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约一千五百年前,禅学传至一位名叫菩提达摩的印度行脚禅师。一般印度游僧都喜欢到国外云游,菩提达摩也同样离开家园,沿着前人踏出的通途来到中国。到南京(建康)后,他便去拜见当时的梁武帝.武帝非常高兴地接见了这位印度高僧。  相似文献   

2.
(禅)(宗)禅宗的传法定宗之说始于唐,道宣作《续高僧传》时(贞观十九年)尚无此说。不独禅宗,佛教各宗派的严格划分,在中国都是隋以后的事情。但《续高僧传》中却有《习禅篇》六卷,其中说到:菩提达摩所传禅法教理,慧可、道育以后渐流天下。这个北魏时候曾在洛阳、嵩山等地弘法的南天竺僧菩提达摩,后来被人尊为东土禅宗初祖。五台山同达摩无直接关系,有关的是略晚于达摩的禅师僧稠(480-560)。僧稠是昌黎(今辽宁义县)人,修禅讲究观身、观受、  相似文献   

3.
张海沙 《法音》2008,(8):14-18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南宗禅在中唐时已成天下流布之势。禅宗标明自己是教外别传,从印度传到中土来并非是通过典籍的承载,而是以心传心——禅宗的传宗是在人与人之间完成的。从印度到中土,禅门推出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菩提达摩。他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相似文献   

4.
到过广州的朋友,无论是来参学的还是来旅游的,大都错失了一处值得认真寻访的禅林重地,这就是位于羊城荔湾区西关的华林寺。还在公元六世纪时,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生长于南天竺的菩提达摩从海路西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传世的佛教文献、早期禅宗敦煌文献以及地方史志、寺志和碑刻等资料、对署名为梁武帝撰的达摩碑文的种类、产生时间以及历史价值等进行了详细的考释,认为达摩碑文不是梁武帝亲撰的,而是在728年至732年之间由禅宗的某位弟子假托梁武帝撰写的。达摩碑文反映了北宗禅法的思想特色,但碑文出现后,又为南宗所利用,对后来的灯录和禅宗史产生过影响,此外,碑文明确记载了达摩的卒年以及去世、埋葬的地点等,作为禅宗门人的记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天地中嵩山上照见山居青瓦白墙尖塔楼音乐大典禅宗蓝山谷禅园蓝天三重境界让山居慢生活的典雅悠闲恣意流转!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魏孝文帝在嵩山建少林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梁武帝年间(520-527)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东渡"一苇渡江"后在少林寺面壁  相似文献   

7.
一夫 《佛教文化》2009,(5):26-28
公元1世纪,佛教形成了大乘、小乘两大派别。大乘传入我国后,又分为三论宗、净土宗、律宗、法相宗、密宗、天台宗、华严宗。前五宗来自天竺(今印度),后两宗为我国僧人所创。南北朝萧梁天监(502—519)年间,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来我国创立禅宗,从此禅宗作为主要宗派在我国流传,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后传法慧可,  相似文献   

8.
净因 《法音》2002,(3):10-13
四、回归之代价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革新成功,是以生命为代价的。禅宗六位祖师各人的遭遇便是最好的证明。初祖达摩来华见梁武帝,话不投机[72],而“一苇渡江”[73],说明达摩“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为上流社会所容纳。达摩遂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74]这说明达摩之“有为之善,非真功德”无法为普通民众所接受[75]。达摩传教时,时常受到“取相存见之流”的讥谤,只得到道育、惠可等少数人的认同[76]。又据《历代法宝记》记载,达摩先后六次被义学沙门下毒,第六次终于…  相似文献   

9.
谒达摩洞     
几年前曾到过少·林寺,一直以较能几上摩洞为憾事。95年初秋有机会在嵩山住IJL天,算是了却了这个心愿。达摩洞在少林寺后的少主峰,高存约三里,尽是陡峭的山路,攀登不容易。相传南比朝时期,印度增入持提达摩渡海来到中国.在梁都建康(今南京)拜访梁武帝,因缘不契,所以流落到北朝都城洛阳一带,并予少林寺后的这个山洞内面壁坐禅达九年。当时达摩的洋法很难被人理解,接近他的人很少,只有慧可追随他,并于达摩洞前坚请求法,所断自己的臂膀表示决心。意可成为达摩传法弟子后,弘传达摩禅法,此后,禅宗不断发展兴盛,成为我国佛…  相似文献   

10.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广州一处重要的禅林——荔湾区西关的华林寺。远庄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南印度来的菩提达摩,从南海来华在这里登岸。以后的禅宗六祖慧能,从五祖弘忍接法以后,又避祸南来,也在广州居留过一阵,当时的六榕寺、光孝寺,还有为纪念六祖在广州上足存身、弘法化世而建的西来庵,也就是今天的华林寺,都是六祖大师朝礼过的圣地。 从隋唐五代迄至元明清,华林寺一直是禅宗的重要祖庭之一,史书说她“祖道昌隆,传灯有继”指的就是这一层意思。有清一代,寺有凡度兴盔,这都是得到了社会贤达、大德高僧的护佑与往持;例如清初的宗符禅师就是功不可没的有德僧人,又如道光年间(1849)的住持很园大师也有中兴之功。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现在的住持释光明法师自到任接手寺务,更是悲。。彻于骨;誓愿动人天。真正不辞五蕴苦,务要祖庭光耀。多年来,得各级地方政府帮助,赖四方善信护持,华林寺已经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成为了荔湾区以至广州市大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1.
李嶷 《中国宗教》2012,(1):78-81
中国禅宗宗徒,不可不知达摩慧可;追慕禅宗先贤,不可不去嵩山少林。禅宗源自南天竺菩提达摩所传禅法。禅宗之旅,当首选少林;而少林之旅,当首选达摩洞。  相似文献   

12.
从达摩人华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观,历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传到到六组惠能时,更加彻底的“中国禅”开始确立。从达摩到惠能,禅宗要义一直在逐渐演化,达摩禅的要旨是“壁观”,以清净本性了悟佛法,强调“渐悟”,惠能则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新禅观基本思想的确立为中国禅宗寺院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根据习惯的说法,中国的禅宗是从印度直接传过来的,在《景德传灯录》中又有"拈花公案"之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人天百万众前拈花示众,大众茫然;唯有大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世尊便传给他"不立文字"的"正法眼藏",并付衣为证.禅宗就这样地以迦叶尊者为第一祖而代代一脉相承,且自标为"教外别传".直传到第二十八代达磨大师时,恰值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达磨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经广州而至金陵,在金陵会见了梁武帝,但语不投机,遂北行达魏,止息嵩山少林寺.壁观之余,以"二入四行观"教人.后来大师把自己在印度继承的"教外别传"的祖位授给了一个叫慧可的中国高僧,并付以《楞伽经》印心.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给弘忍,弘忍最后传给了慧能大师,他是东土禅宗之第六祖.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影响于中国佛教最大的是他,光显禅宗的是他,使佛教摆脱教条主义的是他,使佛教深入生活和中  相似文献   

14.
治己与爱人     
2004年冬,我有机会到南华禅寺参观。南华禅寺位于广东曲江县城东约6公里的曹溪北岸。宝林山麓,是禅宗第六代祖慧能弘法的道场,素有禅宗“祖庭”之称,又有“岭南禅林之冠”和“岭南第一山”之美誉。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由西域高僧智药三藏开创,帝敕额“宝林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改“中兴寺”,越三年改“法泉寺”。宋开宝元年(968年)太祖敕“南华禅寺”沿用至今。卓锡泉位于南华禅寺最北端,其所在庭院两侧墙壁上镌刻着《六祖坛经》。附在《坛经》后面的是无际大师的《心药方》石刻,兹录如下:大师谕世人曰:“凡欲齐家…  相似文献   

15.
佛教的禅宗于五世纪末出现在中国。人们把》《禅宗的传入归功于菩提达摩,认为他是中国禅宗的始祖。根据传统的说法,他把《楞伽经》传授给他的弟子慧叮(487—593年),慧可传给僧璨(约606年),僧璨传给道信(580—651年),道信传给弘忍(601—674年)。以后,禅宗便分成两派,其中慧能(638—  相似文献   

16.
邱晶 《美与时代》2014,(3):24-24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僧人荣西在日本建起了第一座禅寺,禅宗佛教吸引了武士阶层,并迅速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17.
禅是生命的减法,且是彻底的减法,因为佛性本具,不假外求,而生命之所以颠倒,正由于众生心外求法,遂使生命在二元分割的世界里追逐攀缘,而要斩断此攀缘,乃不能只如世法所言般破邪显正、更得正邪齐扫,才能真正契于一如。也所以达摩见梁武帝,武帝以“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相询,达摩却直接回以“并无功德”一语,  相似文献   

18.
广东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广州华林寺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东渡登岸之地;光孝寺是六祖慧能南下开演“南宗禅法”第一站;韶关南华寺是六祖慧能弘教演法的驻锡之所,供奉着他历经千年而不腐的真身……以“传承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为主题的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  相似文献   

19.
在广州西关繁华商业区、江泽民主席近年巡视过的上下九步行街,路旁一条不显眼的巷口,屹立着刻有“西来古岸”的小石碑,穿过西来正街北行100多米,就是“西来初地”——1500多年前菩提达摩从天竺(印度)航海东来,抵达广州在此登岸,自始而得名。这是富有历史价值、值得引以为荣的中国佛教禅宗发祥地。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5,(12)
<正>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是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跋陀在少林寺开创了律和禅两大传承。约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东渡,至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首倡禅宗,后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被誉为"天下第一祖庭"。唐代时,新罗僧人惠超曾在少林寺向法如禅师求法,新罗僧人慧昭在少林寺琉璃戒坛受具足戒。之后,又有以邵元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曾到少林求法,明代的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