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社会阶层是影响再分配偏向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 与低阶层者相比, 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更低。基于以往研究, 提出高社会阶层者低再分配偏向的作用机制及干预模型。依据该模型, 动机方面的经济自利与系统合理信念, 认知方面的经济不平等感知、贫富差距归因与刻板印象, 情感方面的同情心与地位焦虑是影响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中介因素; 培育谦卑心态、进行反刻板印象干预、利用不平等框架效应、提高同情心、改变阶层文化价值观有助于提升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未来研究可对高阶层者的慈善行为及部分低阶层者拒绝再分配的现象加以关注, 深入考察和完善该模型的作用机制, 探索提升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张跃  郭永玉  丁毅  李凯 《心理科学》2019,(5):1230-1235
阶层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相对位置的变化。人们普遍预期,向上流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近期研究也表明,向上流动还可能损害个体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使人们低估和容忍社会不平等,并反对再分配。地位认同、贫富归因倾向以及系统公正信念能够解释向上流动的双刃剑效应。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向上流动感知的具体表现,深入考察向上流动影响的心理机制,探索促进阶层流动积极效应发挥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3.
阶层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相对位置的变化。人们普遍预期,向上流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近期研究也表明,向上流动还可能损害个体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使人们低估和容忍社会不平等,并反对再分配。地位认同、贫富归因倾向以及系统公正信念能够解释向上流动的双刃剑效应。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向上流动感知的具体表现,深入考察向上流动影响的心理机制,探索促进阶层流动积极效应发挥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4.
如何缩小健康和教育的阶层差异, 促进社会公平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已有的社会阶层心理研究取向中, 社会文化视角从不同阶层的文化所塑造的不同自我出发, 提出了解释社会阶层生产和再生产的文化循环理论和提升低阶层社会适应水平的差异教育方法, 这些理论观点为教育与健康的阶层差异提供了超越个体或环境任何单一因素的系统解释, 并提供了着眼于社会心理重塑的干预方案以减少健康和教育的不平等。未来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可能方向包括理论和干预实践的中国化, 与其他社会阶层理论和社会公正视角相结合, 以及考察社会流动与文化变迁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经济不平等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会对个体心理行为产生诸多影响。前人认为,经济不平等会强化个体阶层提升意愿。结合生命史理论,研究提出高不平等将使个体偏好后代质量而非数量,以实现阶层提升,且这一现象在高发展水平国家中更为明显。基于开源数据,通过国家/个人两个水平上的分析发现,在高发展水平国家,经济不平等降低了国家生育率,并使个体更关切后代教育。研究结果可为理解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个体心理和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对自己所处社会等级的感知。社会阶层因其概念的独特性、功能的广泛性、影响的深刻性和结论的系统性, 成为了心理学中的前沿热点领域, 目前主要有劳动、健康心理、社会文化、等级和社会认知五种研究视角。基于现有视角对社会阶层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 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 围绕着不同阶层感知公平的差异、社会公平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作用以及低阶层感知不公平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未来研究可以从概念辨析、理论整合、加强应用研究等角度来推进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支配倾向是社会支配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反映了个体期望内群体优于和支配外群体的程度。高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加大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多地支配劣势群体;低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缩小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以增加社会平等,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少地支配劣势群体。因此,社会支配倾向会影响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并可以被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性别和群体地位等情境因素会对社会支配倾向产生影响,而且社会支配倾向与个体间的支配也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8.
系统合理信念反映了人们的系统支持态度,即对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正当性的感知,以及相应的支持和维护社会系统的态度。以往关于社会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关系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一方面,社会认同理论等自利取向的理论认为,严重的不平等不利于低地位者维护自我及内群体利益,因此会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另一方面,系统合理化理论却提出,在不平等更极端(而非平等)的社会中,人们(甚至是低地位者)反而更可能合理化不平等,表现出更高的系统合理信念。实证研究中,两种观点分别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同时也面临很多质疑。 面对上述分歧,本文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解释框架,即“社会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双路径模型”。该模型认为,自利取向理论与系统合理化理论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共同解释了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关系的“全貌”。因此,理论争议的焦点不在于不平等究竟增强还是减弱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而在于分析不平等增强或减弱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条件(即认知基础)及其内在机制(即动机基础)。 第一,在认知基础方面,不同于以往研究仅关注不平等“量”的程度及其与系统合理信念的线性关系,该模型认为还应关注不平等“质”的差异及其不同效应,即关注低地位者对不平等的认知过程。一方面,严重的不平等损害低地位者个人或群体的现实利益,构成一种现实威胁;另一方面,严重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与人们关于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的信念相冲突,构成一种象征威胁。 第二,在动机基础方面,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分别使其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且两种动机彼此冲突;不同于以往研究采用对立视角考察两种动机,或是过于强调二者之一的作用;该模型认为,两种动机是并存的,相互之间并非全或无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厘清二者发挥作用的条件,即什么影响二者孰强孰弱,又是什么决定了何者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区分不平等“质”的差异是厘清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换言之,不同动机为低地位者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提供了动力,而何种动机发挥主导作用则取决于低地位者如何对不平等进行认知。具体而言,当凸显不平等在个体或群体水平的现实威胁时,更可能激活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进而抑制其系统合理化动机),继而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而当凸显不平等在系统水平的象征威胁时,更可能激活其系统合理化动机(进而抑制其自利动机),继而增强其系统合理信念。 “双路径模型”通过分析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认知基础,进而厘清不同动机的作用,将以往研究中看似矛盾的结论整合于一,为理解不平等对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影响、解释两种理论的“分歧”提供了一种整合框架,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白洁  杨沈龙  徐步霄  郭永玉 《心理学报》2021,53(10):1161-1172
一些欧美研究发现高阶层者与低阶层者相比再分配偏向更低, 但是这一结论尚缺少跨文化一致性的证据, 而且对于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的探讨也相对不足。基于此, 本研究通过3个子研究分别来关注我国民众再分配偏向的阶层差异及其心理机制, 并探讨可能的干预策略。结果发现:(1)与西方社会的情形相似, 在中国社会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也显著低于低阶层者; (2)社会阶层对再分配偏向的影响, 部分是通过贫富差距归因倾向起作用的:与低阶层者相比, 高阶层者更倾向于将贫富差距归因于能力、努力、志向或抱负等个体内部因素, 进而再分配偏向更低; (3)通过启动高阶层者谦卑的心态, 能够降低其贫富差距内归因倾向, 进而提升其再分配偏向。此结果验证了社会阶层不平等维持模型的重要观点, 同时也为推动社会再分配、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等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治理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不平等问题是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应对的首要挑战, 也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障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为缓解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 新近研究发现, 即使客观上AI决策具有公平性和准确性, 个体仍可能对AI决策的公平感知较低。因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AI决策公平感知的影响因素。然而, 目前研究较为分散, 呈现出研究范式不统一、理论不清晰和机制未厘清等特征。这既不利于跨学科的研究对话, 也不利于研究者和实践者对AI决策公平感知形成系统性理解。基于此, 通过系统的梳理, 现有研究可以划分为两类: (1) AI单一决策的公平感知研究, 主要聚焦于AI特征和个体特征如何影响个体对AI决策的公平感知; (2) AI-人类二元决策的公平感知研究, 主要聚焦于对比个体对AI决策与人类决策公平感知的差异。在上述梳理基础上,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AI决策公平感知的情绪影响机制等方向。  相似文献   

11.
自我提升的利与弊:理论、实证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提升的适应价值问题目前备受心理学家关注。进化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者认为自我提升在演化史中具有潜在的适应价值, 它具有生物遗传性; 而社会心理学家发现, 自我提升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利弊参半的, 主要存在三种理论解释:调节因素论、生态比拟论、多维多功能模型; 临床咨询心理学家在实践中提出的发展适应性自我提升的建议, 有助于趋利避害地将自我提升加以应用。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测量的改进、文化、发展及内隐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12.
The topic of self-enhancement and culture is discussed. The question of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self-enhancement motive, well-documented in the West, inspired a lively debate, pertaining mainly to the existence of a self-enhancement motive in East-Asian cultures. The present paper presents some major findings that challenge the basic assumption of Markus and Kitayama (1991) and of Heine et al. (1999) that the self-enhancement motive does not exist in East-Asian cultures. These findings relate to the following issues: self-enhancement in East-Asia in culturally accepted domains; the role of modesty in self-enhancement; relevance of anonymity to self-enhancement manifestation; self-enhancement done by significant others; implicit measures of self-esteem;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well-being and self-enhancement in East-Asia. Some common beliefs, that self-enhancement inhibits self-improvement and that low uniqueness implies low self-enhancement are discussed and questioned.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controversy regarding the self-enhancement motive may boil down to the question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social norms regarding restrictions on self-success are internalized in a culture.  相似文献   

13.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two psychological resources—attachment styl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on adjustment were studied in 109 infertile women,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duration of infertility and of primary (the woman has no child of her own) versus secondary (the woman already has a child of her own) infertility. Subjects were 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measuring marital adjustmen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well-being. A model viewing attachment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 between stres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was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o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only duration of infertility had any impact on the psychological measures. Furthermore, the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were highly associated with the adjustment scores in general. A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ttachment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both were related to marital quality and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that these two resources function as stress moderators. It was concluded that attachment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ar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individuals in times of stress, as exemplified in the infertility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4.
包括进谏行为在内的角色外行为研究近来广受关注。基于特质激活理论,本研究探索了害羞特质与进谏行为之间的关系,及管理开放性和心理授权对它们的调节作用。以华东地区369名企业员工为样本,采用配对成组的问卷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开放性和心理授权均对害羞与进谏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即当处于高管理开放性和高心理授权水平时,害羞特质与进谏行为之间的消极关系减弱,而当处于低管理开放性和低心理授权水平时,害羞特质与进谏行为之间的消极关系增强。  相似文献   

15.
采用情绪智力问卷和情绪氛围量表对1083名初中生及其班主任进行调查,探讨班主任情绪智力与班级情绪氛围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影响机制。结果:(1)班主任情绪智力显著正向预测学生情绪智力;(2)班主任情绪智力在班级情绪氛围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3)班级情绪氛围在班主任情绪智力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班主任情绪智力既可直接影响学生情绪智力又可通过班级情绪氛围间接影响学生情绪智力。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simultaneously tested 2 theories that attempt to explain differences in job satisfaction: job characteristics theory (Hackman & Oldham, 1976) and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Salancik & Pfeffer, 1978). The theories were tested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civilian employees of the public works division at a U.S. military bas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dividuals' social environment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upon their attitudes. Multiple social networks were used to operationalize individuals' social environments.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job characteristics had an independent main effect upon job satisfa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effect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Based on prior research, employees' past experience and self‐monitoring were tested as moderators of the effect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growth need strength was tested as a moderator of the effects of job characteristics upon job satisfaction. Only self‐monitoring was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and growth need strength had no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  相似文献   

17.
情绪智力是知觉、使用、理解与管理情绪的一组能力。既有研究常将情绪智力与其亲社会性联系起来, 却忽视了它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工作场所中情绪智力的负面效应体现为对内有损身心健康和工作绩效, 对外导致情绪操控和消极行为, 其内在机制可结合自我损耗效应与情绪智力策略模型进行探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情绪智力负面效应的内在心理机制和特定情境机制, 以及开展群体层次的情绪智力负面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