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寻求一种敏于责任的医疗资源分配方案,西格尔透过运气平等主义建构了健康机会平等原则。在他看来,健康机会应该公平地赋予所有人,不过在医疗资源分配上,只有那些因遭遇不可控因素而生病的不幸者才有资格获得政府的补偿,而那些因对自己健康不负责任而生病的不谨慎者则需要自己承担责任。该原则因主张放弃不谨慎者而招致放弃异议。尽管他尝试把基本医疗需求的道德要求与运气平等主义的正义标准结合起来回应放弃异议,但是该策略仍然存在论证上的缝隙。其中最大的症结在于运气平等主义价值多元论面临着价值立场分歧与道德标准冲突。 相似文献
2.
正义在逻辑上是比平等更底层、更基础的概念,可以为平等理论提供逻辑基础,平等的论证是一种正义性论证。支撑平等的正义的形式原则相同的人相同对待,不同的人不同对待,恰恰是从平等的描述性概念即人们的相同性到平等的规范性概念即平等要求的逻辑过渡。 相似文献
3.
《哲学动态》2016,(7)
对照罗尔斯的"平等的自由"原则,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解放理论,我们可以建构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的自由"原则。实际上,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在很多维度已经关注并涵括着罗尔斯所阐释的"平等的自由"原则,并显现出与罗尔斯之前提及视野的差异。这些维度包括:自由的概念与"平等的自由"体系;"平等的自由"体系中的良心的平等自由、平等的政治自由与平等的人权;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道德判断和历史判断;政治哲学观及其功能;等等。由此,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的自由"原则可以表述为:每个公民对于最广泛的、总体的、平等的、基本的自由体系都拥有同等的权利;这个自由体系与所有公民的类似的自由体系相容。当然,马克思的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自由是对这种自由的扬弃。 相似文献
4.
参与——政治的第一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V.格哈特2007年刚出版就在德国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的政治哲学著作《参与——政治的第一原则》的浓缩精华。格哈特政治哲学的基础是人作为有理性、有生命的自由存在者的个体性;他的主要政治哲学思想就是以此为基础而寻求政治原则的结果。他认为,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参与、代表和建构,这三个原则一起构成一个政治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的中心则是被创造出来的公共领域。本文是他对作为政治的第一原则的参与的论述纲要。格哈特认为,政治构成人类行动的核心领域,一切人类行动的出发点是自由,因此政治基于自由。凡是自由的人都是自我规定的;自我规定是有生命存在者的自我组织的特定人类形式;自我规定的方式是人类个体通过自己的理由来进行。这是政治的先决条件;政治的本性就在于独立的行动个体的自我规定。在政治中,行动个体的自我规定的惟一可能方式是集体共同规定。因为一个人若要使其行动是政治的,他就必须满足于影响他人,同时也必然依赖于他人。因此,参与是政治的第一原则,政治只能基于自由的行动个体的参与。参与作为政治的第一原则是以关切或同情为基础的共享。参与允许我们把个体的自我规定转移到一个共同体内部集体的共同规定、而又不终止自我规定;它创造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一个共同体的人们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朝向某个共同目标、而又不侵害其中构成个体的意向;它构成一个原则,按照这个原则许多个体意志在一个意志中联结起来、而这个意志又允许许多个体意志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5.
赶时髦的东西不光是装束和风度仪表,可能还有思想和言词。思想之所以成为时髦的东西,是因为与之有关的价值判断(尤其是正面意见)日益传播开来的结果。这时人们很少去想或者常常是偶然想一下这些思想的含义。变得时髦的只不过是价值判断,即硬塞进这个思想的价值。人们认为,不管这种思想的内容如何,反正是好的和必要的。因此,表达这些思想的术语在这种情况下就仅仅成了一些言词,而且是危险的言词。因 相似文献
6.
7.
人际交往的新观念张向东,舒东交往观念是人际交往的动机、过程、效益和择友标准等的总和,是交往的总驱动力,也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交往观念指的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交往观念,主要内容是:一、情感重于金钱、地位的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金钱与地位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正在被情感因素所取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艺需要情感来平衡。情感交往既有利于密切人际关系,加强团结。提高社会凝聚力,又反过来成为人们交往的强大动力,这是金钱和地位所不能比拟的。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为核心的观念。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势必把注意力集中到追求发展需求方面来。高层次的发展需求的满足是精神的需求,而精神需求不仅包括情感的满足,还包括智力、才干的增长和道德的完善。而这些方面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人际交往,通过与对方的比较对照,才能进行鉴别和价值判断。三、信誉高于一切的观念。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一个人的信誉的高低是其交往次数与频率的指示器,信誉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甚至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四、注重效益的观念。现代信息社会里各种现象的变化是那么迅猛,"昨天"还盛行的观念."今天"就显得陈旧。在多样化的浪潮里,人们喜欢按照自己设计的交往方 相似文献
8.
9.
11.
12.
古人曰: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涉及到几十亿,之众的人际交往也不例外,需要统一的交往规范来经纬和调节。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规范和礼俗,沿袭多年,经久不衰。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到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它已不限于本民族和社区之内,在空间和地域上有极大跨越,对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政治观点也是有力地冲击。人们迫切要求建立世界通用人际交往规范,以促进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往来。 人际交往规范不仅涉及领域极广,而且是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包括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各领域与部门的具体规范及其特点和礼俗三个主要层次,组成有机整体,并各自发挥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同时,它又具有道德、纪律和法规三个因素结构,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补充,对人际交往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只阐述主体结构的一部分——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精神,合理吸收各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大致可以提出如下四组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13.
14.
平等与不平等处于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反题结构中。在描述性范畴,人们在有些方面是平等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则是不平等的,因而往往存在身份悖论。在规范性范畴,不平等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并对平等的规范性主张形成有力制约。审慎的平等主张都是有节制的,需要对平等和不平等进行审慎权衡。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他)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 相似文献
20.
未来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的主力——青少年能否适应未来社会日益激烈的挑战与竞争,能否立足未来社会已成为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依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及相关的理论都表明,要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术进而形成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关键。因为人际关系的状况如何,对青少年身心健全发展以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