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中国是一个严重不平等、彻底身份化的社会。它实行严格的政治与经济分化,崇尚特权,“治人者”与“治于人者”泾渭分明,政治权力被全面垄断,经济机会也被专制统治所牢牢控制,社会严重的利益分化与政治不平等,使古代中国阶级矛盾突出,社会时常笼罩着一种不满、对...  相似文献   

2.
作为彻底的革命,法国大革命旨在建立全新的理想社会,但此种彻底革命从否定特权,发展到否定全部特权阶层,到否定所有旧制度,直至不停地否定自己,从而导致制度断裂,不能实现可持续治理.而对待旧制度更为宽容尊重的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虽然比法国革命不彻底,却能有效地立宪,实现制度的延续性.可见最好不要通过彻底割裂历史的革命进行立宪,否则极可能欲速则不达.  相似文献   

3.
政治生态学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生态学”这个词近年来人们已经不再陌生了,但这并未能显示出它有什么十分明晰和确定的含义。显然它被用来强调政治学或政治与生态学之间的某种联系,尽管导致这种联系的做法很有问题。在此文中我认为,“政治生态学”作为一个名称是很适用于某些实在的关系,包括那些虽然不彻底但已经被理解的政治经济学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政治极化是当前美国政治的显著特征之一,宗教是促成美国政治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20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后期,天主教、犹太教及摩门教等宗教及教派积极参与美国政治,成为塑造美国政治文化、丰富政治议题、重构政党政治基础、强化意识形态分野的重要因素。基于不同的信仰体系和价值理念以及独特的历史境遇,美国边缘性宗教(教派)在相同的政治议题上往往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其政治参与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政治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宗教因素强化了此后以种族、族裔、性别等为基础的身份认同政治的发展,加剧美国意识形态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的分野。宗教与种族、族裔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产生的叠加效应促使美国民主及共和两个主要政党呈非对称逆向发展态势。尽管在相当长时期内宗教政治参与仍将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其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依然会受到美国体制框架和政治结构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诞生,是对人类社会以往一切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革命和积极超越。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政治伦理思想,形成了一个集政治伦理认识体系、政治伦理价值体系、政治伦理制度体系和政治伦理实践体系于一体的完整思想体系,为人民大众尤其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进行了科学的、彻底的价值辩护和道德论证,是科学性与实践性、无产阶级道义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刘云 《学海》2007,(5):114-118
二战后,美国借"杜鲁门主义"大规模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干涉希腊事务,一步步导致希腊内战激化.战争给本已积贫积弱的希腊造成严重损失.而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或尽早结束:一在于希腊共产党一贯倚重政治斗争路线,缺乏武装斗争的勇气和经验,在美国冷战政策逼迫下不得已开展了武装斗争;二在于所谓的来自苏联的威胁并不实际存在,苏联不积极支持希腊革命,亦无意在希腊与美国"冷战".  相似文献   

7.
政治忠诚作为一种政治美德,是针对某种政治关系或政治信仰而言的,它意味着政治行为体对政治事业、政治信念、政治理想、政治原则等的矢志不渝和彻底奉献。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政治忠诚问题比任何时候更为凸显,无论是普通公民对国家的忠诚还是党员干部对政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其紧迫性既体现在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中,也体现在一系列的政治事件中,政治忠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忠于谁和忠于什么。  相似文献   

8.
美国宗教与政治关系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的重点在美国当代基督教与政治的关系。全文分三个部分。分别探讨基督教对美国政治的参与方式 ;美国政治 ,尤其是选举政治后面的宗教因素。本文又以福音派新右翼作为具体个案来揭示美国政治生活与宗教的现实联系  相似文献   

9.
现代国家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共同用以表征资产阶级革命创造的政治形式的最基本概念,他们共同肯认现代国家是对封建专制国家的超越。对于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二元架构现象,黑格尔认为政治国家代表着社会普遍利益能够实现对市民社会特殊利益的整合,马克思则认为政治国家的实质仅仅是资产阶级特殊利益以普遍利益的方式在政治上的确认。黑格尔肯定官僚政治,马克思则予以批判。黑格尔推崇君主立宪制,马克思认为它只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并且后者也将被人民自治制度所超越。  相似文献   

10.
二、美国政治中的宗教因素董小川教授把宗教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归结为五点:第一,从人的精神世界出发,宗教是美国人个人的心灵慰藉;第二,从社会政治出发,宗教是美国国家的意识形态;第三,从群体心理意识出发,宗教是美国民族的统一道德观和价值观;第四,从宗教的社会价值出发,宗教是美国政治生活的添加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神权政治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权政治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史主要是在先秦时期,可以说,殷商时期是神权主宰、决定王权;西周时期是神权从属于王权;春秋时期,神权则基本上丧失了其应有的权威;到战国时期,神权政治继续丧失其原有的地位;秦统一后,神权政治则彻底崩溃.自夏殷以来延续一千多年的神权政治体系逐渐衰落,而逐渐过渡到伦理政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8,(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社会阶层流动趋于固化,中产阶级的规模在不断萎缩。导致这种趋势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不平等在加剧。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17年提供的最新数据计算基尼系数和家庭收入五分位数据,结果均表明美国家庭的贫富分化在不断拉大。尤其是作为家庭虚拟收入的公共服务在美国公民间和区域间的供给存在不公正现象,加剧了美国的经济不平等状况。从制度分析来看,美国的政治体系日益被富有的利益集团掌控,两党轮流执政的体制限制了美国降低经济不平等程度的能力,削弱了中产阶级的社会流动性;长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重效率、轻公正,特别是以教育领域为突出代表的公共服务供给不公正现象不断加剧了美国的社会阶级冲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徒曾经长期以"高尚其迹"相标榜,坚持出家不拜俗的印度传统.一些固守儒家传统的人士攻击佛教"无父无君",损害了封建纲常名教.从东晋至唐朝,朝廷举行了多次关于沙门拜俗的争论,其中以东晋成康、元兴、唐高宗龙朔二年的争论最为激烈.中国佛教僧人在元代彻底地改变了出家人不拜俗的戒条,接受了儒家忠孝至上的政治伦理原则.中国佛教与王权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佛教以出世的精神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伦理关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民主精神和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宽容态度,体现了儒家的忠孝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现了佛教"契机契理"的圆融精神.  相似文献   

14.
学术书评     
E .奥斯特罗姆著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 0 0 0 (1990 )年版 ,32 6 370页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ElinorEstrom)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ArthurF .Bentley政治科学讲座教授、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中心主任 ,曾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美国公  相似文献   

15.
丁宏 《学海》2004,(4):199-201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Estrom),美国印第安纳大学Arthur F.Bentley政治科学讲座教授、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中心主任,曾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美国公共选择学会会长.1999年,她因"在集体行动和理性选择领域中卓越的经验与理论分析成果"而获得Johan Skytte政治学大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惟一的女性获得者.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内容已从阶级斗争转变为先进与保守的斗争,改革则是先进与保守之间斗争的主要领域,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场哲学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今天面临着的哲学问题,有可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彻底化的问题。唯物主义观点不彻底和辩证思想不彻底,是一个已经明显而且对我们的事业起很大妨碍作用的问题。在改革中强调“与彻底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新右派运动兴起的主要动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七八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基督教新右派(NCR)①,以迅猛之势登上了美国政治舞台。他们在诸如堕胎、学校祈祷、同性恋、家庭等问题上坚决捍卫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用“上帝”的声音说话,积极投身于建立组织、动员选民、结盟共和党,进行政治活动以干预总统选举和公共政策(包括干涉中美关系),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政治运动,影响颇大。学术界对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已有一定研究,但关于其为什么能在短短二十年迅速崛起的原因,除刘澎在《宗教右翼及其与后冷战时期的美国政治》一文中从“反应论”②角度作过探讨外,国内尚无系统研究。笔者试借用美国犯罪小说中的“动机、手段、机会”③三要素来剖析NCR运动兴起的主要动因,揭示美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加深对当代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及其发展动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2011年4月14日至7月22日,美国民调机构皮尤对1033名美国穆斯林进行了电话访谈,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并发布了题为《美国穆斯林:疏离感没有增加,也不支持极端主义》的调查报告,原报告长达130余页。笔者将报告中有关穆斯林与普通公众在人口学、宗教、社会和政治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共性与差异介绍给国内读者,希望有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西方穆斯林。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讨论分配正义问题而不提及约翰·罗尔斯,几乎是不可能的。罗尔斯的《正义论》问世后,诺齐克、贝尔等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者从“右边”提出了批评,认为它太迁就平等主义了。而从“左边”提出批评的也不乏其人。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著名哲学家尼尔森(K·Nielsen,1925—)认为,任何不能严肃考察无阶级状态之可能性的平等观,都是不彻底的;超乎罗尔斯式平等的“激进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是可以辩护的。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传统从北美大陆殖民地时期开始就一直主导着这一地区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发展,在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建国原则后,这一传统在影响美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在不断适应着变化的时代。本文以美国历史为主线,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基督教传统对政治体制、社会变迁等问题作出的认知与判断,并简述其对美国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