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喜欢一句禅诗:“千江有水千江月”,后面还有一句妙语:“万里无云万里空。”两句空灵相对,雅到了极致,字字闪现琴心韵味。  相似文献   

2.
这是诗人张枣的一句诗,前一句是“这是我钟情的第十个月”,后一句是“我咬一口自己摘来的鲜桃”。我直接迈过第十个月,也不嘴馋那个鲜桃,独独喜欢了这一句,“我的光阴嫁给了一个影子”。它迎合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它找准了我心脏的位置,一击即中。  相似文献   

3.
你还不知羞     
2.他见路旁有棵枇杷树,就摇头晃脑吟诵道:“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叉。”此句一出,他怎么也想不出下句了。3.正巧欧阳修路过这里,就替他补上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那人听了不禁暗自称好。1.宋代有个读书人,觉得自己有诗才,听说欧阳修善诗能文,想去当面比试比试。1.宋代有个读书人,觉得自己有诗才,听说欧阳修善诗能文,想去当面比试比试4.两人沿湖而行,看见一群鹅被少年用竹竿赶下河,那人又吟出两句:“远看一群鹅,一竿打下河。”后面又没有词儿了。6.两人上了渡船,那人又吟诗两句:“诗友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忙说:“修已知道…  相似文献   

4.
瘸腿诗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瘸腿诗是妙趣横生的一种,它也叫十七字诗,句式为“五五五二”形式。瘸腿诗,亦称“无赖体”,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为一种独特诗体。其诗前三句合辙押韵,最后由两三个字、似半句话的一句收尾,读来颇为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5.
公元一六六二年(清·康熙元年)五、六月间,五十六岁的傅山登北岳恒山,路过五台山时游览了佛教圣地,并写下了《五台八首》诗。从他给平定白居实的信“六月仓皇一登北岳”,和他咏的诗“中台五六月,积雪在经厨”句,证实他游五台的时间确实是五、六月间。傅山在五台山游览了中台,登上了最高的北台,题咏了“斗柄那  相似文献   

6.
与你同乐     
巧题祝寿诗 明代唐伯虎以书画著名,亦长于诗。有一次,一家阔老太太做寿,宾客满堂,唐伯虎亦应邀前往。席同酒酣,有人请唐伯虎题一首祝寿诗。他并不推辞,稍作思索,便写下了第一句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众人一看,不禁为之失色。接着,他笔锋一转,写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转忧为喜,击节叫好。唐伯虎看着这种狂热场面,写下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一下子把  相似文献   

7.
工夫在诗外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逝世的前一年写下了一首诗,向他心爱的小儿子传授他的写作“秘诀”,其中的两句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总结了他一生写作的经验教训,得出了决定诗歌创作成败的是“诗外工夫”的结论。因此,他要求儿子不要一味追求词藻的华富和技巧的奇绝,而要重视“诗外工夫”,着力从生活中觅求诗的真情、真境、真意。“工夫在诗外”,是陆游对自己创作经验最切要、最深刻的概括和总结。诗人一  相似文献   

8.
关于《邶风·燕燕》的错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中的一些诗存在着简次错乱的问题:或一首诗章次错乱,或一章诗句次错乱,甚或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统谓之“错简”。其中尤以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错简,对正确理解诗意影响极大,因而向为学界所重视。孙作云先生《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诗经的错简》一文(中华书局1966年4月版)即对此有专门论述。文中,孙先生分析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原因说:“大概因为: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某些共通之处,在篇次的顺序上,前后相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把前一首诗的后几章丢掉了,遂误合为一首诗;也有因为两首诗的起句相同,内容上又有点…  相似文献   

9.
四滴水     
某诗人梦中得一佳句,吟与别人听,都夸:“好诗好诗!”这句好诗迅速传播。以后每逢聚会,他便被隆重推出:“这是诗人某某,曾有佳句‘某某某某某’传世!”“哦”,人们作大悟状,纷纷与其拍照合影,留作纪念。诗人名声远播。  相似文献   

10.
寒气尚重的初春,远没到满目枯荷的季节,不知怎的,心中总搁着李义山的那句诗:留得枯荷听雨声。追根溯源,源于一位叫枫林的笔友,在我去她家串门时,指着墨迹未干的宣纸让我品那句诗,手指还特地点到了那个“枯”字上。她让我品,当然是因为这句诗好。而我也知道,她一定是品出了诗间真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诗评,佳作如林,但亦间有仅以形式逻辑眼界评诗,点金成铁,大煞风景的。 六朝梁代文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有句云:“蝉嗓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生机活泼,诗味颇浓。宋人王安石虽写出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佳句,但对王籍的“鸟鸣山更幽”却大不以为然,他在《老树》一诗中批评说:“古诗鸟鸣山更幽,我意不若鸣声收。”在王安石看来,“鸟鸣”则不是“山幽”,“山幽”则不能“鸟鸣”,二者绝不可以并存。安石晚年退居南京,有《钟山即事》一诗,末两句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竟直改王籍诗句,静则静矣,但静得死寂,了无生气。同时代文人黄庭坚曾嘲笑说:“此点金成铁手也。”  相似文献   

12.
一次,欧阳修外出办事,恰好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者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远处一棵枯死的老树做起诗来,诗曰:“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典型的败笔,乏味之极平庸之极,既无色彩更无生命,乃是地道的死诗。但欧阳修加了两句之后,那诗立刻变得灼灼有神且熠熠生辉,这两句就是“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让我们再看一个生动的例子。一次老友聚会,欢送他们中的一个应征入伍。席间,大家纷纷祝愿,唯独一位王先生的祝辞极怪:“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听到这,众人皆笑:“这叫什么诗…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史上,有些才思敏捷的诗人即席赋诗,创作出前几句是常言拙语、似乎3岁孩童也能说出,最末一二句奇峰突起,令人拍手叫绝的诗,极尽曲折跌宕之妙,别有奇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败笔生辉”诗。  相似文献   

14.
一闻哀疑梦 ,一夕星沉天下恸。薤露歌传 ,容易重来别却难。“不劳寻觅”① ,硕德慧心人自忆。明月清风 ,九野凝寒送赵公。二诗书三昧 ,《片石》堪惊陶谢辈。一勺汪洋② ,《滴水》清醇意味长。虚怀若谷 ,会得风云襟独馥。大笔如椽 ,勘透莲花玉版禅。三节标兰芷 ,四海声名同仰止。架木成桥③ ,通好芳邻意气豪。敲金戛玉 ,惬志鉴真灯更续。诗雨花开 ,管领和风起汉俳减字木兰三首 惊悉赵朴老逝世哀赋@林岫①朴老遗嘱中有“我兮何有 ,谁欤安息。明月清风 ,不劳寻觅”句。 ②朴老论书诗有“好凭一勺味汪洋”句。 ③1980年5月朴老创辟汉俳新…  相似文献   

15.
雪·梅     
前几天班里组织了一次知识竞赛,学习部让我主持,并帮忙出语文题,我非常高兴,而且使我收获很大,尤其是得了一句非常有道理,又很美的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我读着这一句诗。仿佛听见了梅和雪在对话。梅对雪叹息着说:“唉!你说,我要是能和你一样白,那有多好啊!”  相似文献   

16.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18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这句诗,一直被我国广大读者视为蔑视黑暗、鼓舞信心的号角。从1923年起,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就将雪莱的作品介绍到中国,至今已逾大半个世纪。一《伊斯兰的起义》是雪莱于1817年9月创作的一部叙事长诗,共分为十二歌,计4800行。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位诗人和他的恋人共同奋斗,领导黄金城的人民反抗他们的压迫者。人民起义获得成功,可是暴君很快卷土重来,人民重受蹂躏,瘟疫肆虐、饿殍遍地。在教士的煽动下,这对恋人被处以火刑,他们…  相似文献   

17.
<正> 《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诗(指《诗经》,下同)的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诗可以兴”“兴于诗”的“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诗可以兴”的“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诗”一句的“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现代学者对“兴”的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诗可以兴”的“兴”义,采取朱熹的解  相似文献   

18.
有个趣题:2×2何时等于8?猛一听此题无解,但只要加个条件就能让它立刻变得有解。这个条件就是:当数学家喝醉酒的时候。不是吗?既然数学家喝醉了酒,就难免会计算出错,把2×2的结果算成8!以上是个笑话,不能当真,但这种巧妙“加点什么”的方法,却又的确意味着一种机智。请看一个古代的例子。一次,几个文人在一起做诗,有人居然冷不丁地冒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诗一出口,人们立刻哄笑起来,因为柳絮不可能是红的,如此表达不合逻辑,但那人添了一句之后,他的“怪诗”就立刻变得顺理成章了,这句就是“夕阳方照桃花坞”!意即,…  相似文献   

19.
李白道教活动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位受道教思想影响颇浓的诗人。司马承祯赞其“有仙风道骨”,贺知章称之为“滴仙人”。魏颢《金陵酬李翰林滴仙子》一诗,诗题远以“滴仙子’称之,诗中又有“滴仙游梁园”之句。杜甫《钦中八仙歌泻其“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中又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滴仙人。”崔成甫《赠李十二》亦云:“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以上称李白为“诗仙“、“酒仙”、“谪仙人”等,这些称谓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将李白与:“仙”联起来。李白对他人给予自己的美誉深以为然,其《留别西河刘少…  相似文献   

20.
宋代诗人苏东坡经常和好友佛印和尚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船上饮酒。这时一只狗正在水边啃着一块骨头,苏东坡便写了一句:“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把诗丢到水里,便道:“水漂东坡诗(尸)。”两人都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