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早期道教服饰并没有严整的规范,一直到南朝陆修静之后才开始形成制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上记载:"修静立道士衣服之号,月破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著矣。"而至南北朝末期道教服饰才逐渐定型。据道教服饰规范文献、唐代道士张万福所撰《三洞法服科戒文》所说:"法天尊圣真仙服,住持经戒,教化人间。必使师资相习,真道流通,易此俗衣,著彼仙服。"这就解释了道教注重服饰的原因:一方面,道  相似文献   

2.
道教服饰,指道教徒的衣着穿戴。又称“法服”“道服”、“道装”等。 道教服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社会服饰随着时代发展屡有更异,道教内部则大体不变。《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古者衣冠,皆黄帝之时衣冠也。自后赵武灵王改为胡服。  相似文献   

3.
程轶 《中国宗教》2022,(11):80-81
对道教服饰的制度规定开始于南朝宋,此后不同朝代道服的规格略有不同。总体而言,道教服饰延续了中国古代汉族服饰的传统,汲取了儒家礼制文化,反映了道教自然、朴素的美学思想,是道教伦理思想最直观的体现,是对道教哲学“服饰化的表达”。一、道教服饰的发展过程道教服饰是指道教徒的衣着穿戴,又称“法服”“道服”“道装”等,属于汉族传统服饰系统。道教服饰保留、延续了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传统,同时又结合道教思想元素,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4.
道服,即道教服饰。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穿道服的现象零星出现,至五代而形成社会风气,北宋蔚为大观,形成了文人士大夫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穿道服的独特现象。文人主要在两种时空穿道服:一是在职官员非公务的私人生活中;一是贬官或无仕的在野文人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穿道服既来源于道士服饰中的"常服",又发生了变异。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是道教世俗化对文人影响在服饰方面的重要表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文化意蕴:带有道教信仰意味;是闲适生活方式的象征;代表了一种与世俗礼仪相对的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5.
道教服饰是道士奉道的符号象征,对道教服饰的等级和宗教内涵,历代道门宗师多有创新的建构。宋代道教的服饰制度基本成熟,并且展示出各道阶服饰"各有品秩"的明显特征。宋代道教将冠服礼仪纳入入道仪式中,道教服饰也随道派的融合而呈现道派服饰的特征。从宋代道教服饰的考察可以看出,道教小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双向型结构的互动式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士的服饰     
道教与其他宗教一样,有许多“威仪”。威仪是为教徒提供规范的礼仪程式和行为准则。《道藏》(分类法)十二类之第七类,便是“威仪类”。道教威仪内容丰富,如:斋仪、醮仪、忏仪、住观威仪、行止威仪、服饰威仪、入食仪、沐浴威仪等等。我们介绍道士的服饰,实际上是在介绍道教的服饰威仪。在道教早期,道士的服饰没有定制。到了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道士陆修静(406-477年)对南方道教进行总结和改革,他在整理道教经籍的同时,编著道教斋戒仪范类道经百余卷,并立道服之号:用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此后,逐渐增修,至…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上,道服"帔"作为一种特殊的服饰文化符号,不仅凝聚着道教自身信仰、思想和精神内涵,而且对整个中华服饰文化及历史亦具深刻影响。在道教中,"帔"是表征神仙飞天行云的功能性服饰符号。故道教对仙人所着之"帔"的描述,多赋予云、霞、光等物象,以表征其飞翔于天的美学意象——"衣以紫华之云帔,夕驾八景,朝登昆仑"~1,"衣以紫霞之云帔,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生命道教"与"生活道教"两种说法的来历进行了梳理,认为"生命"概念多与传统道教之"治身""度己""仙道""出世"等说法相关,而"生活"问题则属"治国""度人""人道""入世"诸论范围,且道教之"度己"(仙道)乃与"度人"(人道)紧密相联、难以分割,实为其成仙学说之一体两面,如果仅强调其中某一方面,将令另一方面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9.
在道教思想史的视阈中,从思想源头看:韩非与道教俱"归本于黄老";从韩非思想内容的本身看,韩非对黄老之"道"做了大量"法"性改造,构建了"道法"体系;从对后世道教的影响看,后世道教明显吸收了韩非基于"道"的法术势的思想,这在《抱朴子外篇》《通玄真经注》《鶡冠子》得到了典型体现。"道"一以贯之韩非思想。韩非是道教思想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0.
正道教界将以合理放生为契机,引导信众正信正行,发挥道教优秀文化的正能量,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道教是重生贵生的宗教。《道藏》首经《度人经》就言:"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生万物,万物有灵。道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本体化生而来,都含有道性,也具有一种生命特征;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对生命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