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交往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交往达到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传递力量,认识他人和自己,从而进一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儿童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动因,也是实现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幼儿期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幼儿社会交往的特点和规律,对寻求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就所得到的资料,幼儿社会交往中的同伴交往研究较少,且较集中于交往的认知方面,主要通过研究者提问幼儿回答研究他们对自己与同伴交往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友好交往”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想象力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育工具,启发并引导儿童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成长基础。在儿童美术教学中,采用启发、联想、求异等多种方法 ,丰富绘画的内容,突出绘画的主体,想象力和绘画素材、主题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样在评价儿童美术作品时,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品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想象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行为观察(儿童与同伴的一对一游戏)、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估,探讨心理理论发展与儿童日常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52名4~5岁的学前儿童参与了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岁以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情境中的同伴交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敏感”和“交往表达”两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3)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整体上与同伴提名、教师评估相关不显著,但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的关系。我们推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影响亲社会行为间接指导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4.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目的,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我们要研究学前儿童在绘画学习和创造中的发展特点,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懂得绘画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教学方法要得当,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施教。  相似文献   

5.
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访谈法对119名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合作选择认知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超过一半的幼儿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与同伴合作解决,而在日常游戏中知道与同伴合作共玩的幼儿更是超过了3.4;(2)幼儿的合作归因主要以结果归因为主,客观条件归因次之;同时,在结果归因中,幼儿主要以个体或活动归因为主,同伴关系和共同利益归因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少;规则和权威归因在幼儿中仍有一定存在;(3)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合作选择认知和合作归因的水平都不断提高;(4)情境是影响幼儿合作选择认知与合作归因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社会游戏情境在幼儿遮挡绘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雪梅  李红  郑持军 《心理科学》2004,27(4):884-886
该研究以90名4—5岁幼儿为被试,考察了遮挡方式、社会性游戏情境以及年龄对幼儿遮挡绘画的影响,结果表明:(1)幼儿遮挡绘画表征策略的发展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多种策略并存;(2)部分遮挡、完全遮挡这两种遮挡方式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差异;(3)设置社会性游戏情境提高了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水平;(4)与年龄相关的成熟水平是影响儿童遮挡绘画表征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幼儿被忽视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儿童社会化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对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形成、情绪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智力的发展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同伴交往不良,不仅影响儿童当时的心理发展,而且还与其以后各年龄阶段出现的许多行为问题、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厌学、逃学、攻击性行为等)、精神疾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从2004年到2008年对三个自然班幼儿(71名)群体水平的同伴关系分别在三个时间点开始从小班到大班的追踪,考察学前期幼儿同伴关系连续变量的稳定性,结果发现:(1)幼儿同伴接纳、同伴拒绝、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的稳定性受年龄和时间间隔的影响,在中班与大班之间均存在中等相关,而社会偏好和同伴接纳在小班与中班也存在中等相关,社会偏好在小班与大班也存在中等相关;(2)幼儿社会偏好发展模式经聚类分析为4组:一般偏好稳定组、高偏好稳定组、一般到高偏好变化组和低偏好变化组,64.79%的幼儿社会偏好发展保持稳定;(3)幼儿从小班起,女孩比男孩一直更少受到同伴拒绝,更多受到同伴偏爱。总体而言,学前期幼儿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中等稳定性,中班是稳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9.
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典的心理理论任务、同伴提名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以及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同伴交往行为和亲子交往行为等多种方法,探讨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88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参加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交往类型中受欢迎儿童,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被拒绝和被忽视儿童.(2)民主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3)家长指导游戏的行为、分享情感的行为和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对孩子的冷漠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4)相对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更显著的预测力,其中家长和孩子的情感分享.对孩子遇到问题的解释及指导是促进孩子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360名幼儿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追踪,探讨害羞幼儿的社会适应和师幼关系在害羞与社会适应之间的调节作用。幼儿母亲完成儿童社会偏好量表,幼儿教师完成师幼关系量表和对儿童社会适应的评价。结果表明,害羞与儿童人际技能和口头主张显著负相关,与内化问题、不合群行为和同伴排斥显著正相关;师幼关系与儿童社会适应相关,并在害羞与儿童社会适应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幼儿绘画的“知”、“见”矛盾历来是儿童绘画认知发展研究中的热点,对于此现象的探讨,用得最多的是绘画遮挡关系的模型。该主要介绍关于幼儿物体遮挡的绘画及幼儿绘画认知发展的研究,归纳出关于幼儿把遮挡关系绘画成“分离”的三种原因,同时对幼儿画中的“知”、“见”矛盾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2.
关于幼儿绘画的“知”、“见”矛盾历来是儿童绘画认知发展研究中的热点,对于此现象的探讨,用得最多的是绘画遮挡关系的模型。该文主要介绍关于幼儿物体遮挡的绘画及幼儿绘画认知发展的研究,归纳出关于幼儿把遮挡关系绘画成“分离”的三种原因,同时对幼儿画中的“知”,“见”矛盾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3.
儿童画是儿童用感知思维加工来提取和储存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识的媒介。儿童绘画是儿童能力培养的直接手段之一,要求从事美术教育的幼儿教师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幼儿教育,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能力,并使其在儿童绘画中获得审美体验并建立完善人格。传统的儿童画教学已经跟不上日益发展的教学需要,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幼儿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儿童画教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文章通过对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幼儿家长及幼儿园教师等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儿童绘画教学的认知情况,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求,探究新的儿童画教学理念和方案。  相似文献   

14.
幼儿被拒绝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问题的提出随着早期心理研究和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日益展开,幼儿同伴交往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前沿研究课题.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同伴交往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幼儿的社会化、个性与品德的形成、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幼儿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83名4岁幼儿,探讨他们的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采用表情识别任务、情绪观点采择任务测查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采用教师评定问卷测查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照片社会评价法测查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结果表明:在总体上,情绪观点采择与情绪调节策略有关,情绪调节策略与同伴接纳有关,情绪观点采择能力与同伴接纳的边缘正相关在控制年龄后消失了;年长组儿童的攻击策略能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年幼组儿童的情绪观点采择、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都与同伴接纳有关,但只有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能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年幼组儿童的情绪观点采择分别通过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两条路径间接影响了同伴接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个体差异来源提供了情绪能力方面的数据.  相似文献   

16.
电子游戏颇受儿童青睐,其用户日趋低龄化,它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小觑。本实验以双人合作/竞技游戏为载体,考查了短时接触电子游戏对60名4~6岁幼儿的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幼儿与非好友玩伴共同接触双人电子游戏后会变得更喜欢自己的搭档,将其视为新好友并更希望未来与其交往;2)合作比竞技游戏更能促使幼儿喜爱玩伴,竞技游戏的获胜者比失败者更喜欢其搭档;3)年长比年少幼儿更喜欢与同伴交往;4)与其他非好友同伴相比,幼儿更愿意帮助自己的搭档。这表明短时接触内容适宜的双人电子游戏对幼儿的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发展较为有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45名4~5岁儿童进行结构式访谈,调查幼儿假装游戏中假想角色现象的概况,包括假想同伴和角色扮演现象。结果如下:42.7%的儿童有假想同伴,绝大多数是玩具形式,女孩更多有假想同伴;男孩倾向于选择动物类型的假想同伴,而女孩倾向于人物类型;假想同伴绝大多为同性别并且比自己年龄小。44.8%的儿童有角色扮演活动,其中男孩倾向于装扮动画中的英雄人物,女孩倾向于装扮现实人物。  相似文献   

18.
以515名小学3年级到6年级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和偏差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中,由儿童评定自己对同班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预计同班同学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并完成社交自我知觉和孤独感量表。结果表明:(1)同伴接纳知觉绝对准确性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但同伴接纳知觉相对准确性可以显著预测当前和一年后的孤独感。(2)同伴接纳知觉偏差与孤独感具有双向影响作用,积极同伴接纳知觉偏差有利于降低儿童的孤独感,并且孤独感能正向预测后期的同伴接纳知觉偏差。  相似文献   

19.
幼儿与成人依恋关系的特质和同伴交往能力的联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放  邹泓 《心理学报》1995,28(4):434-441
参加研究的被试是来自北京某公立幼儿园的78名幼儿和他们的母亲(78位)以及幼儿园老师(12位)。幼儿平均年龄为四岁十个月。用来测量亲子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工具是中文版的沃特斯-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用同伴间社会交往测量和教师的评分来评定。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安全性与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相关,依恋安全性得分高的幼儿具有较低的攻击性、乐于帮助别人、在群体中更受同伴喜爱。  相似文献   

20.
同伴提名法与幼儿同伴交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过去主要应用于青少年以上的一种社会测量法──同伴提名法发展为适用于幼儿同伴交往的评价工具,并对同伴提名法的含义、原理和作用进行了阐述.本文还对幼儿同伴交往中同伴提名法实施的各个环节,包括提名标准的确定、实施方法与要求、提名结果的记分与运用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为其在科研、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的指导.最后对同伴提名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