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9,(10)
正2019年10月12日,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佛教界、学术界近四百名代表相聚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举行中美加佛教论坛。我们围绕"佛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与担当""觉悟在人间:禅的精神与实践脉络""佛教的弘扬、传播与发展"三方面深入研讨,交流思想、表达关切、凝聚共识,取得了积极成果。人类命运共生共荣,休戚攸关,和平是人类的永恒期盼。我们居住在同一个地球,多种文明、多元文化、多元宗教融汇成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人们联结成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对地狱与其执掌者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黄泉""幽都"与"土伯九约",到"泰山"与"泰山府君";从"地狱"与"地藏菩萨",到"地府"与"北酆大帝";再到"泰山""地狱""地府"与"泰山府君""地藏菩萨""北酆大帝"多元共构、共聚、共融、共在过程,生动地反映了悠久的中国传统信仰、外来的佛教的深远影响、本土的道教兼容建构和下层社会民间宗教融会贯通的中国人地狱观的演变进路。  相似文献   

3.
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的重要特色。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菩萨信仰及其应化道场信仰,即四大名山信仰。早期大乘经中,多次提到了"四大菩萨",但皆非特指。中国四大菩萨信仰渊源于大乘经典,文殊信仰是最先兴起的菩萨信仰之一,在《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的影响之下,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开始并重,不久,又融合观音菩萨而共同被称为"三大士"。文殊信仰兴起以后,其应化道场逐步确定于五台山,唐代时,五台山与普贤道场峨眉山并称"名山";明末,三大名山开始有了特指,即五台、峨眉和普陀;明末"三大名山"兴起之时,大约万历年间,"四大名山"也几乎同时出现;清初,"四大名山"开始流传,清代晚期,"四大名山"基本定型;民国时期,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组成的四大名山体系已深入民心,广为人知。从民国开始,弥勒菩萨有进入"五大菩萨信仰体系"的趋势。当前,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亦在逐步形成"五大名山信仰格局"。  相似文献   

4.
正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5月20日至23日在人文底蕴深厚的山东大学举行。论坛聚焦"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来自国内外的13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以《危机·期盼·伦理·责任:构建人类共同新伦理》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5月21日下午,尼山论坛安排了以"多元信仰与共同伦理之中国经验"为主题的明湖高端对话。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阚保平,在  相似文献   

5.
贤清 《法音》2012,(12):61
本刊讯11月9日至12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应邀赴美国出席"纽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并作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性"的主题演讲,期间还应邀为参加第三届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展望论坛"的中国留学生们做了题为"佛教与儒耶文明"的主旨演讲。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联合国经社部及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纽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联合国总部大厦召开,来自中国、北美和联合国各有关机构的专家学者,就"超越国度,不同信仰,共同价值"这一主题,开展了五场儒家与基督教文明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一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常问常新的核心课题。如果说宋以前的佛教中国化突出表现为"格义佛教""学派佛教""宗派佛教"等"学理佛教"的话,宋以后则以"民俗佛教"为主,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建立在四大菩萨信仰基础上的四大名山信仰。  相似文献   

7.
观音法门略释李利安观音信仰是东方世界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菩萨信仰,也是整个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代表。大乘也叫“菩萨乘”,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所以观音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一切理论体系、修持仪轨及其它敬拜习惯都成为中...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文殊是释尊的左胁侍,位于诸菩萨之首,所以五台山就成了中国佛教名山之首。随着文殊信仰的流布,五台山也传遍了国内外。至2015年计,国内有12座五台山,国外有3座五台山;而以五台(山)命名的寺(楼)等达20处。它反映了文殊信仰在国内外的传播,证明了文殊信仰是一种超越时代、地界的生命力依然旺盛的世界佛教信仰,五台山是世界文殊信仰中心。  相似文献   

9.
任远 《宗教学研究》2007,(4):110-113
文殊菩萨是大乘经典中地位最高的几位菩萨之一。基于文殊菩萨信仰流行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本文试图以《妙法莲花经》和一些流行的民间信仰为例,分析、比较它们各自所代表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思想和相互关系。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正反映了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互相融合的现象与实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9月,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河谷成功举办。第二届尼山论坛又以"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信仰·道德·尊重·友爱"为主题于2012年5月再次举办,继续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之间  相似文献   

11.
地藏菩萨是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之一。隋唐以后,地藏菩萨信仰深入民间,逐渐构成民间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地藏菩萨在中国的应化道场为九华山,所以到九华山朝圣的信徒终年络绎不绝;农历七月三十日,是纪念地藏菩萨的节日,各地寺庙届时均举办盛大法事,宣扬地藏的盛德,许多地方还有点“地藏灯”、烧“地藏香”的风俗,地藏菩萨成为僧俗共敬的大愿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佛教信仰广泛地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佛菩萨信仰中,不同的神灵司职不同的领域,由于民众所遇到的生活事物不同,大都会从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去信仰某一神灵,这种信仰的流行往往也伴随着造像的产生.有时不同佛菩萨共同出现的组合,更能得到大众普遍的崇敬与膜拜,因此在民间信仰生活中,许多是以多尊像同时出现的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祈求.本文即以地藏菩萨像为主轴,通过对石窟造像的组合形式、题记和相关文献的研究,说明地藏菩萨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一、地藏菩萨信仰的建立与发展地藏菩萨文化产生于印度,但地藏菩萨在印度并未受到普遍的崇奉,因此,在印度并未形成真正意义的地藏菩萨信仰。公元4世纪末,如今可知的第一部出现地藏菩萨名号的汉译佛典《佛说罗摩伽经》传入中土,自此地藏菩萨法门中的经典、仪轨与文献系统开始在中国建立。  相似文献   

14.
文殊信仰作为民众所选择和认同的信仰类型,早已在中国社会乃至民间信俗中形成为非常重要的信仰方式,而山西五台山也成为佛教史上最具神圣地位的文殊道场。然而,文殊信仰方式的佛教社会学特征,文殊信仰的基本内容、传播方式、修持方式、社会呈现方式及其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是在实践文殊菩萨智慧精神的过程中,从自我、个人出发,发大慈悲,开大智慧,以一种"共业共修共证"的"菩萨道"精神,解脱与觉悟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共同构成了文殊信仰社会方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文殊信仰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信仰体系之一,文殊信仰在唐代经皇权推动而达到顶峰。其兴盛阶段大致可分为四期:开放性的宗教政策为其兴盛奠定基础;文殊道场和皇室的关系推动着信仰的深入;武则天执政时期对该信仰大力支持;代宗朝更为推崇。研究认为,文殊信仰兴盛是时代选择的必然;它在传播渐进过程中表现了鲜明的能级跳跃特征;菩萨-道场形式的文殊信仰模式为文殊菩萨信仰的弘传起到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6.
由李利安等人撰写的《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系山东大学路遥教授主编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系列"(七卷)中的第四卷.全书近64万字,于2011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佛教四大菩萨与广大普通民众的信仰结合起来考察,既丰富了学界对精英文化型佛教以外的民众信仰型佛教的研究,也开阔了我们对传统民间信仰的认知思路. 中国佛教的主流是大乘佛教,大乘又称菩萨乘,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主旨.因此,菩萨成为中国佛教信众心里神圣又不失人情味的崇拜对象.在众多大菩萨中,最受追捧的是观音、地藏、文殊和普贤,他们分别代表大悲、大愿、大智和大行.特别是随着四大名山的形成,朝拜菩萨道场的信仰模式成为中国佛教信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之一.而民间信仰由于没有经典的捆缚、专职人员的限制和历史包袱的背负,而呈现出轻松活泼、简洁明快、功利通俗等特点,所以在历史的变迁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与正统的儒释道三教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佛教,在思想、礼仪、造像等各个方面滋养了民间信仰.而被民间信仰吸收和改造的佛教因子又大部分与四大菩萨有关,由此所形成的信仰形态也成为受众最多、普及面最广、最能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民间信仰现象.因此,将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并列起来考察,有足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表现出作者宏阔的学术视野和独具匠心的选题思路.  相似文献   

17.
准提信仰是中国佛教诸佛 ,菩萨信仰中的一支 ,本文通过对《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一书的内容分析及与其他载有准提信仰的佛教经典的对比 ,阐明了准提信仰在我国元明代流行开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马仙神话的多元嬗变源于《护国夫人庙碑记》中丰富的叙事因素与闽越地域多元混杂的文化生态。"事姑孝""阴府助国"与"名在仙籍",这三个原初的叙事因素,经过不同历史时期地方文化的锻造,兼之闽越地域儒、道、巫多元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马仙神话纷繁复杂的叙事面貌。马仙信仰盛行于闽东、闽北、浙南等地,古属闽越族群的聚居地。闽越地域因其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而葆有某些独特的地方文化因  相似文献   

19.
以探索文殊菩萨信仰渊源为切入点,继而以近代印光法师鉴定重编之民国版《清凉山志》为蓝本,主要论述文殊菩萨垂迹应化五台山的时机意义,即文殊菩萨"现五台者,为应震旦之机,欲令归心有在耳"。强调"教启般若华严,行归禅宗净土"为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内涵要旨,以期发扬光大之。  相似文献   

20.
《佛教文化》2013,(1):125-125
正月初一日:弥勒佛圣诞;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粲;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五月十三日:伽蓝菩萨圣诞;六月初三日: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圣诞;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十五日自恣日,也叫佛欢喜日;廿四日:龙树菩萨圣诞;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八月廿二日:燃灯佛圣诞;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三十日:药师琉璃光佛圣诞;十月初五17t:达摩祖师圣诞;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十二日初八日: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廿九日:华严菩萨圣诞。每遇到以上节日,大部分的寺院都会举行纪念仪式,诵持与佛菩萨相关的经典或礼拜佛忏仪等。如代表欢喜的弥勒菩萨圣诞,正值新春佳节,一般寺院均举行礼拜千佛法会,象征迎接弥勒菩萨早日降诞成佛,并以此贺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