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逻辑学在北美国家经历了一场“逻辑的实践转向”的变革,即通过关注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推理模式,让人们避开思维误区,直达理性思考,发挥逻辑学在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方面更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培养独立思考的人”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共识。该著即是这一趋势的引领者、实践者和倡导者。其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人们的推理能力,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论证、演绎和归纳、推理谬误、语言的使用、文章的撰写、广告与新闻中的陷阱等作了系统介绍和分析,对认识和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认识日趋活跃,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对于促进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与不同观点、不同看法相映成趣,作为共同观点、共同看法的“共识”现象对于促进人们的交往与合作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本文就“共识”的哲学意义作初步探讨。 什么是共识 共识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共识,顾名思义就是共同认识。它是不同认识主体在追求价值与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共同看法。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  相似文献   

3.
1 模型思维与原型思维中西医的本质区别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中医采用“模型”的思维方式,西医采用“原型”的思维方式。“模型”一词,起源于拉丁文Modulus,原义是样本、尺度、标准。科学意义上的“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思维模型不是认识的物质手段而是客体在人们思想中理想化、纯化的映象、摹写,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出来并且运用它在思维中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演算和“思想实验”,人们以理想的、想象的形态或借助于专…  相似文献   

4.
论推类逻辑与中国古代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丰富的中国古代逻辑大致可以分为墨家逻辑、正名逻辑和论证逻辑三个传统,但处于主体地位的还是墨家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基本内容也主要体现在墨家逻辑之中。正名逻辑以名家、儒家的“正名”思想与推知方法为主线,直指宋明理学的“正名”逻辑思想与方法。论证逻辑以王充的论证理论和方法为主体,主要是关于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与方法。墨家逻辑以“类”概念为基础,以“推类”为基本方法,主要推理成分是“名”、“辞”、“说”,主导推理范式是“推类”。什么是“名”?《墨辩》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荀子.正名》说:“实不喻然…  相似文献   

5.
归类不确定时特征推理的单类说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不能完全确定某个事物应该归入哪个类别的情境,被称作“归类不确定的情境”。关于归类不确定情境中的特征推理,目前有两种理论解释:Anderson的理性模型和Murphy与Ross的“单类说”。理性模型认为,在归类不确定情境中,预测事物是否具有某个特征时,人们会考虑该事物可能属于的所有类别,既会考虑靶类别的信息,又会考虑非靶类别的信息。单类说则相反,认为在归类不确定情境下的特征推理,人们只会考虑靶类别的信息,而不考虑非靶类别的信息。该文重点介绍了单类说的发展进程,并对归类不确定情境中的特征推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一 武步云同志在《也谈认识发展的阶段问题》(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将认识的全过程仅仅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阶段,或者划分为感性和理性两阶段,都没有完整准确地反映认识发展的全过程”,并且不同意把人们称为“思维具体”的“理性”看  相似文献   

7.
论证中的非形式谬误是与形式谬误相区别的一种由论据推不出论题的错误。 关于形式谬误的表现和实质,逻辑学界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它是由于违反论证方式规则即推理规则而产生的思维形式(或称思维的逻辑形式)方面的“推不出”错误。 非形式谬误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它是除了论证中的形式谬误外的其他“推不出”错误。其实质在于违反论据规则,思维内容不合乎客观实际。但是,在许多逻辑教科书、论著中,却认为非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扩充三段论”在日常思维中是经常被人们使用着的。只要人们了解中项与大项具有矛盾关系,会很自然地应用它们进行推理。在这种情况下,还说什么三段论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结论,岂非脱离实际?下例推理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认识过程究竟应该分为几个阶段,是一个涉及主客体关系、思维规律以及思维形式和方法的问题。目前,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同的三阶段论(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同感性——知性——理性论);也有不同的二阶段论(即不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感性——理性论同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感性——理性论);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知性作为理性认识的一个小阶段,一是把知性作为感性认识阶段的一种思维形式。这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错觉,目前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解释,即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然而,人类对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分两个阶段:即感性阶段(包括感知阶段)和理性阶段,并遵行这个顺序过程去认识事物。感知(感觉和知觉)是感性阶段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思维是理性阶段的认识过程。感性阶段(知觉)存在错觉,理性阶段(思维)也同样存在错觉。所以,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不正确的认识都可以造成或产生错觉。由此,错觉可以分为感知错觉和思维错觉两种类型。对于感知方面的错觉,许多专  相似文献   

11.
逻辑规律是正确思维的基本法则,它规范着人们的思维,使思维和思想交流顺畅进行。然而,现实思维并不满足于规范,它常常需要艺术的点缀,需要一平如水的思维泛起多彩的浪花。于是,便有了幽默的介入,便有了与正统逻辑“对着干”的幽默逻辑。幽默:与同一律“对着干”同...  相似文献   

12.
在构成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所有内部联系中,有一对相当矛盾的本质,这就是理性与非理性。所谓非理性,指基于生理基础上的饮食男女、喜怒哀乐和对于物欲的追求等自然本能。所谓理性,泛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和能力,大概相当于康德所谓的“知性”和“理性”,是独属于人类的高级认识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性才是使人与动物相区别、并天地而称“三才”  相似文献   

13.
康德道德神学的启蒙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康德哲学的研究中,道德神学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这种“薄弱”不在于对它研究得“少”,而在于对它在康德整个哲学论证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对康德哲学的启蒙意义认识得不全面。在我国,许多人欣赏诗人海涅的下述形象说法:康德在第一批判中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在第二批判中却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这种说法的修辞学色彩掩盖了其所欲表达的真实含义。如果这里的“上帝”仅仅是指“自然神论”的上帝,那么说《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便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海涅,第101页),而“实践的理性,就像用一根魔仗一般使得那个…  相似文献   

14.
本书是基于这样的信念而写作的,即认为研究社会的学者也许能从那些将理性作为自己研究主题的哲学家的思想中受到教益,因为任何关于社会的系统研究都必然会受到理性的指导,理性主题的选择似乎不需要更多的论证,但坚持对它进行哲学上的把握则需要详尽的论证。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致力于扎实地探求真实知识和实践认识的人们,总是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样一些哲学活动上(诸  相似文献   

15.
逻辑的范围     
人们在作出陈述时,可能提供论据以支持它们,也可能不这样。一个被论据支持的陈述是一个论证的结论,而逻辑则提供对论证进行分析的工具。逻辑分析所涉及的是结论和支持它的论据之间的关系。人们思考时,作出推理,这些推理可以转变为论证,而逻辑工具这时就应用于这些得出的论证之上。这样,就可以检验产生这些论证的推理。逻辑研究论证与推理。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区别逻辑上正确的与不正确的论证与推理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逻辑家把推理(包括论证)叫做“说”。他们对于“说”即推理论证的实质、作用、原理和方式等都有深刻的论述。一、说的实质和作用。《经上》说:“说。所以明也。”《小取》说:“以说出故。”“说”的原意是说明、解说。作为思维形式的“说”的实质,在于揭示一个“辞”(结论或论题)所以成立的理由,即确立结论对前提,或论题对论据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是事物因果联系的反映。事物的“故”(原因)是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现象。《经说上》说:“故  相似文献   

17.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杜新山科学理论过渡到实践首先要转化为“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作为对未来实践活动的观念的超前预演,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维运作的产物。探讨实践观念建构的思维基础,对于弄清实践观念建构的内在机理,不仅有着重要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人在还没有创造出这个东西之前,这个东西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即是说人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之前首先建构起观念的理想世界(“实践观念”),然后再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人的思维创造理想价值客体,而这种创造是以现实客体的先在性、独立性为前提的,即是说,思维要想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就要以认识现实中当下存在的东西为前提,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思维认识、反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人的思维具有两种功能,即认识功能和创造功能。正象黑格尔所说:“我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一方面是理论的,一方面是实践的。”③马克思也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别为理论地把握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评价客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具有崭新特质的思维,也即从实践观点出发的“实践思维”。 1 实践观点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区别于自然物的本质性活动,实践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只有在以生产活动为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渐产生出人与自然的矛盾、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思维与  相似文献   

19.
严格地说,谬误是指不正确的论证,尤指那些似是而非的论证。对谬误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有效地识别他人论证中的逻辑错误并在自己建构论证时避免出现谬误。谬误通常可分为形式的和非形式的两类。前者产生于对形式逻辑推理规则的违背(如使  相似文献   

20.
对于认识如何指导实践的深沉思考──读戚若文的《正确认识的形成和深化》陈新汉[编者按]本刊的“书刊评介”栏,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在以往发表的诸多评介中,不少为内容丰富、评析透彻、评介的作品确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但也有一些是一般性论著的简介。本刊篇幅有限,为了保证刊物的学术水平,拟从下期起,不再刊登一般性的论著简介。若愿意通过本刊将新著的信息介绍给读者,可事先来函与编辑部联系,本刊可用“书讯”或“新书目录”等形式予以刊登。近来,戚若文教授的新作《正确认识的形成和深化》一书已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是作者孜孜以求近十年,五易其稿之研究结晶,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提出了不少的创见。近代认识论囿于知识论的局限,把重点放在认识的形成上,把获取真理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而对于认识深化的问题即认识如何转化为实践的问题研究甚少。与此不同,本书着眼于研究认识的深化,作者关于认识如何指导实践的思考,尤有新意。兹择其要者分析如下。一、“正确的主体I的性和客观规律性5统一的。”实践要求【主体目的性的指s。关于实践的目的E问题,讨论已很多”。作者从两个较新的角度来论证这一命题。其一,从目的的形成角度来看,目的的形成有两个规定。“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