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康德看来,与自然状态构成鲜明对比的法律状态有如下前提:存在着公认的、清楚的法律,政治权力通过这种法律、并在这种法律之下运行;存在着一种公认的途径来权威地解释法律;这种法律是完整的、连贯的并且被有效执行的。就全球公正秩序而言,康德设想了两种实现法律状态的办法:和平联盟和世界共和国。康德很可能更赞同作为策略性的改善办法的和平联盟而不是现状,前者使世界共和国更容易实现。然而,由于假定法律状态和自然状态的尖锐区别,康德的探讨是有瑕疵的。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半法律状态的可能性。一种法律状态的前提之满足,可以有大小程度的不同,因此只要前提是得到充分满足的状态,就可被看作是法律状态。再者,真正的纵向(联邦主义)分权与高度法律状态是相容的。根据这些考虑,在欧盟中出现的那种多层次政治结构——当它被全球化的话——就可能最有利于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  相似文献   

2.
心境杂谈     
心境即心情,是人的一种情感或情绪状态。人的心境或坦然或不安,或心情舒畅或闷闷不乐,形形色色因人而异。心境也反映着人的世界观,受人的世界观所制约。生活中,有的人在春风得意时心花怒放,在困难坎坷面前也不消沉颓废,这种心境就很不一般——这是一种热爱人生、笑迎生活的表现。有的人则不  相似文献   

3.
杨泽波教授的"伦理心境"说是对孟子性善论的一种代表性诠释,他最近以"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说补充和发展了这一诠释。人性中确实有道德方面的"自然生长倾向",一方面人自然会发展出亲子之爱和恻隐之心等道德情感,另一方面人性中也具备发展出道德反思、理解和判断等理性能力的要件。而且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内容也不是自成一体的存在,"伦理心境"不只是社会生活在心灵中反复印刻的结果,它们都有"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作为基础。相较于"伦理心境","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更适合用来解释孟子性善论。据此,性善既是性本善,也是性向善,合言之是性本向善。性善是自然、经验的,而非超自然、先验的。性善有一个包含着情感和理性的立体架构。  相似文献   

4.
一味自然     
自然,并不是无所事事、毫无追求的托词;自然是一种心境,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闲逸;自然,是一种无求、自由,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信;自然也是一种对人生睿智豁达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静对遗憾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尘世间有多少美好,就会有多少遗憾。 遗憾是一种蕴含着无奈和惋惜的情绪,只有在无奈或惋惜的时候才有这种无语的状态。遗憾是一种掺杂着企盼与失落的心境,企盼与失落构成了人生不息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6.
品味遗憾     
月圆则缺,水满则溢。世上没有绝对圆满的事情。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尘世间有美好就有遗憾。遗憾是一种蕴含着无奈和惋惜的情绪,只有在无奈或惋惜的时候才有这种无语的状态。遗憾是种掺杂着企盼与失落的心境,企盼与失落构成了人生不息的新陈代谢。人生所有悲剧都是在展现遗憾: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来火种,遗憾的是偏偏被宙斯钉在了高加索的山崖上;  相似文献   

7.
以伦理心境诠释性善论是我多年来读解孟子的重要理路,但仅此尚不足以完全破解性善论之谜,因为它还没有办法回答伦理心境何以对人天然有吸引力以及伦理心境以什么为依托这两个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哲学上首先肯定人性中有一种自然生长的倾向。正确处理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与伦理心境的关系,是解说性善论必不可少的功课。  相似文献   

8.
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外显和内隐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6名大一本科生为被试,采用120张情绪效价人物图片,运用加工分离范式研究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内隐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心境一致性效应不仅存在于外显记忆,而且也存在于内隐记忆;(2)心境一致性效应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上没有性别差异;(3)在心境一致性实验中,自然抑郁组被试可能存在外显记忆缺损。  相似文献   

9.
<正>艺术创造在审美心境中发生,艺术形象在审美心境中孕构,主体在心境的吐纳之间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凝定着深厚的审美意识,创造着无穷的艺术意境,启示着高远的人生境界。一、审美心境外界事物以其光、色、形、味、韵等感官形象吸引着主体,引起主体对它的注意,使主体进一步去观察、注视对象,在认知意识、生活意识等经验意识的支持下辨认对象。此时主体深蕴的审美欲求被唤醒,符合主体审美趣味的对象深深吸引着、  相似文献   

10.
运用少儿舞蹈的审美教育促进少儿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爱美天性从自然姿态到自觉状态提升的教育,就是美育。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民智、激发创造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美育应从  相似文献   

11.
优化心境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无忧无虑是一种心境,善良好施是一种心境,知足常乐是一种心境,斤斤计较是一种心境,抑郁寡欢是一种心境……什么样的心境,取决于我们自身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心境好的人,长此下去,定会落个一生平安。心境不好的人,应努力创造条件优化心境,使自己善始善终地度过美好人生。优化心境,要  相似文献   

12.
仁性即是孔子之仁、孟子之良心。仁性有两个来源:一是生长倾向,二是伦理心境。这两个来源的性质不同:生长倾向来自天生,是人的自然属性;伦理心境来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是人的社会属性。生长倾向是仁性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它,没有办法说明伦理心境以什么为根基的问题,更无法证明成德成善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伦理心境是仁性最重要的部分,是整个研究的枢纽。失去这个枢纽,既无法划分人性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也无法解释生长倾向在发展过程中何以能够成为道德的根据,更无法回答同样是人,但其仁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何以会有不同表现等一系列问题。生长倾向在正常情况下一定会发展为伦理心境,伦理心境也一定要建立在生长倾向的基础上。二者只是一本,不是二本。无论是生长倾向还是伦理心境都具有先在性,正是这种先在性保证了仁性可以成为道德的根据。在这一根据中没有恶的位置,恶只是善的缺乏。  相似文献   

13.
庄子关于"自然"之论,与他的人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庄子哲学里,"自然"是一种状态,一种人的存在状态,一种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情感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一种原初状态或不待造作的真实状态,也是一种真美状态。庄子讲"自然",是将"自然"与人的存在状态联系起来,是要让人明白人的本然,明白本来的生活到底如何。  相似文献   

14.
品味遗憾     
月圆则缺,水满则溢。世上没有绝对圆满的事情。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尘世间有美好就有遗憾。遗憾是一种蕴含着无奈和惋惜的情绪,只有在无奈或惋惜的时候才有这种无语的状态。遗憾是种掺杂着企盼与失落的心境,企盼与失落构成了人生不息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5.
正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我带着女儿在乡间小路上悠闲散步。路两旁开满野花,五彩缤纷,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姿态万千。我们徜徉在美景中,一边走一边欣赏,心旷神怡。忽然,女儿停下脚步,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们等会儿再走好吗?"我疑惑地问:"为什么呢?"女儿用手指着一只蝴蝶说:"你看那只蝴蝶正在飞,我想等它落到花朵上。"刹那间,我被女儿单纯美好的想法触动,她的细致入微,她的温柔多情,  相似文献   

16.
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其魅力不是来自于你能够辨别出被拍摄对象,而是来自于组成对象的色彩、形状、线条和结构。摄影艺术创作不是简单地复写自然,而是要超越自然的表面,深入自然的本质之中,在艺术和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更内在的联系。在摄影与设计中,往往简单、平淡、直接与深刻、有趣、曲折的意义是相通的,越是平淡不起眼的东西却越充满着未知的表现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李震作品     
正作品介绍:该作品是围绕着逃向自然展开的。是本人在某一阶段逃离日常状态的记录: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不断压缩着我的精神空间,我始终有一种逃离的欲望,从而把目光聚焦在自然之中,把所有形象隐藏在自然之物里,消解身份、性别、外貌,单纯作为一个生物去靠近自然,与之融为一体,得到短暂的休憩。  相似文献   

18.
品味遗憾     
月圆则缺,水满则溢。世上没有绝对圆满的事情。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尘世间有美好就有遗憾。遗憾是一种蕴含着无奈和惋惜的情绪,只有在无奈或惋惜的时候才有这种无语的状态。遗憾是种掺杂着企盼与失落的心境,企盼与失落构成了人生不息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9.
张蔚蔚  高飞  蒋军  张继元  张庆林 《心理学报》2012,44(12):1596-1606
本研究以自编情绪DRM词表为实验材料, 用音乐诱发正常大学生被试正性、负性和中性心境, 探讨在被试处于某种心境下时是否产生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现象、预警能否减少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发生。结果表明, 正性关键诱饵在正性心境下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中性和负性心境, 负性关键诱饵在负性心境下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中性和正性心境, 说明正常被试也会产生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 预警和无预警条件下被试对关键诱饵和心境一致性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无显著差异, 说明外显的预警提示并不能消除部分由无意识产生的错误记忆和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研究结果支持记忆的扩散激活理论和情感的联想网络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洛克的"自然状态"概念中存在着和平状态和战争状态的内在冲突。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一冲突,是学界争议的焦点之一。本文首先通过批评阿什克拉夫特的调和方案来揭示这一冲突,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概念澄清,确定洛克的"自然状态"是一个处于自然法之下的普遍政治状态,并由此指出洛克的"自然状态"概念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概念之内在理论联系,最终证明战争状态就内在于洛克的"自然状态"概念之中,洛克的"自然状态"在逻辑上深陷于战争状态总是不可遏制地要突破和平状态这一理论困境。此内在矛盾根源于原子式个人无限占有权利的基本设定,它造成了洛克"自然状态"概念在战争状态与和平状态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