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书的名称,新中国建立后就是这样翻译。现在俞吾金先生在《作为经济哲学的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命运》(《中国哲学年鉴》2011年卷,以下简称"俞文")一文中,却把"终结"译作"出路",并用  相似文献   

2.
我很不情愿把你所提的问题①中所包含的危机符号戏剧化。相反,请让我在本世纪初的一个哲学本和我们当下的忧思之间展开一种比较。《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之第一卷,是胡塞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年出版的,也是他生前所发表这部巨的惟一一卷。这部巨从一问世就让他的追随不胜困惑。  相似文献   

3.
近来,海德格尔早期的一些弗赖堡讲座稿[《全集》56/57卷,《全集》58卷,《全集》61卷,《全集》63卷和"那托普论文":《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解释学境域的显示)》]等相关手稿,以及关于时间概念的演讲稿(《时间概念》)被发表了,于是我们现在可以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通向《存在与时间》的哲学道路(这是一条由于在《存在与时间》之前十年的沉默而长期不为我们所知的道路),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这部杰作本身了.战后期间海德格尔的另一重要早期文献,即他未发表的关于雅斯贝尔斯的详尽评论,一段时间以来就已为世人所见了(《全集》9卷1-44页).他1925年夏季学期的讲座稿(《全集》20卷)也是如此.这个文本突出地显示了在通往《存在与时间》的道路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现象学甚为广泛而细致的遭遇.  相似文献   

4.
书讯     
《中国哲学史》2012,(1):59+66+97
书讯:《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郭齐勇著,40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本书为"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郭齐勇卷。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华人文精神与文化哲学的探索",下篇为"中国哲学的特色、要义与方法论的思考"。上篇论及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5.
<正>在各地佛寺,常会见到这样一幅石刻画:一位中年行脚僧人,身背经箧,经箧中清晰可见一卷卷经书,让人不禁想到漫漫西行路上那些求法高僧孤独而执著的身影。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高僧家喻户晓:在老百姓那里,他是《西游记》中慈悲、虔诚而又带些愚痴的"唐僧";在知识分子心中,他如一面在呼  相似文献   

6.
九鬼周造在日本哲学研究者中闻名,主要因为他所撰写的《"粹"的构造》以哲学方式阐明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粹",除此之外他亦因探究了"偶然性"的哲学而闻名。在文章《我的姓氏》(1938),他自我分析地展开探讨自己的"姓名"(九鬼)的问题。这一思考与九鬼哲学的诸面相有关,构成专有名词或名字这一问题。这与"偶然性"哲学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九鬼的实存哲学是连动的。因之,"名字"这一课题可以为解读九鬼哲学提供新的思路。此种解读,由列维纳斯的"实显"(实词化:hypostase)概念带来启发,并由此得以深化。本文将首先明确九鬼在《"粹"的构造》和《我的姓氏》中如何追问"名字";接着着眼于"实存哲学"(1938),概观九鬼如何通过胡塞尔本质直观的批判来探讨"实存"与"本质";最后,以列维纳斯的"实显"(其中也包括"名字"与"实存"的问题)为参考,试图考察其与九鬼的"名字"与"实存"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黄心川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东方学家,对东方哲学、宗教,特别是印度哲学、宗教有着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印度佛教哲学》、《印度龙树大学讲演集》(英文)等19种;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分科主编、编委)、《南亚大辞典》、《宗教辞典》(副主编)、《当代亚太宗教》、《现代东方哲学》和《玄奘研究文集》等,此外,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一部分已经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越南文、孟加拉文等。他主编的《世界十大宗教》获1988年全国优秀图书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他撰写的《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佛教的交流——新罗来华僧侣考》获第四届国际佛教学术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2006年,年近八旬的黄先生荣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不久前,本刊记者对黄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6,(6):69-77
1932年发表三卷本《哲学》之后,雅斯贝尔斯便着手阐明哲学逻辑学。他的鸿篇巨著《论真理:哲学逻辑学第一卷》(1947)不单单是知性逻辑学,而是现实生存的人的全部逻辑学。这部作品从对"时代的真理"的简要反思入手:真理不是占有,而是道路。真理"生成于思维与生活的相互交融中"。在真理之路上,人想成为他自身,他把这个永恒的、远离现实的思维经验为一种违反其本性的东西。因为思维的真理性仅仅在于"它发生在时代中,并且与生活本身的历史现实性固结在一起"。对这一哲学逻辑学,雅斯贝尔斯时而称之为"基本思想"、"基本知识"、"第一哲学",时而称之为大全样式的哲学或者用其自创的术语称之为"大全论"(Periechontologie)。对于他来说,大全论这一基本思想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说明了真正的哲学思维的意义:人类正是通过参与大全存在,亦即通过参与出于起源的生活而走向人类自身。在此,他追踪一种三个层次的工作概念:第一层次对逻辑学史的分离过程进行描述;第二层次对这一过程进行概要性地综合;第三层次对理论的、意识形态的和科学个别定理进行批判。雅斯贝尔斯哲学逻辑学的核心思想是"大全论",即大全诸样式的学说。雅斯贝尔斯率先把人格发展这一动态过程加以主题化,从而使业已丧失殆尽的一种有区别的德国哲学重新归于生效。根据雅斯贝尔斯的观点,理性属于人格发展的动态方面,它与归入合理层面的知性截然相反。理性是共同的生活和追求统一的意志,它把不同的现实层面和心理基本功能联合在一起。在此意义上,理性不仅是哲学逻辑学的源泉,也是人类哲学思维的共同背景和本原。  相似文献   

9.
从海德格尔三卷黑皮本《思考》和两卷《说明》(第94-98卷)已经可以看出,海德格尔试图在其犹太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他自己所理解的犹太思维方式之间寻找和建立某种根本联系。而这也意味着,他试图将胡塞尔的思想贬低为一种仅仅代表了某个低劣的或邪恶的"种族"之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的东西。他最终未能完成他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沟口教授是当代日本研究中国哲学的著名哲学家,现任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东方学会”评议员,编辑委员等职。著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挫折和展开》、《李卓吾》、《儒教史》、《作为方法的中国》等。最近,我有幸就中国哲学有关问题拜访了他。他对许多问题作了回答。下面将主要内容笔录如下。 笔者:沟口教授,您专事中国哲学研究30余年,出版了不少重要著作。我想请您谈谈日本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哲学? 沟口:关于“日本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哲学”,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今年6月(1990年)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作《日本人为何研究中国》。此文发表在《新史学》第1卷第2期上。  相似文献   

11.
陈康先生沿用发生学方法研究柏拉图思想。在存有论上,他认为以《巴曼尼得斯篇》第一部分为枢轴,柏拉图的中晚期思想有一个从"一元唯善论"到"多元范畴论"的发展;在知识论上,在关于如何获得相的知识的问题上,他也认为柏拉图有一种明显的发展,先是回忆论,后是综观论。前者包含在《曼诺篇》与《斐多篇》里,后者则肇始于《会饮篇》对美本身的直观理论,后来又在《理想国》核心卷的末尾的综观理论中获得更为完整的发展。这些成果在英美分析的古希腊哲学研究的语境中写成,针对分析派的解释逐一批驳。他对"智性直观"的无以复加的强调让我们看到德国哲学传统的某种延续。  相似文献   

12.
唐·库比特的《空与光明》(2001)是他最新三部曲的第三本书,最近已经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此前两本分别是《哲学自己的宗教》(2000年)和《改革基督教》(2001年)。这三部曲,按照唐·库比特自己的说法,是致力于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以柏拉图哲学体系为理论起点的“反实在”类型的宗教观。唐·库比特是近年来西方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家之一,也是欧美宗教哲学界代表反实在宗教哲学的领袖人物。他一生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在《空与光明》出版之前,他已经做了大量的思考,在这两方面最有成效的代表性著作分别是《告…  相似文献   

13.
近几十年来,在现代逻辑的大家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逻辑学科群体——哲学逻辑(Phi-losophical Logic)。仅我所见到的冠以“哲学逻辑”书名或内容属于哲学逻辑的英文著作不下百十种。从1972年开始,荷兰D·雷德尔出版公司出版了国际性期刊《哲学逻辑杂志》,每年一卷,每卷四期;1983年开始,这一出版公司又接连出版了四大卷《哲学逻辑手册》,总篇幅近3000页,撰稿人是一大批逻辑界的国际性学者。第七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4.
<正>无论是出于中国哲学与宗教的研究需要、还是当下中印国际交往的迫切现实,印度始终都应该是我们重要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有关精神和促进我国印度哲学与宗教领域研究者的相互交流,南开大学哲学院在2017年6月1日召开了"全国首届印度哲学与比较哲学学术研讨会暨吴学国教授《奥义书思想研究》(五卷本)新书发布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黑龙江大学、河北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剖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他的整个哲学时说过,《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9页)。如果联系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研读、评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的《精神现象学》,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哲学革命变革的起源,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深刻内容和本质的一把钥匙。这是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克罗茨纳赫笔记》被统称为马克思的"克罗茨纳赫时期"的作品。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构成克罗茨纳赫时期研究的重心。对此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已广为学界所接受的苏联学者尼·拉宾的"交叉说",即《克罗茨纳赫笔记》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创作之中;二是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2卷(MEGA~②I/2)编者的推论,即《克罗茨纳赫笔记》可能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在MEGA~②I/2卷文献学推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克罗茨纳赫笔记》的确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之间,这一文献学事实对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完成研究主题由政治国家批判向市民社会批判的转向,及其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起到了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这本论文集,从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的评论(1955年)到对劳丹的《进步及其种种问题》的抨击(1981年),概括了费耶阿本德二十五年来的哲学研究生涯。这个两卷集(卷1:实在论、理性主义和科学方法;卷2:经验主义的问题)在内容上没有明显的区别,虽然第一卷主要反映50年代和60年代费耶阿本德的思想,但作者对这两卷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提出"诗与哲学之争由来已久",使得"诗与哲学之争"成为了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会饮篇》中,不但明确涉及到"诗与哲学之争"的具体体现,更多次暗示了谁会成为这一命题的最终胜利者。通过对《会饮篇》的解析得出,在《会饮篇》中,由于哲学具有节制与理性的特点,所以哲学最后超越了诗,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19.
尼采的认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讲的是尼采在与传统认识论划清界限时所阐明的哲学认识可能性。尼采在1873年的《希腊悲剧哲学》这一残篇中论及赫拉克利特时写道:“他不需要别人,为了自己的认识也不需要别人;他不把别人想要知道的一切知识和其他贤人用心向他询问的一切放在心上。他用轻蔑的口气谈及这聚集在一起提出问题的人,简言之,‘历史的’人们。他在讲到自己时是用表明神谕研究这句话来说自己的:‘我是自己探讨自己和研究自己的’,好象他就是‘认识你自己’这一含义不明的律令的实行者和完成者,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克勒讷袖珍版第1卷,第296页)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海德格尔1919年在弗赖堡大学早期讲课稿中的内容探讨海德格尔早期对哲学本性的思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考察海德格尔早期开始思考哲学本性问题的方式;分析他将哲学当作原初科学的观点,即认为哲学是对思想、认知的"实情"及方法(方式)的探索;评价他的这些见地的视域与方向的重要性、局限性、特性以及最终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