)是好的”用的是表示质和量的特殊形式,意思是“所有的青  相似文献   

2.
六、关于主谓项的周延和存在问题 1、关于特称主项的周延和存在一种看法认为,特称量项只指数量上的部分(包括单个),故为不周延,其量词可为“某些”或“某个”。当时有些著作都是从断定主词的数量上来区分全称和特称的。他们认为,既然全称断定了主词的全部,特称就是断定了主词的非全部,即只断定了主词的部分。故有人把特称判断规定为“从主辞外延底一部分,肯定之或否定之的判断,”其形式为“某(些)S是P”或“某(些)S不是P”,因为它“仅能  相似文献   

3.
一、“其余”在自然语言中有一个常用的表数量的词“其余”。孤立地看,它所表示的数量是不定的,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却又是非常明确的。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量词。如:“该班级共有32人,其中男生10人,其余为女生。”这里的“其余”与“22人”等义(“其余”后面的“的人”省略),其所表达的数量是通过“计算”而明确的。从逻辑的角度讲,这是一个特殊的量项,其特殊性在于:一、作为一个特称量项,它的“所指”(即外延)总是确定的,这一点与“有些”不同。设用“1”表示论域,x表示已知数量,则1-x=x(即x的补集),这里x就是“其余”,“其余”就是某一已知数量的“补集”。只要论域明确,已  相似文献   

4.
“多数”是自然语言中常用的一个表示事物数量的语词,对其进行精确的逻辑分析,不仅是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助于提高逻辑自身的表达能力。因此,本文力图结合有关的理论,对其进行探究。 一、“多数”的特性及经典一阶逻辑的局限性 “多数”与自然语言中表示事物数量的其它词,如“所有”、“有的”等,具有类似的语法性质和功能。它可以被用作代词,也可以被用作形容词。而“所有”、“有的”等词,能被经典一阶逻辑看作逻辑量词,做精确分析,那么,“多数”能否作为逻辑量词来解析呢?  相似文献   

5.
中等师范《语文基础知识》(第三册)“直言判断的种类”和“三段论的规则”中,把“这几个孩子是小学生”(第49页),“那些北京人是青年”(第88页)和“那些动物不是鱼”(第88页)三个判断引为特称判断的例证,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之所以错误,是因为编写者疏忽了“这几个”、“这些”“这部分”、“那几个”、“那些”、“那部分”同“有些”、“一些”、“某些”、“有的”、“部分”这两类量项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论“所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对旧著《逻辑》一书的自我批判”一文中我曾经提到形式逻辑有没有阶级性是应该具体地研究的问题;当时我认为“所以”有时是有阶级性的。整个的形式逻辑问题,本文不提出,这问题太大了。我现在认为“所以”基本上是有阶级性的。本文就是对于这个看法作一个说明。文中所用的名词有的要事先规定一下。命题指的是用陈述句子表达的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但是还没有断定的思想。这就是说,它可以只是思考着的思想,不过有一个限制,我们要求它是在具体的思维认识过程中出现的,而不是逻辑工作者在强调形式正确性时所制造出来的。判断是一个断定了的命题。例如我们断定了下面这个命题:“如果一张桌子是四方的,那么,它的四边相等。”在断定了它的条件下,它不只是一个命题,而且是一个判断;但是这个判断里面的“如果”和“那么”之后的都只是命题。本文所论的是  相似文献   

7.
“meta”试析     
我们常看到读者把 metaphilosophy 译为“元哲学”,而且有的读者还解释“元哲学”中的“元”含有“基础”、“根源”、“开始”的意思,“元哲学”意指“基础哲学”,等等。不少读者这样理解 metaphilosophy 这门术语或学科,看来与我们把它译为“元哲学”是分不开的。有些读者对这种译法也有不同看法。对 metaphilosophy 究竟应怎样译才比较恰当呢? 关键问题是应如何译 meta 这一前缀。根据新英汉字典:met(a)-[构词成分]表示“位于……后”,“继……后”,“在中间”;表示“超越”,“总的”。根据《韦伯斯特第9版新大学字典》对meta的解释,除以上的意思以外,还有“更广泛的”和“超越的”意思,并举例如 metaphychology。还有一个解释说:meta与一个学科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连词的作用是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连词的数量很多,它在句中表示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本文仅就连词“和”所表示的逻辑关系谈几点看法。一、有关系“和”与无关系“和”形式逻辑的关系判断和联言判断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常使用连词“和”。关系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联言判断是同时断定几种思维对象的判断。连词“和”在这两种判断中表示了怎样的逻辑关系呢?请看以下两个例句: ①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②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国家。例①是一个关系判断。它表明了“中国”和“日本”之间有“邻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形式逻辑里,对直言判断可根据主项的量把判断划分为单称判断、特称判断、全称判断。有些形式逻辑著作认为,单称判断“是表示个别事物的情况的判断”,因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而全称判  相似文献   

10.
一阶逻辑里有两个基本的量词,即:全称量词“所有”和存在量词“有的”。在引进等词后,可以定义出“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个”,“恰好有n个”(n≥1)这些数量量词。传统逻辑也讨论过“多数”,“少数”,“几乎所有”等词项的含义。这些词项也可以在带等词的一阶逻辑中得到表达和处理。传统逻辑一般认为“多数S是P”蕴涵“少数S不是P”,“少数S是P”蕴涵“多数S不是P”。“所有S是P”不蕴涵“多数S是P”。“没有S是P”不蕴涵“少数S不是P”。“多数S是P”不蕴涵“少数S是P”等等。这种理解的关键在于“所有S是P,并且有S”不算“多数S是P”。上述这种理解并不能完全解释自然语言里使用“多数”和“少数”的情况。在投票  相似文献   

11.
计文 《天风》2018,(11):1-1
“财务自由”这个词最早被大家知道,应该是由于一本众所周知的财商书《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里说道:“只有实现了财务自由,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它本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一个人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至少要等于或超过他的日常开支,这种状态就可以称之为财务自由了。然而这个理念后来悄悄人们口里被改成了“财富自由”,其意义更多侧重于“我啥时候能有足够的钱,获得真自由?”  相似文献   

12.
说“除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除非”作联结词的复句,分别可以表示判断和推理,现分别讨论于后。一、表示判断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不”和“除非……才”。  相似文献   

13.
“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等这些词语与概念,已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很多人所熟知,就如同儒家的“仁义”、“忠孝”等概念为众人所熟知一样.但对“无为”一词的含义,则并非大多数人所能确切了解.就连一些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甚至有的研究注释《老子》的人,都把“无为”一词解释为“不去做什么事情”或“无所作为”.这种理解和解释是不确切的.在《老子》一书中,本来有一个词是“不去做什么事情”的意思,那就是第47章中的“不为”.那句话是“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很明显,这里的“不为而成”是“不去做什么事情就能成功”的意思.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不是讲“不为而无不为”.所以,“无为”一词的含义在老子的概念中肯定与“不为”不一样,不会是“不去做什么事情”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有”除了表示确有、具有(“我有一张童年的照片”)和存在(“门前有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以外,还有一种表示估量的用法,我们把这种由“有”做述语表示对主语进行估量的句子称为表示估量的“有”字句。这种“有”字句在语法形式和语义内容方面均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一、这种“有”字句谓语部分的基本结构是“有+名词/代词/数量词+形容词”,宾语部分是以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因为估量必须有结果,不能只是孤伶伶的一个词。值得注意的是:用在“有”字句中的形容词只能是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而不能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我们可以说:  相似文献   

15.
一个词如果有几个义项的话,义项与义项之间往往有某种联系,而且呈现出一种梯度变化的状况。“可是”一词就是其中的一例。 1、副词“可是”可表示强调,含有“的确应该承认某种客观事实”的意思。例如: 1)唉,俺孩子可是出了大力,受了大苦了。郑笃《英雄沟》 2)咱们队伍里用不着你打仗,修理兵器跟打造兵器可是要紧。姚雪垠《李自成》 3)蔚蓝的天空已渐布起灰云,冷气也一层一层地浸透肌肤来,秋色可是已深了。王锦江《夜雨》 2、副词“可是”表示强调时,有时还含有“的确应该承认某种必然性结果”的意思。例  相似文献   

16.
“民主”一词,人们常常在各种意义上使用它,如“民主制”、“民主政治”、“民主权利”、“民主作风”、“民主主义”等等。由于“民主”概念有不少用法,而且人们还赋予它各种意思,所以,要了解“民主”概念的涵义和实质,需作一番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除非”和“除了”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相通的时候也有不相通的时候。当它们在句子中表示独一无二的条件时,二者相通,可以互换。例如:  相似文献   

18.
“尔迈力”在我们许多人的概念里是“善行”的意思。其实,它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其真正的意思是“工作”、“行为”,如果在该词的后面加上一个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才具有“善行”的含义。“尔迈力”涵盖人一生的全部行为———无论其善恶。因而,我们不仅把洗大、小净、...  相似文献   

19.
我们经常使用“意义”这个词,但是,假如有人要问:“什么是‘意义’这个词的意义?”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这首先在于,“意义”这个词跟自然语言中很多其他词一样,是一个多义词,即“意义”本身有好几种意义。例如,它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所表示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价值”、“作用”等,如说:“这件事很有意义”,就是说:“做这件事很有价值”。我们现在要讲的,只是第一种涵义上的“意义”。但是,什么是语言文字的内容,这仍然是一个不太清  相似文献   

20.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一查,就可以知道“都”有两个读音、七个解释。其中有一个解释是这样的:“表示总括,所总括的成分在前”,这就是现代汉语语法所说的表示范围的副词。作为这样一个副词,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它有什么作用,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我们知道,每个人在对某类具体事物作出陈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