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佛学家,其《高僧法显传》不仅是他西行求法的纪实,也是一部文化意蕴深厚的著述。法显既代表了中国佛教高僧追求真理,不辞身命、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反映了崇高的信仰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代表。同时,他的《高僧法显传》还是一部弘法利生、包蕴佛教理趣的文学作品。其中许多内容,寄寓深刻,喻理深邃,不乏生动、完整的比喻故事,表现出叙述中彰显经典教义,议论中蕴含佛教喻理的文采。  相似文献   

2.
正义净法师(635-713)是我国唐代高僧、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与东晋法显大师、唐玄奘大师并称为我国"三大求法高僧"。义净法师,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山茌县山庄人(今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1]。其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以下简称《求法高僧传》)与《南海寄归内法传》(以下简称《寄归传》),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之作。义净法师的籍贯,向有"范阳"与"齐州"两说。明嘉靖《山东通志·山川》记载:"碛金(湑)山在长清县城南三里,山有真相院。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6,(7)
正佛教由印度在向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史上,汉地有许多忘身求法的先行者,东晋时期的法显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者之一。他以其西行求法经历自撰的《佛国记》以及携经律而归并亲自参加翻译经律,无论是在外来佛教经律传播汉地,还是在中外海陆交通史和文化交流史上,其殊胜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佛国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留学天竺的僧人、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撰写的游历专著。全书记述了作者从晋隆安三年(399)至晋义熙七年(411)经西域至  相似文献   

4.
宁武作为明代中国边塞佛教圣地,与明末高僧妙峰福登、紫柏真可、憨山德清三位大师结有殊胜善缘。以此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时值全面修复晋北名刹宁武延庆寺之百年难遇的机缘,宁武佛教中兴之日,当切切可期。  相似文献   

5.
<正>法显是中国东晋时期的高僧,他历经万险,西行到达印度,取经译经,又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有《法显传》(又名《佛国记》)。由于王邦维《法显与法显传:研究史的考察》[1]已经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国内外法显及《法显传》研究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和展望,为避免重复,本文  相似文献   

6.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文化,在公元5世纪初,高僧法显就记有西域北传佛教信仰的国家和地区的佛像行游的活动,佛教史籍中称为"行像"。但"行像"的本意在佛经典籍之中源于佛教徒的禅修实践中"像观"的禅法。由于《高僧法显传》将西域竭叉国无遮大会迎送佛像过程记为"行像"的缘故,这种称谓便在以后的典籍中沿用下来。这种佛教仪式表现了世俗信众在法会上对佛陀的供养仪式,呈现出盛大的供佛场面,所以造像庄严,仪式隆重,气氛热烈,之后行像活动逐渐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7.
法显(334-420),上党郡襄垣(今山西长治襄垣)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他所著述的《佛国记》对中国西北及中亚、南亚、东南亚30多个国家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以及社会发展、经济制度都进行了详细记述,其丰富的内容不仅被郦道元的《水经注》引用,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多种版本在全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8.
金申 《佛教文化》1995,(3):38-40
佛教故乡在印度。 古往今来,为了回到自己精神的“故乡”,有多少高僧大德为寻求佛法,不惜捐躯殒命,渡流沙、攀雪山、吃尽非人力所能承受之苦而最终到达目的。中国佛史上的朱士行、法显、慧超、玄奘只不过是这西行求法志士中的佼佼者而已,那些中途受阻未能成行或中途舍身者又知有多少呢?还有众多的到达西方的求法者因种种原因而于佛史上不彰,就更不知几何了。  相似文献   

9.
义净大师是中国古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者之一,不仅对中国的佛学、翻译学、史学、地理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与南海诸国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对于我们今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极具启示意义。义净大师(635-713)是我国唐代高僧,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与东晋法显、唐玄奘并称为中国"三大求法高僧"。  相似文献   

10.
正演培法师继承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思想和人间佛教的发展理念,在汉传佛教的海外弘传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自称为"凡愚僧"的演培法师(1917-1996),是连接近现代中国佛教发展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先后求法于观宗寺弘法研究社、闽南佛学院和汉藏教理院,并曾亲近宝静、大醒、太虚、印顺等当代高僧。演培法师深受太虚大师倚重,25岁时即被任命筹办四川合江法王学院,后  相似文献   

11.
昙鸾(476-542年),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北朝五台山高僧,他精修净土,多有阐发,为佛教净土宗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就有“神鸾”之称,后世僧人亦奉之为净土宗祖师,其净土思想在中国佛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昙鸾的净土思想作些探讨,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纪华传  安修 《法音》2010,(8):22-27
<正>高鹤年(1872-1962)是中国近代著名佛教居士,同时也是一位为朝山访道而四处行脚的旅行家,以及为赈灾救难而四处奔波的慈善家。他生活的时代是中国遭受内忧外患、人民饱受苦难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历经艰难百废待兴的时期,佛教界忧国忧教的高僧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商贸之路,也是绚丽多彩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播之路。作为中斯佛教友好交流的象征,法显不仅是虔诚的求法高僧,而且也是影响深远的文化使者。本文以法显的《佛国记》为切入,从"一带一路"的先行者、"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及"中斯友谊"的开创者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法显为开启中斯两国千百年来友好交往,推动两国佛教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法显对佛教在中国的立足与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对佛教思想、佛教制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从宗教走向信仰方面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开创作用。法显西行所取经书丰富了中国佛学宝库;律藏的搜求与翻译对佛教僧团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佛国记》中对印度各地佛教供养行为的记录与传播,对推动佛教在中国从贵族走向平民,从宗教走向信仰,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法显西行其始也简,而成之却也巨。  相似文献   

15.
法显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高僧。他不畏艰难,履艰涉险13年,西行求法,游历近30个国家,不仅带回和翻译了重要的佛教典籍,同时也开辟了对陆往海归西行求法的路线。这不仅为中国古代中西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促进了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东晋高僧法显由崂山径陆归国1590周年,经青岛市社会科学院提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于9月10日至12日在青岛市联合举行了“法显与中国佛教文化——纪念法显赴印取经由崂山登陆159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大学等海峡两岸的相关学者20余人,围绕法显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  相似文献   

17.
正佛教,自19世纪传入美国,从最初的移民信仰发展至今,已成为美国成长最快的宗教。尤其是20世纪中期,一批批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例如妙峰、寿冶、乐渡、敏智、法云、浩霖、洗尘等长老,克服重重困难、不远万里来美国广开道场,为美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美国佛教联合会,正是在诸位大德的共同努力下,于1976年成立的。成立之时,正值佛教从美国社会边缘走向主流文化的过渡期,也是佛教本土化进程的关键期。"美佛联"以弘扬和实践"人间佛教"思想为方针,致力于佛教本土化的发展与弘扬。多年来,"美佛联"  相似文献   

18.
骆海飞 《法音》2021,(8):62-67
月西法师(1915-199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的一位高僧。他早年就读于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深受太虚大师人生佛学理念的影响。人生佛教以人生为起点,以发展生存至于微妙,导人至于正觉为目的,为"人生的""群众的"而又"科学的"者也。^([1])月西法师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在不同的年代,因应潮流的起伏变迁,承接古圣先贤的思想,探求佛教的发展之路,走出了他不一样的佛教人生。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5,(6)
<正>本刊讯5月20日至24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率广东佛教友好交流团一行67人赴斯里兰卡进行友好交流访问。21日,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在科伦坡会见代表团,对代表团表示欢迎。他说,中斯两国佛教交流源远流长,自东晋高僧法显来到斯里兰卡求法开始,中斯佛教界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沿岸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  相似文献   

20.
正印光以佛学理论诠释儒家伦理,不仅促进了儒佛互补,也加深了两者的理论会通;既是近现代中国佛教理论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佛教中国化理论的又一次升华。印光法师(1861-1940)是近代佛教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所处的时代,是近现代中国内忧外患最为炽烈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各怀忧惧,纷纷奋起推动变革。印光为救时劫,力倡儒佛会通思想,希望"儒宗由佛法而得以复兴,佛化因儒士而得以广布",试图以此"使人人以自治、自立、自强,""实现国家之国治、国立、国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