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何先友  李惠娟  魏玉兵 《心理学报》2011,43(12):1355-1369
运用动窗与眼动技术考察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的加工特点符合强印象假设还是场景理论。行为实验结果发现, 关键句和时间词的阅读时间以及探测词的反应时符合强印象假设, 而关键事件的阅读时间和对问题的反应时符合场景理论。眼动实验结果发现, 在时间词区, 总阅读时间、总阅读次数符合场景理论; 对于关键事件, 总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点次数也符合场景理论; 在时间词区以及关键事件上反应早期阶段加工的首次注视时间上不同条件没有显著的差异, 但总体趋势符合强印象假设。据此, 本研究提出的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得到初步证明。  相似文献   

2.
多文本阅读理解,是将不同来源和内容的多文本信息整合为统一心理表征的认知过程。研究者对于多维度认识论信念与多文本阅读理解之间的关联进行梳理。除知识来源外,其余认识论信念维度促进多文本信息的整合。基于文档模型的理论框架,认识论信念各维度对于整合心智模型与跨文本模型的影响,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并存。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和出声思维法等实时的研究方法,对于相关理论模型进行确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副中央凹文本对阅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考察读者在注视何时起对其加工有助于解决阅读中词汇加工方式的理论问题,当前研究结果存在很大争论。本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操纵词n-1和n+1的呈现时间(0m/40ms),考察读者加工两侧副中央凹信息的时程。结果发现,相比0ms,在注视早期40ms内,词n+1的呈现能够显著促进阅读加工,而词n-1未对阅读产生影响,表明右侧副中央凹信息的加工发生在注视早期,而左侧则未发生在该早期阶段。结果支持阅读眼动控制的并列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4.
文本阅读中简单推理情境下的信息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  莫雷  冷英 《应用心理学》2003,9(4):49-53,28
研究采用动窗技术探讨了文本阅读中需要简单推理情境下的信息整合发生的时机。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证明了在需要简单推理情境下的文本阅读中 ,需要推理的信息整合是即时发生的 ,而不是经过追溯才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支持文本阅读的更新追随假设理论。同时本研究发现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不是以词为单位的。  相似文献   

5.
邱丽景  王穗苹  陈烜之 《心理学报》2012,44(10):1279-1288
采用眼动技术,本研究探讨了阅读理解中代词的加工机制.读者阅读包含代词的文本,代词的性别与先行词的性别刻板印象一致或违背,同时其和先行词间的距离或远或近,记录被试阅读文本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与一致条件相比,违背条件的加工时间更长.当代词和先行词间距离较近时,一致性效应在关键代词区的反映早期加工的眼动指标上即出现,而当二者间距离较远时,一致性效应在更后的位置(代词后那一区域)出现,并且只出现在反映晚期加工的眼动指标上.此外,与远距离一致条件相比,近距离一致条件下代词后那一区域的阅读时间更长.上述结果表明,性别刻板印象以及距离在代词加工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性别刻板印象产生的影响在时程上因距离的不同而不同.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语言理解的交互作用理论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6.
文本阅读中背景信息的加工过程:激活与整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瑞明  莫雷  吴俊  崔磊 《心理学报》2007,39(4):589-601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和眼动技术探讨了文本阅读中当前信息跟背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92名。实验1使用移动窗口技术,计算机屏幕上每次只呈现一个句子,让被试自己按键逐句进行阅读,通过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探测词的再认反应时间和不同实验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来探讨文本阅读中信息加工的具体过程。实验2使用眼动技术在一种更自然的情境中通过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眼动指标的差异来进一步探讨文本阅读中信息加工的具体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文本阅读中背景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激活和整合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激活是整合发生的前提,有整合必先发生激活,但激活发生后并不一定会发生整合;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阅读时间的延长主要发生在整合阶段  相似文献   

7.
英文快速阅读的眼动特点与阅读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眼动仪对中国大学生在快读阅读英文文本时,其眼动特征与阅读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注视时间、第一次注视时间、眼跳速度、眼跳次数等方面,高低分组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分组的眼动策略更灵活,对信息的加工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为方便读者理解近期发表的中文阅读词语加工和眼动控制整合模型(CRM),本文详细介绍该模型。模型包括词语加工和眼动控制模块。词语加工模块在交互激活框架基础上采纳了新的词切分假设:知觉广度范围内,汉字构成的所有词互相竞争并决出唯一胜者,当一个词被识别,它也同时被切分出来。眼动控制模块决定眼睛何时移动以及向何处移动,采用基于加工的假设。模型模拟了中文阅读与眼动控制的重要研究结果。模型着重解释了无词间空格时的词切分和眼跳目标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语篇阅读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多种理论与模式,它们试图对读者阅读过程的信息加工过程做出解释。文章从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和记忆基础的文本加工观的历程、基本假设和实证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各种理论派别的分歧与整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预期性是阅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关于预期性发生作用的加工阶段问题缺少实证考察和解释(Huettig, 2015)。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对预期性和词频、预期性和笔画数在词汇识别过程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进行考察,以探讨预期性效应对词汇识别产生影响的加工阶段。结果显示,预期性和词频、预期性和笔画数之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由此表明,预期性、词频和笔画数均独立地对中文文本阅读中的词汇识别产生显著的影响,该结果符合E-Z读者模型的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1.
时间顺序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国军 《心理学报》1994,27(1):14-20
该研究运用Glucksberg和McCloskey(1981)的问答模型,通过两个实验检查了项目的时序信息是通过项目学习时的时序编码获得的,还是在项目提取时建构的;时序加工是自动的,还是控制的两个问题。结果表明:项目的时序信息是通过项目学习时的时序编码获得的,而不是在项目提取时建构的;时序信息的编码是控制的。  相似文献   

12.
情境模型中的时间表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理解中情境模型的建构是当今阅读研究的热点 ,自Zwaan等人提出事件标记模型理论以来 ,很多研究者对影响情境模型建构的空间维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尽管对情境模型中时间维度的研究相对缺乏 ,但仍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情境模型中时间表征的理论假设、实验研究、技术手段及主要研究结论作了介绍和评析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视觉加工速度、瞬间信息整合特征与汉语学习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微  方俊明 《心理科学》2006,29(3):526-531
采用因素实验设计,通过与正常学生与听力损伤学生对比实验研究,探讨汉语学习困难学生视觉加工速度和视觉瞬间信息整合的特征。结果表明:(1)汉语学习困难学生存在基本视觉加工速度不足以及汉语语言文字视觉加工的特异性困难;(2)汉语学习困难学生需要更长时间整合瞬间视觉信息,从而影响了其加工的速度;(3)适当延长视觉刺激整合的时间,可以有效提高其视觉加工的效率。这些结果对改善学生的汉语学习困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Understanding a sentence requires a working memory of the partial products of comprehension, so that linguistic relations between temporally distal parts of the sentence can be rapidly computed. We describe an emerg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is working memory system that incorporates several independently motivated principles of memory: a sharply limited attentional focus, rapid retrieval of item (but not order) information subject to interference from similar items, and activation decay (forgetting over time). A computational model embodying these principles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of the functional capacities and severe limitations of human processing, as well as accounts of reading times. The broad implication is that the detailed nature of cross-linguistic sentence processing emerge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general principles of human memory with the specialized task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高低唇读理解能力听障学生唇读面部加工方式的差异,研究采用视频—图片匹配范式并结合眼动技术,考察高低唇读能力组语前-语中-语后和整体面部加工方式。结果发现,虽然两组都表现出社会协调模式,但高唇读能力组社会协调分数更高,且眼部维持时间更长。表明高唇读能力者整体加工和眼部、口形并行加工能力强,支持凝视假说和社会协调模式;低唇读能力者整体加工效率低,更依赖口形,未能通过补偿策略获得良好的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16.
时间信息在情景模型建构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时间信息在情景模型建构中的作用 ,探讨被试能否把一系列相关的事实整合进基于时间组织的情景模型中。实验一、二考察明确的空间信息条件下 ,被试能否把绝对和相对的时间信息整合到情景模型中 ;实验三考察无明确的空间信息条件下 ,被试能否把绝对的时间信息整合到情景模型中。运用扇效应研究的提取干扰技术评定是否出现了整合。 3个实验结果一致表明 ,当几个相关的事实发生在相同的时间段时 ,都发现被试建构了基于时间的情景模型的证据。实验三结果同时也表明 ,无明确的空间信息的条件下 ,阅读材料中时间信息本身足以使被试建构基于时间组织的情景模型。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syntactic and information structures on sentence processing load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wo reading comprehension experiments in Japanese, a head-final SOV language.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we discovered the main effects of syntactic and information structures, as well as their interaction, showing that interaction of these two factors is not restricted to head-initial languages. The second experiment reveal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information structure occurs at the second NP (O of SOV and S of OSV), which, crucially, is a pre-head position, suggesting the incremental nature of the processing of both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information structure in head-final languages.  相似文献   

18.
Using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to interview childre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obtain complete and accurate accounts.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examined the quality of child investigative interviewing in the Netherlands. To examine this, we compared the Dutch Scenario Model with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Protocol and interviews from countries that did not follow a specific protocol. Our principal result was that Dutch child interviewers rarely asked recommended open prompts that are known to elicit detailed and accurate testimonies from children. Furthermore, we found that the scenario model contain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directive questions compared with interviews from other countries.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Dutch Scenario Model is not well aligned with current research‐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interviewing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