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提倡对宗教积极引导这一基本态度,这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认清宗教和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今天的宗教是反映当前这个社会的。  相似文献   

2.
在以往的许多哲学原理教材中,每当讲到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学说时,往往只是停留在一般地重复和论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及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结论上,而没有深入到社会意识现象内部揭示其本身固有的结构和层次;与此相联系,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通过什么方式和途经实现的,也缺乏进一步的探究和说明。这表明对于社会意识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一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创立唯物史观时,由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用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解释社会历史现象,因而着重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而对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当前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问题。有的同志提出国家政权、军队、法律制度等属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仅仅指哲学、宗教、艺术、法律、道德等观点。许多同志对这种看法,提出了商榷。现在我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有关同志。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及某些论著,对社会意识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说清楚,或说得不正确.本文就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关于社会意识和意识的关系关于社会意识,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都作了这样的规定:“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个规定从原则上说并没有错.但细究起来,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说清楚.第一,“意识”前面和“社会”两字是什么意思?是说意识具有社会属性因而叫社会意识,还是意识反映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因而叫社会意识?第二,是否意识就是社会意识?“意识”前面加不加“社会”两字在内涵上有没有区别?按照传统的理论,存在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存在,一种是社会存在,而思维和存在  相似文献   

5.
近读杂文,时见有人将管仲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名言冠以机械决定论而加以批驳.本人实感不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6.
重塑社会主义观念形态:社会学的思考──兼评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孙嘉明观念形态是一种社会精神或意识体系,然而它又是一种“社会实在”,是社会的精神和质的规定。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过来制约社会存在”的基本原理,联系当前我...  相似文献   

7.
对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哲学界长期流行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可以分为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两大类,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全部社会历史现象也不外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大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最基本的范畴。哲学家们依据对存在(物  相似文献   

8.
哲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阶级斗争属于社会存在。如关锋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存在’则是对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和阶级对立及其斗争事实的概括”(《春秋哲学史论集》,第106页)。这就是说,关锋认为阶级斗争属于社会存在。这种提法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戴家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道德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生活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它受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  相似文献   

10.
《国内哲学动态》1982年第6期发表了李明华同志“谈谈社会结构理论”。读后有启示。但对其中“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之源,它决定社会意识的现状和发展。在社会意识内部,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之源,它决定思想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这段立论,笔者不敢苟同,特向李同志与学术界求正。  相似文献   

11.
在解释过程中,前见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并成为解释中无法克服的前提。解释者的处境所决定的视域与流传物本身的视域所实现的视域融合,形成效果历史意识。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这种前见以及效果历史意识,都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情境及意识形态的制约,因此效果历史意识的合法性需要进一步接受意识形态批评,从而保证解释学的开放性,形成更为合理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正>按通常的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近期,魏小萍研究员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的角度,发表了数篇文章,[1]对这个思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提出很重要,也很有意义,使人感觉耳目一新。但总的看来,魏小萍研究员的观点的文本根据尚有不足,特此提出并论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不是“力的哲学”,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不仅扬弃了思维与存在的抽象对立,而且扬弃了主体与客体、因果性与目的性、必然与自由的对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在历史领域中的简单推广,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存在”不是  相似文献   

14.
闸明宗教意识的特征和结构,对于研究宗教现象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宗教意识的特征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通形态,其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首先从反映的对象上来看,宗教是怎样反映社会存在的,它的根源是什么;其次,从反映的形式上来看,宗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论的实践一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辩证唯物论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这是多年来的流行说法。但这种“推广”和“运用”从来也没有讲明白过。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推广和运用,就是按照物质一元论的立场去解释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之所以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由于社会存在包含有物质实体,或者说,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还有人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在自然界是自然物质,在社会领域是“社会物质”。后者除了包括物质的生产关系外,主要是指实物、物质实体。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和发展都与人的意识活动联系在一起,社会的每一进步和成果的取得都与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分不开,都是意识通过人的活动而实现的物化。由此出发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本质上是一种“反思”的存在,即各自都不能游离于对方而孤立存在。脱离社会意识的“存在”不能称为“社会”的存在,脱离社会存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9,(4)
在既往马克思文献的中译本中,德文原文中"定在""社会定在"等概念均译为"存在"和"社会存在",这遮蔽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则的深层思想构境。在黑格尔那里,"定在"概念始终被把握为否定性的逻辑环节,是被扬弃的对象,它是具体的、有限的规定。在1845年之前,青年马克思对定在、社会定在等概念的使用已经走向肯定。在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文本中,定在和社会定在概念尽管缺场,但却通过大量"一定的"这种表述在实证的层面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社会定在概念后来重新出现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济学手稿中。不是抽象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是社会定在决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其基本原理。但在微观层次上,社会存在究竟如何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可这一问题却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德国学者索恩-雷特尔终其一生致力于探讨并回答这一问题。他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一书中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康德先天知识论问题关联起来,并从马克思的商品交换中发现了交换抽象与思维抽象的内在关联,以及交换抽象对思维抽象的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他考察了古希腊的货币产生、剥削机制的历史演进与主体性生成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藉此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微观层次上的"社会综合"概念。主体在社会综合基础上的微观形成机制把康德的先验知识论建基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之上,从而很好地解答了"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起源的回忆"这一阿多诺名言的本真之意,并由此从微观方面完成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占有基本概念的地位,借助这对范畴社会生活领域的哲学基本问题就得到了说明和解决。按照列宁的意见,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社会学家,都是直接着手研究政治法律形态,并从某些概念出发去确认这些形态产生的事实。但他们仅仅研究到这一点就做出结论: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会思想史上,第一次完全克服了这种传统的唯心主义观点。他们从  相似文献   

20.
对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能只作抽象的认识,而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从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存在与意识相互关系中的双重关系及其辩证性。即由人们的自然存在,探索了意识中非理性因素的客观根源,由人们的社会存在,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