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根本信仰,什么是神仙?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从神、仙二字的本意来说,神虽有神灵之意,但指人的意识和精神、表情气色也是很早的意义之一;仙也是如此,“老而不死曰仙”是较早的解释,不同凡俗  相似文献   

2.
道教的理想人格与神和仙范恩君在人格主义哲学中,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神仙”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理想,是道教理想的人格。(一)道教信奉的神和仙神仙信仰是道教最基本...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如何才能长生?神仙居于何处?其仙寿如何?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如何才能长生,有赖于修炼方术的探究和实践;神仙之仙寿及所居之境界,有赖于道教学者的解说。前者属道教方术研究的范围,后者属“仙境”研究的范围。自战国神仙家兴起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一种观念,即:神仙是能轻身飞举的超人,他们居处于天界,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天”是神仙居处  相似文献   

4.
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成仙。“仙”有不同的等级,如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等。不同等级的仙有不同的功能,最高等级的仙是天仙。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曾言“举形升虚”的天仙是“上士”所得,而“中士”、“下士”只能得地仙和尸解仙等。本文不打算探讨有关“仙”的等级和类别的学说,只是想将“仙”作为一种笼统的范畴,探讨一下道教成仙学说的流变及其原因。既然“仙”有不同的等级和性能,本文在展开以前就有必要对笼统的“仙”。范畴作一个定义性的说明。“仙”乃是经过修炼并获得神灵般(超凡人的)属性的人。“仙”是人转变而成的,不过仙人已“失人之本”(《抱朴子内篇·对俗》)、“变质同神”(《坐忘论》)了。那么,成仙的主体是原来的凡躯还是别的什么呢?道教对此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神仙     
道士理想中的超凡出世,神通广大之长生不死者。又称神人或仙人。《释名·释长幼》称老而不死曰仙。因其有神通变化,故称神仙。神仙之说始于《庄子·逍遥游》,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汉代神仙之说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6.
道教神仙传记作为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角度反映出道教的思想发展脉络。作为唐宋时期的神仙传记《三洞群仙录》,它继承了前代的“神仙可学”思想,并且反映出了唐宋时期神仙观念“世俗化”的进程与女仙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苟波 《中国道教》2005,(3):41-44
道教创立后,在汲取古代神话传说及民间信仰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神仙境界系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仙境”的观念早在道教之前就存在。虽然道教产生后在汲取“仙境”传说基础上形成了宗教色彩更浓的神仙境界理论,但“仙境”本身并非是一个纯宗教范畴。从最早的乐园神话开始,“仙境”就是中国先民集体意识中和谐富裕、平和安乐生活的象征,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缩影以及隐蔽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好梦想。道教在先民原有的“仙境”思想的基础,又构造了自己的神仙谱系。道教认为,神仙有不同等级,居于不同的仙境,《太平经》分神仙为…  相似文献   

8.
以道教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仙界生活景象,展示了神仙世界的方方面面。透过这些粗犷朴实、线条优美生动的绘画和它所处的墓室建筑特征,从画像内表现出的修炼成仙、长生术、辟邪和神仙思想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两汉时期与我国古老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的道家文化的广奥和真实存在,从而透出了汉代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和对仙界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9.
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道教神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教的信仰核心就是得道成仙,道教文化孕育出“神仙情结”,并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即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的总汇。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其中的一员。神仙世界是一个逍遥的世界,《庄子》书中记有“真人”、“至人”、“神人”和他们“不食五谷,吸  相似文献   

10.
神仙传记     
记述神仙事迹的著作。神仙的传说,其源甚古,早期记载,多为片言只语,散见于百家之中。迨至秦汉,方士辈出,宣扬神仙之说,秦皇汉武,深信寻求。于是神仙传说,遂累见于史传之中。随道教之兴起,记述神仙人物事迹的专著——《列仙传》,也随之问世。企求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理想,而《列仙传》宣传神仙之存在而可学,体现了道教的要求。《列仙传》启其端,《神仙传》  相似文献   

11.
“道教仙传”和“神魔小说”中的“去欲就善”思想苟波道教认为,凡人要成仙,除了依据一定的方法进行身体锻炼外,还需在精神上合“道”,超越凡境凡念,即在心性和行为中符合道教的伦理要求,这也是道教神仙观念的重要内容。道教伦理从“道”以“静”为本,道“常无欲,...  相似文献   

12.
葛洪的神仙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代道教学者葛烘将“仙”作为可学致的人生美学理想,将“真”和“朴”作为“仙”人的美学品格,认为“绝迹幽隐”于山林之中会有助于修养这种美学品格,更容易到达这种美学理想,这就将山水之自然美与修道之神秘美统一起来,构成他自成体系的神仙美学思想之核心。  相似文献   

13.
“神魔小说”中的仙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神魔小说”人物形象的设计,“神魔小说”的“神仙救世”和“凡人修道”双重主题的产生,以及“神魔小说”天—地—天情节结构方式的由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道教观念及道教仙传故事对明清“神魔小说”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国强 《中国道教》2003,(4):59-60,62
在中国的许多旅游胜地,常常见到洞天、福地之名,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洞天福地观念形成于东晋以前,早期道经《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将天下分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洞天福地具体名目则首先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647~735)所编《天地宫府图》,以及后来…  相似文献   

15.
道教的神仙有两个来源 ,一类是修成的 ,一类是降生的 ,修成的神仙是由人而仙 ,降生的神仙是由神而仙。他们虽然在人神之间相会于神仙的共同名称之下 ,其实有很大的不同。道教的女仙也有人仙和神仙之分 ,《列仙传》和《神仙传》里的女仙基本上是人仙 ,而到了《墉城集仙录》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里 ,就并存着人仙和神仙两类神仙了。从性别的角度检讨这两种不同类别的神仙 ,可以明显地看到 ,归属于人仙的女仙并没有摆脱一个男性的框架 ,而由神而仙的女仙才真正是宇宙和历史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国的宗教都崇神,唯独中国道教才拜仙。仙——《庄子·天地篇》中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许慎的《说文解字》则释为“长生仙去”。可见,仙是中国古人运用浪漫的幻想手法所塑造出的一种肉身长存和精神自由的形象,它特别表达了有限之人对生命永恒的向往。与许多宗教歧视妇女不同,道教从阴阳和合出发,倡导男女在修道上具有平等权利,对妇女抱有一种宽容甚至尊重的态度,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女性。与此相应,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特有的女仙崇拜。中国道教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女仙传记,就是唐末道士杜光庭的《…  相似文献   

17.
文昌帝君劝善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帝君 ,是道教的主要神仙之一。在中国古代史上 ,“文昌”本为星宫名称 ,属紫微垣 ,包含六颗星。如《史记·天官书》记载 :“斗魁戴匡 (筐 )六星曰文昌宫 :一曰上将 ,二曰次将 ,三曰贵相 ,四曰司命 ,五曰司中 ,六曰司禄。在斗魁中 ,贵人之牢。”《孝经援神契》云 :“文者 ,精所聚 ;昌者 ,扬天纪。辅拂并居 ,以成天象 ,故曰‘文昌宫’。”《历代神仙通鉴》称文昌帝君“上主三十三天仙籍 ,中主人间寿夭祸福 ,下主十八地狱轮回” ,足见文昌帝君神位之崇高。据《清河内传》载 :“帝君储精列宿 ,降自有周……累朝咸有大功 ,尤孜孜以忠君孝亲、…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其著作《道德经》中即有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又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终极理想,从而与先秦以来的仙人与后世道教的仙道有了紧密的内在联系。仙人与仙道是指春秋、战国之际的“方仙道”、“神仙家”,它源肇于上古的巫师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不死成仙的思想已颇为流行,故被世人所重视。关于老子与仙人、仙道的关系,以及他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与贡献,下面略加讲述。《道德经》一书文约义丰,自传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分歧。历代出现的几百注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作为道教而言,既继承了《道德经》的宇宙生成学说,又…  相似文献   

19.
所谓道教法物,简而言之即道教持道、护道、做法所用之物。道教法物历史久远,形式多样,品种繁多,可谓丰富多彩。有的做工十分精细,堪称上品。道教法物来自原始宗教以及早期礼乐祭天敬祖活动,早在南北朝刘宋时陆修静就已对道教法物做了严格的规定,《道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四中的《奉圣仪制章》中就有关于“圣像宝座”、“龙牌”、“龟鹤炉”、“幡”、“盖”等道教法物规范制作的详细记载。道教法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教神仙信仰、灵魂永在、祈求大同、和平、普济度物等思想观念,它的形成是研究道教宫观建筑、教制、戒律等多方面历史的…  相似文献   

20.
庄子思想与道教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古代巫术、方术依托道家在汉代形成的、以追寻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为主要目标的、人为的世俗宗教。正如晋代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所说,“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夫神仙之法,所以与俗人不同者,正以不老不死为贵耳。”(《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