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刚 《学海》2007,(2):185-189
弱势群体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方面。本文分别从文化认同、文化活动与消费、创新文化与文化宽容、文化愿景四方面对苏州市弱势群体文化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弱势群体文化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重要的缺陷与问题。  相似文献   

2.
汪新建  吕小康 《心理科学》2005,28(4):998-1001
本文视时尚消费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在麦克莱肯的意义转移模型基础上提出意义互动模式,强调消费者的消费主体地位和时尚消费的创造性功能,指出消费者不仅接受着文化内涵,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解构和重构积极地进行着意义和自我的建构。作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消费就这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意义表达和自我建构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的变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政治经济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席卷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在文化与哲学上,马克思主义经过还原后,以“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之名,不仅成为一种造资本主义社会之反的意识形态,更与当代主流思潮发生有机的结合。可以这么说,不理解新马克思主义,便不能深刻把握当代主流思潮的核心本质;不研究新马克思主义,也便不能全面把握当代主流思潮。  相似文献   

4.
"时尚"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由来已久,却一直被哲学家们认为是肤浅的东西。如今,越来越多的生活领域已经被时尚占领,时尚应该被视作一种严肃的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在拉斯·史文德森看来,时尚的例子有很多,但时尚始终很难被定义。时尚是非理性的,时尚的原则是新颖和变迁,常常为了变化而变化,别无深刻可言。时尚作为阶级区分的一种方式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利用时尚展现个性,同时又需要时尚来建立共性。消费不再是物质资料的占有,而是商品符号价值的获得。消费越来越成为一项求新求变的活动,消费和时尚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断言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的时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逻辑思维.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不能发展为逻辑学?通过文化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终极关怀对逻辑学的命运有决定性影响.何以希腊文化能完成从逻辑思维到逻辑学的发展,希伯来文化却不能?根本原因在于希腊文化以知识作为终极关怀,使认知主义成为主流,而希伯来文化以宗教信仰作为终极关怀,使反智主义成为主流.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终极关怀:一、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由道德与政治结成的价值体系的霸权与逻辑学的价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二、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逻辑思维没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发展还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探索,都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新颖性,表现出对传统审美文化和美学理论的反思、重建和超越.在融人全球化审美文化新发展的同时,努力表达民族化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7.
时尚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与社会阶层息息相关。由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经济和文化货币的基础形成了审美趣味的差异,在这样的条件下,时尚必将走向一种求新和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寻求在差异与同一中的共存。而在当代,社会阶层的边界不再明显,时尚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得到改变,当代的时尚既对传统的社会阶层进行了解构,从而又推动和建构了新的社会阶层,同时新的社会分层也影响着时尚继续走向求新和变化的途中。  相似文献   

8.
身体作为整个时尚活动的中心,在消费时代受到时尚系统的深刻影响。在对时尚的追逐中,身体的"被解放"只是一种表象,而根植于这一现象中的是关于身体的悖论:一方面主动引领时尚又被时尚所塑造,另一方面主动进行着身体美学实践又被欲望所驱使、被商品逻辑所规定,这是一个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身体;一方面光鲜动人、被无限爱怜,另一方面只是作为物品、符号和资本,这是一个外在和内在相矛盾的身体。因此,时尚消费中它是一个表面被"解放"、其实被异化了的身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商品发展的历史,梳理了狂欢传统对当代广告文化的影响.并且指出广告作为一种欲望化消费的表现形式,继承和隐涵了新教伦理的神圣仪式性以及狂欢文化传统的非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社会正在经历着从"大众色彩消费"到"分众色彩消费"的转变,个性化的色彩消费已经成为日益时尚的话题.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上升过程,因此,如何在"体验经济"时代为消费者提供色彩消费体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