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东南苗绣艺术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门类,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优秀的民间艺术。黔东南苗绣所表现出的孩童般的天真和纯朴的美正是一种"自在之美"。以真为美,追求真实是黔东南苗绣作品所具有的品格。混沌思维的群体创作意念表达是黔东南苗绣图案造型的重要特征,是原始意念下的感知造型,它存在于民间艺术之中并具有原始艺术的特性。在这样的艺术形式中渗透着黔东南苗绣创作者特殊的审美立场,学习并研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是会对我们当今文化艺术的创新有所促进的。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图案造型独具匠心,其所囊括的图案形象变化万千,如龙纹、象纹、虎纹、鹿纹、狮纹、猴纹等走兽类造型,尤其丰富,并且同种造型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又产生出不同的文化意涵,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3.
十二生肖中,猴是与人类比较接近的灵长类动物,聪明而灵巧。在中原地区,因"猴"与"侯"读音相同,故又有了封侯的寓意,成了高官厚禄的象征。与猴相关的图案常用于民间建筑,如石刻、砖雕、木雕图案之中。可见,猴文化已经融入民间民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东巴象形生肖猴的造型古朴自然,线条粗犷有力,极具符号性和审美意味。在东巴象形生肖猴的原始造型上结合现代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标准进行创新设计,有利于促进东巴象形文字的传播与发展。通过提炼、变形、延伸,并以木雕作为表现形式,进行再创造,既保留其原始的直观形象,更具有装饰性特征,这对东巴艺术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湖湘文化"是指生活在湖湘大地的人民在繁衍生息和认知迭代过程中,蕴育形成的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精神因素的总和。从生态位理念的视角,深入挖掘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对湖南境内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传统图形图案、纹饰纹样以整体造型形象进行系统研究,从宏观层面归纳总结蕴藏在湖湘传统图饰艺术中的四个审美基因要素,即色彩玄妙、造型流动、氛围幽远和理念革新,并分析了形成这四种基因特征的根源,构建出一套湖湘传统图饰艺术审美基因分析的理论模型,从而为湖湘文化中的图饰艺术价值探索与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彰显与传承湖湘艺术特色,服务与推进湖南文化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5.
当笔墨超于形象之外,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时,笔墨成为其艺术生命诞生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意画而言,无论是人物画的传神写照、山水画的意境构筑,还是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笔墨既是造型的艺术语言,又是气韵生动的直接体现.笔墨之于写意画,尤如道家之谓"道",无所不在并且化生万物.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西方绘画长期的发展,致使在绘画造型语言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性。"镜像"可以说是西方绘画造型语言的一大特点,目的是为了达到对视觉效果的追求。而"物感"则是东方绘画造型的一例典型,是为了实现感官体验的把握。两者虽然都是将客观事物作为生成艺术"感应"和"提炼"的形象素材,事实上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此,要更好地了解中西绘画的形象造型,需准确掌握两者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女书图案是一种以女书文字与装饰纹样相结合的装饰性女红图案。女书图案在造型上以女书字符为基础,以较为平面几何形体为外形,以图案化的自然形态为装饰,按照一定的构成法则与艺术处理手法综合而成,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女红艺术特色。女书图案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其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复杂多变。透过女书图案的形态与色彩,使我们看到了女书人细腻的情感世界与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8.
沈玥  宗雯 《美与时代》2014,(11):68-69
目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图案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传统美术学科的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遵循一定的美学法则及技法规律。课程教学中对于中国传统图案的学习不够深入,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够重视。汉绣艺术是楚文化的代表,其图案丰满,装饰性强,因极具楚韵遗风得名“汉绣”。在汉绣的纹样中可以看到很多象征性的造型,其中大部分的纹样就是驱邪接福、谐音寓意等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这些装饰图案的形成都是受到了中国民间民俗思想的影响,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吉祥富贵的向往。成为民间艺术造型中最富美学价值、学术价值的一部分。将汉绣艺术精粹运用于装饰图案课程教学改革中,学习汉绣的历史、精神、民俗、文化,加强学生对荆楚传统图案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9.
庆阳香包是西北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我国民间特色艺术,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地域风情。庆阳香包渊源已久,庆阳香包的图案内容主要分为人物、故事、动物、植物、文字、几何、宗教符号等。庆阳香包的造型设计主要有:实用性造型、完美性造型、寓意性造型、随意性造型、抽象性造型和概括性造型。对庆阳香包的造型进行阐述,有利于深入了解庆阳香包的民间文化内涵,挖掘其造型设计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坛徽     
正国际道教论坛坛徽沿用2007年国际道德经论坛坛徽的基本图案,体现了论坛的延续性以及目标的共同性。国际道教论坛坛徽以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书写的"道"字为基本构图。图案主色调为蓝色,象征自然、和谐。中心呈"水"的形状,飘逸、灵动,表达了道教上善若水的理念。左上角一点处理成地球与太极图相重叠的造型,分别代表国际和道教。下面的笔画艺术化为椭圆,左侧浓厚,象征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厚重感,  相似文献   

11.
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美学,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个命题。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用户通过外形理解产品的功能,产品应当自己会"说话",告诉用户它有什么功能、怎么操作,让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准确、安全、健康地使用产品,这样才能使符号元素代表的观念、意义、信息有效快速地得到传递。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湘西苗族的服饰图案不仅已经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起来。在详细苗族服饰设计中,其刺绣图案是最著名的,其不仅承载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同时还融合了苗族所特有的艺术,在服装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14.
文学、艺术的要旨是塑造"形象",而"情态"是形象的生命。艺术中的人物体态也好,树木姿态也罢,如果它们不是含情脉脉的,它们就是毫无生气的,而且形象的社会本质也无从体现。为此,必须研究表情的理论,以便有助于艺术家在深入生活之时察颜观色,有助于艺术家在塑造艺术形象之时摹情状物。研究表情的产生、性质、形式以及表情在艺术中的表现是文艺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意象造型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主要特质,其表现手法为写意,既不是单纯模仿客观来追求"形似",也不是纯粹主观臆造。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是处于一种"似与不似"间的艺术状态,而这种"似与不似"的造型观念体现在中国画的每个门类里,其中就包括中国水墨人物画。从传统发展到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意象造型观念,20世纪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观念传入中国并融入水墨人物画造型之中,使得现当代的水墨人物在追求"形似"的方面产生了巨大改变,但同时中国水墨人物画家又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和继承着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规律,即"似与不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杨敬飞 《美与时代》2007,(11):103-105
吉祥观念是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希冀、祝福和追求,它表达了百姓对生命的关注,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生活的企盼.吉祥观念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色彩、图案和造型三个方面.我们要正确运用吉祥观念,从中提取色彩、图案、造型等要素进行再创造,设计出既有本土艺术的风韵和特色,又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包装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7.
有绘画艺术的基本技能中,视觉记忆是智能的核心。绘画艺术视觉记忆的实质是在形象中寻找艺术表现的属性,通过艺术语言的描述对客观事物形象进行记忆。绘画学习的过程就是将视觉形象的造型知识化为记忆,并转化为表现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素描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通常视为造型艺术的基本功.在高中阶段老师注重传授"功夫",教授技法多,教授造型观念、审美意识少.进了大学因为专业的不同对造型能力要求不一样,特别是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应用,明暗、线条等素描造型的诸因素似乎不怎么重要了.  相似文献   

19.
画像石作为汉代最具时代特征、最丰富、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在造型、构图、工艺制作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其装饰性也对后世的装饰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边饰纹样作为画像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凸显主题图案,还有增强画像石艺术的整体性、装饰性、庄重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应物象形"是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准则,要求面对不同的对象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对象独特的外在形象特征和内在精神气质。这一准则指导并引领着中国人物画造型发展与传承,其同样适用于当代人物画的创作。只是在新时代,人们将这一传统理论作了更为合理的创新运用,使当代工笔人物画有了自由、百变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