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百年近代史是中华民族艰难选择、曲折前行的悲壮历程。在民族危亡关头,在民主与科学的狂飙大潮下,传统文化受到严酷挑战,各种新学说揭竿而起,佛教此时必须为自己的存在辨护,寻找自己的历史位置。中国佛教至清末已是衰落不堪,不仅僧团窳败、义学凋敝,而且蛊惑迷信,逃禅避世,愈来愈背离社会主流和中心。这种状况遭致了有识阶层的鄙视与抨击,酿成了全国范围的“庙产兴学”风潮,本已岌岌可危的中华佛教更是风雨飘摇。基督教咄咄逼人的扩张,更有新文化运动“以科学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  相似文献   

2.
民间佛教信仰是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清末民初以降却日渐式微.本文以1935至1939年发生在四川新繁县一起复杂的庙产纠纷为中心,分析了民国时期佛教的普通信众、出家僧人以及代表国家的司法对佛教不尽相同的态度,对民间佛教信仰的失落尝试给予史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解读,进而希冀对在社会变迁下的人民宗教信仰或宗教的生存样态有所展示.  相似文献   

3.
正太虚大师一生致力于中国佛教的复兴与世界化,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早具有世界眼光的先觉者之一。大师生于清末,此时正值家国患难、民族危亡之际,中国有识之士无不为民族、国家之出路艰苦求索、奔走呼号。在中外思潮激荡、社会剧烈变革的历史潮流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着反传统与西学的双重冲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更是难以幸免。清末民初,中国佛教面临重重困境:兵燹不断  相似文献   

4.
《关于“佛教是文化”的反思》一文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法师推荐刊发,此处一并发表圣辉法师撰写的评论文章。清末民初,佛教处于内忧外患、大厦将倾的危机之中,幸而内有寄禅法师、杨仁山居士、太虚法师、虚云禅师、印光大师、谛闲大师、弘一律师、欧阳竟无等高僧大德,振衰除弊,变革图存,外有康有为、谭嗣同、梁启  相似文献   

5.
正太虚大师(1890-1947)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的僧伽教育思想,是针对当时中国佛教僧伽教育的流弊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至今仍有其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一、太虚大师僧伽教育思想的针对性如所周知,清末民初出现的"僧伽教育",本是中国佛教界为应对当时"庙产兴学"风潮及各种来自社会对佛教的诟病所提出的一项举措,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其兴办僧伽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身处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邓隆的宗教“万法归一”思想的研究,寻求那一特殊社会时期,知识分子对民族、宗教的认识,并揭示这一重要宗教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影响,为今天国家正确处理民族宗教事务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以来,大量进步回族知识分子致力于这场旨在振兴族教、启蒙救亡的社会运动。他们办报译著、兴学组社,向族教内外传播着具有现代意义的全新的民族观、教育观、宗教观等,有力呼应了"改造国民性""立新人""抗战救亡"的时代主潮,推动了回回民族、中华民族的现代历史步伐。 在这场历史巨变中,儿童教育问题也引起了回族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当时回族报刊对此进行了探讨,呈现了现代回族知识分子在该领域的求索努力。  相似文献   

8.
正一、引言清末之时,国家内外交困,朝廷昏庸腐朽积重难返,佛教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败困顿之中。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一些佛教界精英人士,由于因缘际会得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杨仁山居士为代表,积极开展佛教民间外交活动,致力于构筑世界佛教事业,革新佛教;给国内佛教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同时也将近代中国佛教推向了世界舞台,期冀中国佛教能够与社会改革的现实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1]  相似文献   

9.
清末之际,佛教衰败至极,几乎被时人视为民俗信仰和僧人谋生的工具。“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人们的空前质疑,不仅打倒孔家店的呼声四起,而且佛教、道教多被贬斥为封建迷信,反动统治阶级利用的愚民工具,保守势力与落后习俗的代表,阻碍中华民族发展的绊脚石,似乎百弊而无一利,革命者不仅大兴庙产兴学之议,而且有“人其人,  相似文献   

10.
陈星桥 《法音》2006,(3):34-46
三、关于“佛教是文化”的反思清末之际,佛教衰败至极,几乎被时人视为民俗信仰和僧人谋生的工具。“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人们的空前质疑,不仅打倒孔家店的呼声四起,而且佛教、道教多被贬斥为封建迷信,反动统治阶级利用的愚民工具,保守势力与落后习俗的代表,阻碍中华民族发展的绊脚石,似乎百弊而无一利,革命者不仅大兴庙产兴学之议,而且有“人其人,火其庐”之势。正是在这种舆论、思潮和佛教危机的形势下,一些社会贤达和有识之士竭力寻找佛教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试图重新定义佛教,以为佛教开辟一线生机。有的说“佛教是宗教”,…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兵 《法音》2000,(2):6-12
在澳门回归、举国欢庆的热烈气氛中,古老佛教与十二亿中国人民告别了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踏上了二十一世纪的征程。值此新世纪伊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于开创中国佛教的新纪元,具有重大意义。厄难·复兴·转型在以往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佛教早已渡过青春壮盛期,自南宋中叶以降,从生长停滞渐趋老迈龙钟。至清末,衰竭不堪的佛教,遭太平军的破坏,洋教和会道门的攘夺,西方文化和民主革命潮流的猛烈撞击,面临生存危机。反宗教运动、庙产兴学风潮,种种挑战,重重法难,激发起佛弟子们的护教热忱。国家民族的厄运,社会的深重…  相似文献   

12.
学诚 《中国宗教》2017,(8):16-17
今天,我们在弥勒菩萨应化圣地、太虚大师曾经住持弘法的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寺,隆重举行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太虚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深入研究太虚大师的思想宝藏,对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构建世界新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太虚大师是我国近现代佛教改革的倡导者。面对清末民初中国佛教内外交困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于静  徐梁伯 《学海》2012,(4):213-216
20世纪是中国建构新型的现代民族国家,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100年,法制的现代化无疑是这一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清末民初仿效西方模式建构起来的司法审判制度,经过不断的改良,已趋于规范和成熟,标志着近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型。然而,南京国民政府的审判制度虽在形式上已趋于现代化,但并未有效解决其自身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以至具体的审判实践问题重重,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关于庙产的政策文件将其主要界定为"社会所有"。解决当前庙产权属难题的关键切入点就在于如何理解"社会所有"。自清末民初之庙产兴学,始有庙产的公共性与公产化问题。但彼时庙产的公共性具有多元含义,包括宗族之公、村社之公、行政之公、财团之公等。寺庙僧团的组织形式植根中国传统社会,深受宗法制影响,并形成以师徒传承为纽带的拟制宗族。庙产也与传统宗族财产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譬如特殊"共有"、限制处分等方面。我国现行政策对庙产"社会所有"的界定并非完全忽略法权概念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实是出于对传统庙产权利形态的历史尊重与现实考量,而这也正是未来立法调整寺庙财产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林国良在《出入自在——佛教自由观》一书中探讨佛教的现代社会参与,谈到佛教的现代社会参与是对其传统社会参与的继承和发展。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社会形态有了巨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呈现了崭新的面貌,佛教如不能参与这些领域,就将永远处于社会的边缘。为了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佛教团体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和发展。这样的调整表现在各个层面上,并要求对佛教传统的一些表现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发展。佛教要能适应社会,就要使其传统的社会功能有一种现代的发展。例如佛教的慈善公益功能,在传统社会中就很发达,佛教教…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来,南亚、东南亚社会中的南传佛教顽强生存着,铸造了这里的民族和国家,也对包括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内的佛教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南传佛教国家又与西方世界发生了决定性的因缘际遇,从而使其自身发展也融入到全球性的现代化过程。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南传佛教在佛教史上的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南传佛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南传佛教对现代化潮流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正今天,我们在弥勒菩萨应化圣地、太虚大师曾经住持弘法的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寺,隆重举行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太虚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深入研究太虚大师的思想宝藏,对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构建世界新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太虚大师是我国近现代佛教改革的倡导者。面对清末民初中国佛教内外交困的危机,太虚大师在佛教菩萨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清末、民国与社会主义中国的能海法师,经历了中国佛教由衰微到复兴再到新生的整个历程。他的教育思想,曾在清末居士佛教兴起与民国庙产兴学之风的双重影响下犹豫徘徊。最终,他选择了“以丛林为学校,以僧众为学僧,以执事为教员,以清规为章程,以寺产为经费”的复古式僧伽教育,同时又吸收社会教育的一些先进理念。他的这一佛教教育模式,正在为现代佛教教育所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9.
正七塔禅寺,开山于唐代,中兴于清末,是浙东四大丛林之一,中国近现代临济宗中兴祖庭,汉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佛教地标。近年来,七塔禅寺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努力适应时代进步要求、创新寺院管理和发展方式,实现由香火兴寺向文化兴寺转变,有效开展弘法利生事业,营造图书借阅空间,创办佛教文化研究机构,和兄弟寺院一起为浙江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教科书不但是知识传播的工具,还是思想启蒙的利器。在强调"立国"必先"立民"的时代感召下,富有近代个体意识的"个人"、"人权"、"人格"等内容不断出现在清末民初教科书中。此时的教科书强调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的养成、关注自由平等观念的普及、推崇社会公共道德的遵守。但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伦理精神的启蒙,受进化论影响明显,传统伦理的痕迹仍然很重,且浓厚的国家民族色彩压倒了终极的个人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