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摆正位置--也谈"变亦变,不变亦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4期转载的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蔡定芳的《变亦变 ,不变亦变》的文章 (以下简称为变文 ) ,旨在引起同仁们对中医的关注 ,广开思路 ,展开讨论 ,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但究竟如何认识中医 ,中医到底如何变 ,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此 ,笔者谈一点粗浅看法。辩证法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变亦变 ,不变亦变” ,这种认识应当是共识的。问题的焦点是如何认识中医的变与不变。当我们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 ,让人想到现实的中医在变的问题上颇为混乱。仿佛给人一种感觉 :…  相似文献   

2.
20 0 0年 4期《医学与哲学》发表了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蔡定芳教授《变亦变 ,不变亦变》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知识社会中的中医学》的两篇具有学术争鸣性的文章 ,读后颇有启发。两篇文章都提出中医学术要“变” ,我完全赞同 ,但涉及“变”的具体内容和观点 ,在某些地方略有不同。现在我按照《医学与哲学》编者提出的“欢迎大家参加讨论”的要求前来参加讨论。1 变与不变的辩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 ,我们的宇宙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运动之中 ,世界上所有一切事物 ,也都无时无刻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之中 ,所以 ,“变”是绝对的。恩格斯也曾说 …  相似文献   

3.
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期转载了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年第 5期发表的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蔡定芳的“变亦变 ,不变亦变”的文章。同时发表了何裕民针对此文发表后所引起的争议而撰写的文章。此类文章本刊也曾发表过 ,如孙学刚的“科学划界与中医”等。旨在通过发表不同的学术观点 ,以活跃学术气氛 ,促进中医学科建设 ,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拓宽中医生存的空间。欢迎大家参加讨论中国传统医学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 ,西方医学开始以如潮之势涌入中国 ,中医学在与西方医学交流中逐渐暴露出明显的劣势 ,很快从主…  相似文献   

4.
王强、辛国芳在《“模型的构建”不是“科学的目的”》(见《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6期 )中对笔者提出的“模型论”与“原型论”是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的观点表示反对 ,其表层原因是王强等先生对笔者“模型”与“原型”说的曲解 ,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彼此观点的迥然对立。他在《中国医药学报》上与笔者已有几次交锋 ,论争的焦点就在于以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来评判中医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医究竟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王强以“科学”(实际上是现代自然科学 )的标准评判中医学 ,认为中医学有“科学成分” ,也有“不科学成分” ,因而主张“剥离” ,主张…  相似文献   

5.
"模型的构建"不是"科学的目的"--与张其成同志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其成同志在《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兼论走出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怪圈》一文(见《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12期,以下简称“张文”)中提出,“中医学关注的是‘模型’,‘原型’往往服从于‘模型’,‘藏象’即是一种典型的模型,对藏象模型的构建成为中医人体生命科学的目的”。对于此论,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中西医学虽然思维方式有别,采用的模型不同,但其模型的构建都是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都是在于认识、掌握和应用于原型———人和疾病及其相关因素。原型是他们共同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作为医学的本质。张文关于中医学里的原型…  相似文献   

6.
从多元性理解和发展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和反思 2 0世纪中医发展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 ,中医发展一直笼罩在科学主义的光辉与阴影之中 ,并在不懈地追求医学一元主义的理想目标。科学主义视科学 (现代科学 )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用这种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 ,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非科学” ,而一切非科学的东西在科学主义的视域里是应被废除或改造的 ,于是便有了“废止中医”、“废医存药”、“中医科学化”等口号和主张 ,中医至今仍没有摆脱被质疑和改造的尴尬境地。医学一元主义与科学主义具有内在互补性 ,并“构成了 2 0世纪中国医学的一个主旋律”[1] 。医学一元主…  相似文献   

7.
<医学与哲学>杂志20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于 1980年 ,至今已走过了 2 0年的历程。从创刊至 2 0 0 0年第 9期 ,《医学与哲学》杂志共出版了 2 32期 ,发表论文 4 811篇 (不包括通讯、摘要、读者来信等 )。累计 2 10 0万字。在编辑出版《医学与哲学》杂志的 2 0年中 ,编辑人员始终坚持和遵循“开阔眼界 ,启迪思维 ,提供方法 ,促进发展”的办刊宗旨 ,以及“关注热点 ,挑战现实”的办刊思路 ,对涉及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医疗卫生及其相关领域、学科、知识和技术等进行了范围广泛、思路多向、层次不同的研究和讨论。但集中起来 ,我刊主要从 7个方面展开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20年内容尽在其中  任何领域一点即通  《医学与哲学》创刊于 1980年 4月 ,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亦是国内仅有的一本关于医学科学发展的理论探讨的综合性学术杂志 ;是一本品味高雅、学术性强、内容丰富的理论刊物。《医学与哲学》是国家级医学核心期刊和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创刊 2 0年来 ,《医学与哲学》以刊载有关医学领域的先进观点、思想、观念和价值等理论问题而著称。诸如医学模式、医学伦理学、卫生体制改革、医院管理学、心身医学、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临…  相似文献   

9.
1979年底至1980年初举办的“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决定出版《医学与哲学》杂志,并于1980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了第一期。从那时以来,已经30年了。过去的30年,既是《医学与哲学》杂志成长的30年,也是我国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医学人文学科蓬勃发展的30年,亦是不断探索医学发展新理念的30年。为了回顾这一段历史,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0.
《易》为群经之首,倡“《易》是医学之源”者古亦有之。近年来在中医学术界兴起之探源热,是旨在把中医学放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来观察其理论体系的起源,来寻求其科学理论基础的一种尝试,所以,更具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理论现代研究中,必须确切把握中医概念的特质。对中医概念的现代解释是中医现代研究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之一,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关系到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前途。由于西学东渐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以及其后一些研究者对中西两种不同传统的医学缺少深刻的把握,使中医界对自身概念的现代阐述发生严重混乱。现在这个问题已影响到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是几十年来限制中医学现代研究的误区之一。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许多研究或文献之中,如“肝脏象理论现代研究述评”一文(《医学与哲学》20卷第4期,下称“述评”)综述并讨论了肝脏象的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12.
尹振环先生撰文《论〈老子〉需要验之出土文献与历史》 (见《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期 ,以下简称“尹文”) ,对拙作《老子道论价值取向辨略》 (见《哲学研究》 2 0 0 1年第 6期 ,以下简称“《辨略》”)提出商榷 ,其以“验之出土文献”、“验之历史”置辞 ,断言老子学说为“政治哲学” ,指摘拙论对老子道论之价值取向的辨说乃是“远离了”《老子》一书的“主题”。现扼其要 ,简答如下 :1 .老子虽曾为“周守藏室之史” ,但终于“自隐”而做了隐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 :“老子 ,隐君子也” ,又谓“老子修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相似文献   

13.
贵刊1998年第9期发表了孙学刚、贾钰华二位老师之文《实用主义对中医学的消极影响》。笔者拜读以后感到有些问题要提出来,以就教于二位老师和广大读者。1 该文一开篇即声称“西方医学……迅速超过了中医,中医学……步履维艰”云云。笔者对此不敢认同。医学的任务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以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从这个角度讲,中西医并无优劣之别。何况中西医是两套不同的知识体系,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也难分仲伯。至于说到发展,西学东渐以后,西医有个快速发展的过程。而中医自秦汉《内经》时期发展到今天大规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也是处于…  相似文献   

14.
“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的13年回顾分析及其循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网络化使学科日益交叉与渗透。在网络化基础上 ,2 0世纪 90年代下半期兴起的循证医学[1] (EvidenceBacedMedicine,EBM )正在迅速推动医学的发展 ,使大量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面临科学的评价。那么 ,具有一定医学性质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业有无循证的可能和必要 ?笔者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心理咨询和治疗”栏目自创刊到本世纪末 13年来的内容 (主要是心理和治疗的方法 )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心理咨询和治疗也应循证”的观点 ,以期与同行商榷。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心理咨询和…  相似文献   

15.
编辑刘保贞先生并转李伯聪教授 :我是一名《易经》爱好者 ,自《周易研究》创刊以来 ,每期必读 ,受益匪浅。今阅2 0 0 4年第 2期李伯聪教授《咸卦和艮卦的性心理学解释》一文 ,倍觉李先生所论亲切真实。但李先生之文缺少了实证的材料 ,我这里愿提供一点关于“咸其拇”与“足恋”关系的素材以补其美中之不足。本人 1 93 1年生于陕西关中渭北平原的一个农民之家。我小时候在家乡所见关中风俗 ,可证“咸其拇”与“足恋”关系的真实。旧时的关中 ,家家皆睡火炕 ,火炕中间热 ,两头不热 ,以便人的头部感觉不会太热。睡觉时一般分睡两头 ,不像今天城…  相似文献   

16.
依据读者来信提出的问题,现于前面所讲“变”“化”部分稍作如下补充: 六爻不动则不变,动则必变,老阴变为少阳,老阳变为少阴,是为爻变。爻变,有变回头之生,有变回头之克。凡“用神”、“元神”宜变回头之生,不宜变回头之克;“忌神”,“仇神”宜变回头之克,不宜变回头之生。六爻安静,旺相之爻可以克休囚之爻,亦可以生休囚之爻。卦有动爻,能克静爻。而静爻不能克制动爻。凡卦有动爻,动而必变,变出之爻能生克冲合本位之动爻,不能生克冲合它爻,而它爻与本位之动爻,亦不能生克变爻。如子月卯日测得《坤》之《晋》。  相似文献   

17.
《周易》作为中国古老的哲学著作,涵育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同时也从思维的深层影响着现代世界哲学与社会的发展。《周易》之所以对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在于它本身蕴含着的“动”的思辨和“变”的真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从这古老的哲学著作中寻求解释、寻找智慧、寻找到达彼岸的道路。《周易》把世界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故《系辞》称“一阴一阳之谓道”同时,《易》伴随“阴”“阳”而产生的“动”“变”又寓于时位(时间和空间)的变通中。《周易》昭示于人们的,要“变通趣时”亦即说这种变动又要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乃指在时空交变之中,既要执常御变,又要御变求常,这便成为管理之学的不二法门。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又有自身的历史过程。当它发展到  相似文献   

18.
请教"真"文     
《科学与无神论》2003年第2期刊载了署名“真由美”先生的一小段文字.文字虽短,却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真”先生的真实思想。 “真”文认为:“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毒瘤,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的生  相似文献   

19.
中医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祝由是其中一种较多用于临床治疗的中医心理疗法。中医心理疗法亦称“意疗”,是一种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情绪、精神障碍和某些躯体疾病的方法。其中“祝由疗法”可谓是最早的心理疗法,它对心理治疗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最早出现于《素问&#183;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在历史上,“祝由”科曾与中医的内、外、妇、儿科等一起,并列于早期学校式的中医教育之中,从隋朝到明朝的太医署都曾设有祝由科”’。了解“祝由”这一具有古老文化特色的疗法所蕴含的心理学意义对现代中医心理治疗有着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医学与哲学》2 0 0 1年第 1期 ,发表了颜青山博士撰写的《论“推定同意”的伦理限制》一文 (以下简称颜文 ) ,该文就邱仁宗先生所倡导的器官捐献中的“推定同意”问题提出了质疑 ,无疑给人以新意和启迪 ,但正如作者所“推定”的 ,是否确实有“言过其实”之处。笔者在此就“推定同意”问题略陈管见 ,以期与颜先生共勉。1 关于推定同意的形而上基础首先 ,颜文认为 :“自愿捐献因为高度尊重个人的自主性 ,因此其形而上基础是个人主义的”[1] 。不知颜先生在此所指的“个人主义”是何意 ?一般而言 ,个人主义指称以个人为本位 ,强调个人利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