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有人说,快感就是美感;有人说,快感只是物质层面的,只有精神层面的愉悦,才是真正的美感. 这是讨论了多少年的老问题,而且还会永远讨论下去.  相似文献   

2.
赵玉 《美与时代》2007,(8):17-19
中西方在处理快感与美感的关系时存在着明显的著异.西方的传统是强调两者的区别,它根据感官的不同在美感与生理快感之间划分出明确的界线中国古人则强调二者的一致性,它通过五种感官的同时并用将西方所谓的"生理快感"视为美感的一部分,从而维持了二者的统一.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做法显然有些不妥,中国古人的做法则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3.
如果美(美感)取狭义--视觉美,只有动物与人类的视觉快感以及人类的高级思维觉快感对视觉的联觉作用才是美感;如果美(美感)取广义--包括味觉美、性觉美、环境美、心灵美等等,那么动物与人类的低级快感和人类高级思维觉快感及其对低级快感的联觉作用,就都是美感.  相似文献   

4.
在第八届国际美学会议上,有一个小组专门研究美感的对象问题。可以说,所有发言人都毫无例外地承认,只有在主客观密切的相互作用和不可分割的统一之中,才能够把握美感对象。会上宣读的报告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的作者都没有把认识论问题和本体论问题彼此割裂开来,相反,他们都强调,美感对象的特征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或同一。因此,美感对象就是“本体论认识”的一种特殊情况。会上宣读的报告所使用的术语,其涵义驳杂不纯,这就使上面所说的观点一致出了问  相似文献   

5.
孟子曾言:"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荀子也说过:"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人凭借这些本能去承受外界的种种刺激;同时,外界的种种刺激必然引起人的本能的种种反应.如果感觉是舒适的、愉快的,这便是快感了;如果感觉是不舒适的、厌恶的,就是一种不快感.德国美学家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把"快感与不快感"看成是"主体因表象的刺激而引起自觉".  相似文献   

6.
美感就是欣赏主体从符合他的内在尺度的对象中得到愉悦和快乐的感觉或感受的心理状态.一个人能否获得美感,取决于自身尺度的高低.尺度产生于人的两次实践.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尺度,是我们获得美感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7.
周咏 《美与时代》2004,(9):65-66
美感与技巧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两大要素.美感就是音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技巧就是音乐表演者展现音乐作品的技术手段.音乐表演的技巧应围绕美感的表达展现,美感的表达又要依赖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音乐表演实践中,要使美感与技巧协调统一,完美地表现作品的美学价值.因此,音乐表演者要从美感的获得、技巧的提高、美感与技巧的统一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  相似文献   

8.
感性、理性确为人性的基本内容,但它们只是人性的一个方面(现实性维度).此外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灵性.这是人性的超越性维度.这两个维度是平列而非从属的.美感是人体验意义的一种方式,它通过驻留于事物的形式而暂时中止了任何实践的或观念的兴趣,同时在人的心中产生出一种自由爽朗的愉悦之情.  相似文献   

9.
陈卫民 《美与时代》2007,(10):85-86
书籍装帧营造出的"空白"、"虚淡"、"意蕴"三重美感,每一个层次都具有自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空白"、"虚淡"、"意蕴"美感创意手法的研究,分析了其对书籍装帧的影响,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多种设计语言,在创意中更好地创造书籍之美.  相似文献   

10.
美既不是客观物体自身固有的属性,也不是人的主观快感,它必然涉及到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它是人作为人在与现实打交道过程中自由精神的显现。我们不能离开人去谈论美,也不能离开自然去谈论美,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审美实践来辩证地理解美。因此从美的发生学的角度来说,美和美感是共同产生的,是确定无疑的。美和美感的先后问题应该从审美当下和非审美当下的区分来理解美和美感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T.阿奎那(Thomas Aquinas)出发,尝试调和J.马利坦(Jacques Maritain)与U.埃科(Umberto Eco)之间理论的冲突,并跟随K.奥雷利(Kevin E.O'Reilly)的看法,主张马利坦对托马斯美学的延伸和发展仍然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以马利坦、埃科与奥雷利对托马斯美学的思考为基础,提出一个托马斯所论述之美感经验的更新模型,在该模型中,我们将马利坦原始模型中所漏失的感情与意志的表述,重新整合到了新的模型中,并且厘清了埃科所描述的理智对于对象之形式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并不发生在美感经验的当下,但它作为主体在美感深度上不断深化与进步的努力过程(这过程对于主体长期在美育中的陶成尤为重要),仍是必要的.我们在更新的模型中亦将这一部分补充进去,并相信在美感教育中,埃科的分析将对我们有着同样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其目标是通过音乐艺术对人的"美感"的潜移默化,进而影响到实际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从我国以往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客观现实来看,我们在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的美感发展方面,其实并无太大的长进和突出的收获。原因在于,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重知识的、技能的、理性的和实用的教育太多,而重情感的、体验的、形象的和审美的教育则太少。音乐美感的培养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必需注重音乐美,具体包括注重音乐艺术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二是必需具有音乐审美批判意识,具体包括发现美和创造美以及不断优化自我审美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13.
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活动.美感的培养和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认识儿童美感的发展规律是美育的基础,其中对特殊儿童美感发展的研究不可缺少.本实验试图通过对先天性盲童对声音、形态美感发展规律的研究,并与全国正常儿童美感发展的测查结果进行比较,寻求盲童美感发展的特殊规律.为特殊教育中的美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论是哪种景象,凡是引起视觉快感的就美,越快适则越美;凡是引起视觉不快感的就丑,越不快就越丑;使视觉既无快感亦无不快感的,乃不美不丑.  相似文献   

15.
文学美感是情感的独特形式表现,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情感得到触发,对现实人生有所发现和感悟,产生一种审美情感体验。文学美感与一般美感同归而殊途,一般美感只关注审美对象的外部方面和表象就可以获得美感,而文学美感则要求读者尽可能完整地关注和理解文本内部的艺术世界,才能获得美感体验。由于文学书写的过程是作家内在心灵的激情燃烧和喷发,更是作家以其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来创造艺术形式的艺术沉思过程,因此,在文学欣赏中,读者要获得美感,就要精确和深刻地理解对象世界,与作者对话,进行认识性的思虑,这表明文学美感是情感与思虑的复合结晶。  相似文献   

16.
电视节目娱乐化已经成为当今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潮流.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走进了"娱乐至上"的怪圈,对"快感"的追求替代了对"美感"的追求.有专家说,当娱乐和享乐蔓延时,它会消解一个民族文化精神内在的坚韧与厚重,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艰苦奋斗、积极乐观的精神.也有专家认为广泛娱乐化不足为怪,娱乐是文艺走向市场的制胜法宝,娱乐化为文化的传播开启了新的通道.  相似文献   

17.
不同美感体验类型有何特异的生理反应?美感的生理反应是否类似于积极情绪?本研究以音乐和图片两类材料为刺激,以心率、皮肤电为生理反应指标,测量了不同审美状态下的自主生理反应情况。结果发现:不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通道,优美、壮美、悲剧、喜剧4种审美风格的刺激都使被试心率和皮肤电下降;不同的美感形态所引起的反应不同,喜剧和壮美风格刺激诱发的自主生理反应变化相对于其他两种风格显得更明显,喜剧风格效果尤为突出;不同美感体验类型特异生理反应具有跨通道的一致性;四种美感体验类型的生理反应都不同于消极情绪,而类似积极情绪,从生理反应视角证明了美感体验递属于积极情绪。  相似文献   

18.
康德批判时期的"三大批判"基本奠定了其哲学思想的框架,其中的《判断力批判》则奠定了其美学思想体系。《判断力批判》几乎成为康德的美学全貌,而在康德前批判时期所作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被学界普遍忽视。我们可以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从"四同"和"三异"中发掘《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意义和价值,以此对其作出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拍摄了成人的头像照片,运用类别判断的模糊集模型和多级估量法对美感的心理判断作了初步的系统分析,探讨了其数学模式,并将实验结果与传统的量表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1.美感的心理判断符合综合评判的关系式Bj=(?)[Ai·Rji]或Bj=(?)[Ai∧Rji];2.多级估量法对心理状态和过程的描述更完整和细致;3.眼区在美感判断中占主要因素,脸型因素次之,鼻部因素再次.  相似文献   

20.
美学幻想录     
现在流行的"美感就是美"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美学"的名称和学科远远没有获得科学的尊严,它恰如其分的名字应是"物美学".研究者两眼盯住"物",从"物"中发现美,才能避免"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的谎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