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凤凰纸扎是根植于湘西地区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数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凝结了当地人民的智慧。文章在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采访传承人以及自身参与学习制作纸扎等方法,首次将纸扎工艺分为四大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纸扎是一种民俗性很强的宗教美术品,在各地的民间信仰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纸扎制作一般就地取材,运用剪、印、画、糊、塑、扎等传统工艺,在纸质材料上进行视觉形象塑造,产品用于民间信仰习俗各种仪式活动中,用后焚毁,用以表达人们的信仰观和精神寄托。本文以福建贤良港妈祖信俗为主要考察对象,将仪式中所用纸扎作为着眼点,对纸扎在仪式中的空间构建及其象征意义、文化功能进行具体阐释,在理论上对纸扎在地方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并展现当地民俗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3.
研究广东民间手工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扩大手工纸的应用领域,进而传承民间文化。用该手工纸进行了灯饰产品的设计实践,将其与其他材料相结合,并运用现代审美形式,设计出5种有实际用途的灯饰产品。从该实践研究中可知广东民间手工纸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特殊的审美效果,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能为广东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梅州香花仪式为个案,以仪式用具(纸扎)作为切入点,梳理纸扎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出现与演变,结合梅州香花仪式中纸扎在坛场内外的使用,进一步探讨宗教艺术象征与仪式功能的互动转换。  相似文献   

5.
庐陵纸扎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它是"灵魂不灭"和"万物皆有灵"观念下的祭祀产物,是百姓祈吉祥、求富贵、驱邪避凶和满足祭祀信仰心理以及内在精神需要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祭祀纸扎虽然夹杂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仍是民众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一面,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祭祀纸扎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民间玩具是民间手工艺人通过家族传承或邻里间,互相借鉴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也是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发明出来的。一般在选料上都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或物美价廉的原料,凭借艺人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而创作出来。民间玩具虽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部类,但东北地区却较少,只有两个遗产项目,即盖州传统的风筝和达斡尔族的纸偶。  相似文献   

7.
姜霞 《美与时代》2004,(5):25-26
地处河南省安阳市的内黄县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县.内黄现代民间绘画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与商中宗太戊均在此建都,并安葬于此.内黄的传统民间艺术历来就广为流传,在这里,家家户户挂中堂,画壁画,所有家具及炕围也要点缀几笔,窗花的剪贴更是绚丽多彩,还有马上乡的皮影,东庄乡的灯笼画,遍及全县的纸扎、虎头帽、枕头顶、染青布及家谱画等.  相似文献   

8.
人为宗教在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就是对民间信仰中的神祇加以吸收与改造。其目的是为了更快地被人们接受和认同。司命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祇,魏晋南北朝以前,其职责主要是掌管人的生死祸福,隋唐以后,司命渐与灶神合流。司命地位的变化就是这种规律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作为胶东传统手工艺代表之一的"纸笸箩",是从胶东传统村落衍生出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其色彩的大胆运用凸显了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特色。从传统色彩与民俗、色彩表达情感及色谱总结、秩序连与色彩图谱化等方面阐述分析了胶东"纸笸箩"的色彩运用特征,不仅能够补充对胶东纸笸箩色彩应用的研究,而且能够更好地指导现代设计实践,进一步加强对胶东"纸笸箩"艺术的保护,并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小时候住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弄堂口有一个过街楼,还有一个烟纸店。 过街楼像一座桥似的横跨在弄堂口,里面是住人的,出入弄堂的人和车都从楼下过。小时候很羡慕住在过街楼里的人家,觉得应该有一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境,只是无缘上去看看,不知实际的居住条件是否如此诗意。 烟纸店则是触手可及的市井烟火的象征。名为"烟纸"店,其实卖的远不止烟和纸,而是从火柴肥皂毛巾雪花膏,到糕点糖  相似文献   

11.
沿河烟火架     
烟火架是一项民间绝艺,通过手工编制而成,沿河土家民间艺人称其工艺为“爪扎装颜”。是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民族化遗产,亟待发掘抢救。  相似文献   

12.
在民间信仰研究中,为了达到对民间诸神的整体认识和宏观把握,有必要为其构建一个体系.本文首先梳理了学界反映神灵等级、来源、礼制地位、流行范围等属性的已有体系,分析了其利弊,然后从社会史角度、以神灵职能为依据构建了一个新的民间神体系.它包括地理环境神、人口保障神、个人命运神、群体监护神和综合神五个大类,每一大类中又有若干小类.这一体系凸显了民间诸神的职司,揭示了其在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整合控制中的地位与功能.  相似文献   

13.
汉族社会民间信仰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民间信仰实践者在宗教活动中呈现出的性别差异入手,对贵州北部群乐人的祖先信仰、冲傩和神庙信仰近几十年的演变进行了细致梳理,认为群乐人宗教实践的重要特点是:男人倾向于家内的祖先信仰,而女人却倾向于家外的神、鬼信仰。而这种性别差异现象是传统汉人社会性别结构在宗教领域的一种投射,其后具有一定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4.
闽台民间信仰的兴衰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地区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宫庙寺观随处可见,其民间信仰经历了秦汉时期的原始宗教和巫术盛行、东汉至唐中期的汉民族民间信仰逐渐占主导地位、唐末至明初的福建民间信仰的迅速发展和本土化、明中期至民国时期的福建民间信仰的兴盛和在台湾的传播等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终于蔚为大观,成为闽台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种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对闽台社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虽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但它的“根”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沃土里,“源”于奔腾不息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长河中  相似文献   

15.
剪纸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两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传承使其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上有了极大的发言权。它的素材选取来源于百姓生活,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美好愿望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所以传统剪纸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吉祥喜庆、以和为贵、祈求健康等美好愿望的。也正因如此,目前不仅从事剪纸艺术的人依然非常多,更重要的是从剪纸的内容取材、剪裁方法到图案设计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一张红纸剪千年的传奇还将继续……  相似文献   

16.
传统玩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表现的是民众的习俗和戏曲、传说、信仰、民间文学等内容。它的材料、造型、色彩和结构的随意、主观,使之具有原始文化和乡土艺术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并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传统玩具造型、材料、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应当吸取其传统审美特点,把它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并且把它传承下去。但民间玩具的再创造不能以丧失文化内涵为代价,民间玩具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精神是引起购买者共鸣的卖点,丧失了文化内涵,也就丧失了卖点。许多民间玩具诞生于民俗事像之中,与民间习俗、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这主要表现在婚丧礼俗、寿日贺喜、岁时习俗、祈福供品等上面,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有着复杂的互补性。传统玩具有的给人精神上的启迪,促进了物质生活的再创造,美化和充实了生活,同时也给人以慰藉和温馨;有的给人精神上的寄托、拜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7.
越南民间文化中,公鸡和其洪亮的叫声是妖魔的克星。越南民间画如东湖画、鼓行画、金黄画、生村画中,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公鸡形象。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民间艺术家无尽的创造力,还反映了越南人的世界观,为亚洲文化贡献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鸡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间信仰研究至少应包括三个基本领域,即民间信仰志、民间信仰论、民间信仰史,它们又各有自己的支系,共同合成一个较完备的研究体系。其中,“民间信仰志”是研究的基础,“民间信仰论”是总体系中的主体,而“民间信仰史”则是对这一研究的总结与深化。民间信仰研究体系的建构,不仅是丰富学理的努力,也是对研究实践的引导。其理论的完善与研究实践的深入,标志着“宗教民俗学”这一学科的建立与成熟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研究宗教时,常常忽略了一个自然的维度,因为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他们的信仰有其自然属性.本文通过对孟村的田野考察,笔者认为民间宗教不仅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更是源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只有充分理解了民间宗教的自然属性,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宗教既是规范人们道德与行为的行动指南,更是人们解释其生活、自然、祖先以及疾病和苦痛的文化整体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民间的文化生活、信仰表达中,狐狸或言狐狸精是一个独特且典型的存在。历史长河之中,狐仙信仰层层沓沓,流脉相因,有唐一代堪为典型。"无狐媚,不成村",民间狐狸崇拜繁盛,而且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狐的"雌化",即狐狸精与年轻女性形象的贴合。本文拟对唐狐形象的雌化或女性化问题进行分析,在观照文化史研究范式的同时,呈现唐代社会风俗变迁的历史真实,发掘其民间信仰之民俗与信仰表达的双重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