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唯物史观第一要阐明唯物主义地解决社会生活领域哲学基本问题的特点;第二要确定社会现象物质性的范畴;第三要揭示人们的社会改造活动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三个方面正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同时应当指出,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如果不指明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对社会意识的第一性关系,那么就无法对历史作唯物主义理解,而且,如果不把实践当成理论和社会进程认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实际上也就谈不上唯物史观。一、唯物主义地解决社会领域的哲学基本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关于这两个范畴的内容问题,在苏联哲学界中,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图加林诺夫把马克思关于“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一著名原理  相似文献   

2.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晚年在研究俄国的社会问题时,对当时俄国农业公社的发展命运,作过客观的分析和科学的推论。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联系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实践,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这方面的思想,无疑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值是,近些年来,理论界一些同志在研究马克思这方面的思想时,认为马克思曾提出过一种设想,即东方社会有可能  相似文献   

4.
同旧唯物主义相比较,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实践原则。但有的同志认为,实践原则只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观,不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主要理由是:只有“人化自然”中才有主体实践作用于其中,而这同无限的宇宙相比,几乎等于零。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说实践原则在世界观上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不意味着整个世界都已被人现实地改造过了,而只是说,主体通过实践的无限发展,具有改造这个世界的可能,它表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教导人们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唯物论。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主客二分的哲学体系里,主体性的规范通常被认为是自由现实化的障碍。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打破了这一传统,他的绝对精神融主客为一体,人的自由意志受制于绝对精神的控制,人们不能脱离社会整体去获取个体的自由,这一点为马克思所继承。但马克思认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不是在精神层面实现的,而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从而将黑格尔的精神实体改造为实践主体,生产者是现实社会价值创造者同时也应该成为价值享用者,社会制度的设计应该有利于超验的自由照进现实世界。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现实物质生产的一员,人只能而且必须通过群体的现实力量逐步实现现实自由,他认定发挥人的主体意志改造客观世界能够获得自由,但反对用施蒂纳式主观个体化眼光来看待现实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不同于以往的见解,马克思通常将资本主义以后的新社会称为"联合体"(Association),并且在资本主义自身中发现了它的萌芽。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联合体"的核心内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又是怎样孕育了"联合体"的要素。本文首先从基础理论层面论述了联合体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联合体社会的"主体"不是"资本"或"国家权力"等外在力量,而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和生产者"。另外,联合体本质上是以相互主体地、能动地、有意识地联合在一起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这才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怎样产生了联合体的要素(主体及物质条件),马克思又是怎样理解的?本文从此问题出发,并试图阐明这一问题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罗尔斯似乎有着十分不同的正义观。马克思主张,正义概念的功能,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以主导生产模式所要求的操行,作为具有普遍约束性的律令。罗尔斯则主张,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它的法则可能被所有这样的人所认可:他们公正、合理地商讨的问题,是如何公平划分彼此之间在社会合作中的负担和利益。尽管体现在马克思和罗尔斯立场之间的种种重要不同仍然存在,但笔者认为,这两种正义观上显然不同的立场,是能够调和的。尽管受到黑格尔和康德的不同影响,马克思和罗尔斯的观点还是能显示出一致之处。在提出明确的正义政治概念时,罗尔斯认为,可以接受的正义原则,必须是在社会体制中能够实行的。这导致他的“康德式构成主义”,向黑格尔的观点靠近,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奠定了他对普遍的、社会先验的正义原则的拒斥。笔者认为,马克思和罗尔斯两人所追问的,都可以被看作是何种社会制度能够实现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不过,其间仍有两点重要不同。首先,马克思憧憬的,似乎是一种超越休谟和罗尔斯所谓“正义环境”的社会,而对罗尔斯(2001,P177)来说,超越正义环境的社会则是乌托邦。其次,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基础的市场关系应该被超越,因为这些市场关系天然地包含着生产者与生产的社会过程以及社会劳动产品的异化。虽然在超越正义环境的社会里,市场的消亡也许可能,罗尔斯却宣称,在要求必须公正解决竞争的任何社会里,市场消亡均不可能。笔者认为,如果将马克思对市场的拒绝,看作是从根本上拒绝“商品拜物教”,那么马克思和罗尔斯的立场就能调和。笔者的结论是,除了马克思关于未来无阶级社会概念中含有理想成分外,在资本主义及市场的正义观上,马克思和罗尔斯的立场相当接近。  相似文献   

8.
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张一兵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他始终是从两个逻辑视角去观察世界的: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一是人与人的改造关系。前者,衍生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人在自己的物质创化中改变自然,进而创造出人工自然和社会客体,由此形成人新的周围感性世界。在后者,是主体际互动。人超于动物,因之人在面对自然中基于一种新的群体交往,人通过自身的总体结合力去改变对象,并不断改变和提高主体自身,以形成独特的社会层系;同时,人的整个生活都是以人与人的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基点,就是人的客观实践交往。作者认为,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这也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长期以来一直忽略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按照马克思原初使用的意义域,实践交往(马克思多用生产交往、交往方式或交往关系)主要是指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所以精确地讲,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存在交往关系,交往主要是指人类主体之间的特殊活动关系。在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构成人类社会生活基础的不是物,也不是人的自然存在,而是人在改造对象的客观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场存在,即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之间  相似文献   

9.
现在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推广,一是认为唯物史观是 马克思早年异化理论的深化,这是近年出现的新见解。这两种说法都脱离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际形成过程,忽视了实践唯物主义对唯物史观产生所起的巨大作用。 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完成了划时代的哲学革命,唯物史观就是在这场哲学革命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旧哲学的最大弊病是脱离现实,脱离实践,单纯追求理性上的逻辑严正。为了迎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必须彻底改造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后期维特根斯坦都强调从社会历史角度理解人的自然史的重要作用,都运用自然史的方法分析了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都看到人的存在的自然性或动物性层面;另一方面,他们都看到人区别于动物的一面。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作为自然史一部分的语言行为使得人区别于动物,而马克思则认为"类存在物"把人同动物最终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重建社会"的思想,这不仅具有人的政治解放和全面解放的意义,还具有生态建设的意蕴。"重建社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并超越费尔巴哈,实现社会革命并走向共产主义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镜像认同是拉康自我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拉康认为,人在婴儿时代的镜像认同就注定了人的自我异化与悲剧性存在,这是一种幻象中的认同。鲍德里亚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马克思、德鲁兹、福柯等人对现代性的批判,并没有真正地超越现代性,而是对现代性的另一种认同。他们都陷入到现代性的生产、创造的理论镜像中。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尽管与后殖民主义对东方社会的研究有本质的不同,但它对东方社会的关注,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消解以及分析东方社会的某些方法,或多或少地启发了后殖民主义研究视角的转换、研究主题的确立以及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后殖民主义对马克思的态度,以期深化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一赛义德(又译萨义德)在其后殖民主义的开山之作《东方学》中引用了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一句话:“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并把这句话置于该书的卷首扉页,作为全书的主导思路。马克思在说完上面…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逝世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马克思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留下了最珍贵的思想财富。马克思为人类制定的宏伟革命蓝图不仅包括客观世界的改造,而且包括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是心理学应该分别着重研究的问题。心理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心理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参加研究如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促进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或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人的实践能动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通过对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阐释,彻底粉碎了宗教神学虚构的幻象,打破了上帝造万物的神话,消解了人对神的过分迷恋,揭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在这篇博士论文对宗教神学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改造了伊壁鸠鲁的直观唯物主义学说,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开始显露;同时,马克思又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学说,他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初现雏形。马克思在论证过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展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这是对那些认为马克思没有生态思想的人的武断结论的正面回应。在今天全球经受生态危机考验的背景下,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不可否认是一盏明灯,指引着中国梦乃至世界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洛维特认为,在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之间存在一种概念的历史谱系,那就是他们在各自的思想中都探讨了人,对人做出了定义,所不同的是,人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和对人的探讨的科学性是不一致的.人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体系中没有独立的地位和客观性;费尔巴哈将人定义为抽象的"我-你"关系,从而使人失去了他的社会历史基础;马克思则通过对人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分析,实现了对人的真实的阐释.同时,马克思试图克服资本主义条件下所产生的人的自我异化现象,并以共产主义社会中"真正的人道主义"来标识人的解放,来打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目的和手段、对象和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主体和客体间相互关系的颠倒.  相似文献   

17.
美国女哲学家古尔德于1978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以马克思的《大纲》(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文本基础,提出了一个对马克思的新的理解,她认为马克思启动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实现了系统哲学和社会理论的结合,她将马克思视为一个系统的哲学家,并将马克思的这一变革重建为社会本体论.作者围绕五个主要范畴即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详尽地阐发了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思想.作为对马克思的解释或理论重建,作者对文本的解读新颖而富有个性,笔者以为本书对于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按其本质来说,乃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样的人,总是自觉能动地进行着实践活动的人。这样理解人的本质,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心理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的心理、意识正是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的心理、意识和实践是处在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中。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马克思在这里是把生产劳动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合理理解──《实践活动论》评介丛大川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实践活动论》一书,该书是王永昌博士从世界观高度系统地探讨实践活动的哲学专著。该书的前言和第一章的导语即引用马克思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作者认为,对人和现实世界关系的实践性把握和回答,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基本特征,而科学合理形态的实践观,则是马克思新哲学世界观的内在灵魂。马克思新哲学的崛起,开拓了一种新的哲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不了解马克思这一合理形态的实践观其及丰富的理论内容,就等于不了解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灵魂和精髓。该书的第一章是"新世界观的崛起:马克思的实践理论";第二章是"人:本质上是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第三章是"实践:主体和客体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这几章都力图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文本出发,对上面所提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基本问题给出了新的解释。如第一章的第一节提出"自然界的先在性",肯定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但作者在这里强调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  相似文献   

20.
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法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全喜 《学海》2007,(4):10-13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特性是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客观真实地反映时代的精神,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当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原理,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道路,我认为必须克服教条主义,应该把时代精神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新要求体现出来,不是照搬马克思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本本,而是要把握他们关于法学理论的活的灵魂,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