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通过考察<洛神赋>创作的具体背景,可证这一名赋的创作应该与诗歌<赠白马王彪>密切相关,是曹植借题发挥,抒发对政治上拥戴自己、亲情上温暖自己的同母兄长曹彰生死离别之情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年代。士族开始兴起,将书画艺术提升为体现自我意识的理想形式。其中绘画方面最有名的是东晋的顾恺之,而《洛神赋图》是画家扬名立万的作品。结合社会环境、历史因素和文化背景等分析《洛神赋图》的形式结构和表现方式,去挖崛该绘画作品所蕴含的深层之美。  相似文献   

3.
《洛神赋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文学性叙事题材绘画,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方式,通过山石树木作为衔接点将画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串联起来,使得一个个孤立的画面相呼应,不仅打破了诗画界限,还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完成了文学艺术向绘画艺术的转化,营造了浓郁的诗画情意。同时,《洛神赋图》作为魏晋时期绘画风格的最典型代表,其表现出来的注重传神、超凡脱俗的基本审美倾向,树立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典范,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雏形,对于中国早期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线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核心构成。在顾恺之《洛神赋图》中,"高古游丝描"线条勾勒技艺很好地诠释了线性美学。《洛神赋图》的线条实现了客观形式美感、主观情感哲学的融合统一,并通过创设极具美感的线性节奏、营造具有共鸣的线性情感、传递个性化线性艺术精神,促进绘画艺术主题动态转化,进而营造出一种具生命节奏共通性的线性美学意境。  相似文献   

5.
曹植出身高贵,生性不羁,具有高贵性、自由性和超越性,表现出鲜明的贵族精神.然而现实生活的压抑,使其只能将自己的个性宣泄于文学创作中.<洛神赋>作为其精心之作,集中展示了曹植的贵族精神.曹植与洛神的关系,应是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亦即现实与超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首部根据文学作品绘制的画作,体现了顾恺之高度的文学修养、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以及高尚的思想情操。画家充分发挥了其高度的艺术想象力,营造了原赋富有诗意的意境氛围,在尊重文学原著的前提下致力打破书画界限,出色完成了从文学艺术向绘画艺术的转换。在对《洛神赋图》的图像学研究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当时绘画艺术对文学的自觉追求,而且可以感受到它内在所包含着的丰富、深刻且沉重的社会内容,这充分代表了一个时代美学思想。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继承了秦汉伟大的绘画艺术传统,开启了唐宋绘画典雅华丽的审美品格和基本格局,不仅开创了中国绘画长卷的先河,还开启了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新时代,将描绘人物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目标,着重表现自己的人格,表达了新的美的理想,使绘画境界达到新的层次,对后世的艺术审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道教神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教的信仰核心就是得道成仙,道教文化孕育出“神仙情结”,并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即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的总汇。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其中的一员。神仙世界是一个逍遥的世界,《庄子》书中记有“真人”、“至人”、“神人”和他们“不食五谷,吸  相似文献   

8.
《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从美学角度看,它让我们看到了魏晋时期绘画风格从汉代的古拙雄壮的阳刚之美向精巧婉约的阴柔之美的转化.这也体现出入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的一种转化倾向.这幅画所反应的中国绘画的进步,不仅在于连续性故事图的成熟,也在于其中山水画创作的萌发,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传统;它摆脱了汉代说教艺术的窠臼,注重于展现人物的性情容貌,表现自然的和谐生机,表达对美好事物的颂扬.这种向抒发人真性情的审美转变,也为后代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启迪着后人发扬对艺术的承袭与创新精神,并激励着我们迈出追寻美的脚步.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意识、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审美品味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魏晋玄学与人物品藻风气的兴起,促使人们超越了既有的社会伦理规范,发现和肯定了自我,并且对当时审美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这一时期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形而上和方法论的基础.在绘画艺术中,这一时期人物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绘画精神上尤其注重人物精神气质(即神)的刻画,这在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中有着最集中的体现,这足以表明了绘画在艺术上的彻底觉醒.  相似文献   

10.
正湖笔、徽墨、歙砚、宣纸,并称为文房四宝。肆意挥洒之间,代表了中国人悠久的文明历程和儒雅的生活方式。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更是担当得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血脉之根。书法,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审美观和思维方式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核心。元朝异族统治以后,传统文化的一脉香火岌岌可危。赵孟頫扛鼎大旗,力挽狂澜于既倒。将传统书法艺术,远接魏晋,回归传统。这样的正统书风,影响其身后  相似文献   

11.
茶因僧而得名,僧由茶以悟禅,故曰“茶禅一味”。关于“茶禅一味”最有趣的往事,莫过于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写《心经》与明本禅师换茶的逸事。明代画家仇英将这一往事描摹成图,文徵明又用小楷补书《心经》于是成就了雅到极致的《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  相似文献   

12.
辽宁本《洛神赋图卷》的叙事手法巧妙和图像意涵丰富,画家不仅擅于运用人物动态来塑造人物心理,也把握住了场景中静止与运动的关系,使画面的铺陈极富变化。此外,画家还试图在创作中表现出时空的观念,尤其是画卷末端描绘了曹植的回首,它将整个故事的空间性串联起来,使观者的视线再次被拉回到洛水河边,带领人们重温洛河边上这段短暂而伤感的恋情。这种视觉的轮回方法,是中国古代图像叙事中常用的观看方式。  相似文献   

13.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画家根据曹植那篇婉转动人的《洛神赋》而创作的,以人物为主,画面中洛神和诗人曹植置身于美妙的自然山川中,山水作为人物的背景,并没有独立开来,是早期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种古老的画法非常典雅,勾勒填彩,青绿着色,虽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正是这种不成熟才显得这幅名作更加稚拙可爱、曼妙无比,给我们山水画创作提供许多借鉴空间。  相似文献   

14.
赵孟顺(公元1254-1322年)的人品,似乎已成定论。许多人也许会不加思索地认为赵在历史上是一个胆小怕事、献媚邀宠的小人。而明末清初的著名书家博山贬斥赵无骨气无品行的一段议论,则使人们对赵人品不好的印象愈加牢固。傅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欲乱真。此无它,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弧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惬王之无骨。"此后书论家们为论证人格即书格,不加分析、不厌其烦地…  相似文献   

15.
纵观元代书法的发展历史,赵孟頫大师通过他对书法独特的理解与传世的经典书法作品,把元初日渐式微的书法艺术引领和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面貌,使元代的书法焕然一新,独树一格。赵孟頫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为元代的书法艺术在后世得以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元诗的成就虽然无法与唐、宋相比,但却开了明诗宗唐之风。其中赵孟(兆页),对于改变元初诗风的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赵孟頫是元初有名的政治家、书画家,本为南宋宗室,元初仕于元廷,在以民族气节为尚的元代,这种仕二主的行为是被时人所诟病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其艺术成就的评判。以南宋遗民身份出仕元廷的赵孟頫是既矛盾又痛苦的,这种矛盾心境贯穿其一生,可从《红衣罗汉图》画卷中看出端倪,而释大的《赵魏公〈松石梵僧图〉》和赵孟頫《松雪斋文集》所辑录的诗文也可由以佐证,这种矛盾心境影响了其以后的书画创作。  相似文献   

18.
赵孟頫是元代书坛和画坛的著名人物,在当时的书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赵孟頫是最早提出"书画同源",追求晋人"古意"的。他对后世绘画与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其艺术观点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正卓新平著,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探究》全书共315千字,319页。该书是作者近10年来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论述而完成的一部力作,正文部分共五章,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定位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表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当代世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回应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正确理解与科学发展。该书追本溯源,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体系,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和思路,以指导、启迪我们今天对  相似文献   

20.
<正>一、赵孟頫其人其书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中年时曾署名孟俯,吴兴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南宋末,曾任真州司户参军,但并未实际到任,后南宋灭亡,在母告诫下认真读书,以备元朝待选。后经人征辟而入仕。在仕途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