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东方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当前,东方世界的日渐发展正在使世界格局发生新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正在迈入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代中国,如何打破近现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主导下的传统"东方学"的偏见和逻辑,更好地呈现和审视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古老东方文明的发展历史、精神内涵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与价值,推进自身学术由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以服务国家发展战  相似文献   

2.
"东方"这个概念,人们往往从地域、文化或政治等不同的角度来使用它。在不断的文明创造中,东方孕育了许多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宗教,也创立了自己发达的哲学。世界文明是在多种文明的交互影响中发展起来的,有时甚至很难简单地把某种宗教或哲学划归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随着"文明冲突"理论的提出以及与之相对的"文明对话"观念的大力倡导,对东方文明的研究和东西方文明关系的反思得以纳入世界文明未来前途的广阔论域加以讨论,也使得关于东方文化的研究有可能突破传统"东方学"的偏见和逻辑而获得新的意义和内涵。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和包括中国学术界在内的东方学术界来说,重视和开展对东方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一、一个否定东方的潜在话语结构黑格尔哲学以其庞大、神秘、杂乱、声名赫赫(贡献巨大)而又错端百出著称。在他诸多片面之论中,有关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观点至今未得到彻底校正。具体说来,"西与东"/"欧洲与亚细  相似文献   

4.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立党立国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批判"以西为师"、放弃"以苏为师"后,通过重新认识"东方",找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应有位置,形成了建构立足"东方"、融合中外的文化主体性的战略举措。这一举措不仅使新中国避免在文化上成为西方和苏联的附庸,开辟了独立自主的文化发展道路,还使得新中国在西方和苏联之外,开拓了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文化交往圈,发展了与这些国家兄弟般的友好文化关系。毛泽东的思考和实践,对于新时代构建中国文化主体性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忠华 《学海》2023,(1):42-53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构建了一套表征自由、平等、正义的政治话语体系。在反思东方主义的基础上,以公民话语作为抓手,艾辛提出了西方政治话语构建的“他异性”范式。它表明,西方政治话语构建以群体区隔作为基础,通过团结、竞争和疏离策略而建立起有关自身统治的话语。“他异性”范式尽管把西方政治话语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但与东方主义一样,它忽略了欧洲近代早期的“正面他异性”策略。这种策略体现在对东方的理想化上,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表现得较为典型,它为欧洲现代话语建构提供了参照标准。内部“他异性”策略与正反两种外部“他异性”策略结合在一起,构成西方政治话语建构的三种策略。它们表明,以自由、平等、正义自居的西方政治建立在群体区隔和不平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东方与西方交往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方与西方交往的嬗变时平东方和西方是一个地理概念。随着岁月迁移,潮来潮去、东方和西方跨越了地理界域形成了具有文化属性、社会形态等深刻内含的专用词,并延用至今。东方和西方代表了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民族特点、文化意识等方面环...  相似文献   

7.
19世纪美国来华传教士建构中国观的背后,呈现着多元复杂的文化心态,蕴含着"东方主义"思维模式下将中西文化作二元对立的视界分野;在西方殖民主义全球扩张浪潮下的文化霸权心态;基督教"普世主义"思想与实践过程中的"救世主"心态以及为了国内舆论宣传鼓噪而建构"异教"形象的思想动因等,深刻反映近代中国在西人思想观念与文化语境中被肆意"他者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尽管与后殖民主义对东方社会的研究有本质的不同,但它对东方社会的关注,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消解以及分析东方社会的某些方法,或多或少地启发了后殖民主义研究视角的转换、研究主题的确立以及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后殖民主义对马克思的态度,以期深化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一赛义德(又译萨义德)在其后殖民主义的开山之作《东方学》中引用了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一句话:“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并把这句话置于该书的卷首扉页,作为全书的主导思路。马克思在说完上面…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5,(10)
<正>对于东方文明之象征——儒、释、道的精髓,有人概括为"生命之学",有人概括为"和文化",有人概括为"包容精神",有人概括为"内求修身、克己谦让"之理念,如此等等,都有启人哲思之益。比丘本性今拟以"大善"来统合东方文明,尤其东方文明中的伦理与道德,即东方文明是教人舍恶从善之道,是关于善的追求与实践之道。在东方文明中,善,是天地宇宙之理,是人性人心之本,是一切人生存生活的立身处世之基。善,是东方文明的核心精华,是东方伦理道德的制  相似文献   

10.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赫尔德和歌德,诺瓦利斯和格尔瑞斯都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东方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虽然他们知道东方各民族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事实上,欧洲只是在那个时候才通过东方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学的文献真正发现了东方,但这些人透过东方各民族有差异的外表看到了那统一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1.
安东尼·塔皮埃斯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西班牙艺术家。塔皮埃斯的艺术语言由两部分组成:主观与客观、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一方面,塔皮埃斯热衷学习和研究东方文化,他创作理念的来源也与东方文化有着深深的联系;另一方面,塔皮埃斯一直坚持西方绘画中抽象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塔皮埃斯对东方文化的探索与呈现——对东方哲学的理解、对东方艺术的认识以及对“东方意识”的表现。塔皮埃斯在进行绘画创作时会将物象进行抽象变形,主要是用来强调物象背后暗含某种哲学性的内在真实。他的创作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东方哲学,同时他在研究东方文化时,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得作品具有一定的东方气质。这对研究塔皮埃斯的绘画作品中的“东方韵味”具有重要的意义。塔皮埃斯就像一位掌舵的船长,促进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艺术领域中的交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方哲学"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东西文化论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东方"的身份焦虑中开始重审历史、思考世界局势、反思自身文化价值,对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东方哲学进行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一些高校、研究所开始组建东方哲学研究机构,以"东方"冠名的综合性哲学、文化著作大量产生,东西文化价值的讨论也在20世纪末再掀浪潮。今天,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中,"东方哲学"研究的使命是通过哲学界的交流互鉴,实现东方各文化传统之间以及东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而这种交流互鉴的达成需要通过比较哲学或融合哲学的研究路径,以超越地缘性与跨文化传统的视野来理解哲学研究,以人类文明为尺度来开展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13.
儒学本是东方的一种古老的学术文化 ,其成为当代的话题并引起世人的关注 ,乃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事。 70年代东亚经济起飞 ,特别是 80年代以来东亚现代化的推进 ,显示出一种有别于欧洲的“集团主义人文类型”的现代化模式 ,不仅令西方经济界瞠目 ,而且使得许多西方人士意识到 :亚洲今天发生的种种革命性变革背后 ,有一个传承数千年的历史背景。今天 ,我们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追寻儒学变化的踪迹 ,必须具备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大视野。应该说 ,东方文化与东方哲学 ,即是我们了解东方儒学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14.
正荷兰是一个毗邻北海的小国,自17世纪起,这里便进行着大量的国际贸易,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荷兰还在东南亚统治着一个殖民帝国。荷兰的东方学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中发展而来,获得了其自身的风格与特征。尽管它们(荷兰的东方学研究)无法和像法国、德国和英国这样的大国的东方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提并论,但考虑到每一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和学术传统,以及与"东方"世界的特定关联,它们都为(东方学)这项国际学术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西方的"极权主义研究.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将极权主义研究的视野从西方转移到东方.本文对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结构形态的分析进行了重述,对他论述的东方专制主义转型的契机与复辟的危险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既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了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的"冷战"思维,同时也肯定了他的研究所具有的揭橥东方古典社会政治特质的价值,并指出人类重视自由价值与警惕专制政治的高度相关性与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身体境况在西方经历了"危险"、"消失"与"高扬"三个宏观历史截面,这与东方身体权利图景的递变依次对应,并与东方"境界论"和西方"权利论"的人文话语息息相关。本文以考察身体与身体权利的线性或断裂关系为进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历史沿革作出对比性说明。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价值、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构成了我们当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文化语境。科学与价值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基础上的.传统与现代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观基础上的,而东方与西方则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基础上的.人是当代文化语境得以建构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而无神论也是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一种理性的、实践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东方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在受到我国哲学界的重视,并且积极地开展研究。这是很有意义的。我拟在此谈一点认识和情况。世界文明史表明,世界文明是从东方开始的。也许正因为如此,东方哲学思想往往被认为是最古老和最神秘的。然而,正是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思想库蕴藏着一些不朽的思想闪光——迄今仍然符合一定客观真理的、值得继续研究和发展的思想。东方哲学之所以能够一再引起近现代一些西方大哲学家(如黑格尔、叔本华、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的浓厚兴趣,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在这儿,我们不妨复述其中一、二点作为例子。 (一)宇宙本原是物质性的思想。在历史初期,部分古代东方智者在对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19.
日本当代著名的插画大师天野喜孝被誉为"最终幻想之父",他的幻想插画作品拥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画面充满神秘唯美的东方魔幻色彩,在东西方插画艺术中独树一帜。天野喜孝的插画中对于日本传统大和绘与浮世绘、中国佛教敦煌壁画、西方现代与中世纪古典艺术以及阿拉伯异域文化的吸收融合,使其插画造型、色彩和线条最终呈现出兼容并蓄的东方意蕴,具有现代东方美感。  相似文献   

20.
张嘉璈  梅俊杰 《哲学分析》2023,(6):110-119+192-193
文化挪用是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使用另一种文化中的文化元素的行为。文化挪用概念在文化交流和保护文化间存在张力,用于意指时易引起争议。由于文化挪用具有“施为性话语”的形式,意指他人文化挪用不但不会保护弱势群体,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并把子虚乌有的罪名安置到被意指者身上。文化挪用的实质是把受害者设定为“绝对他者”,在摆出意指“东方主义”的姿态时其实挑起了“东方主义”的话语。受害者为了反抗这一话语,又不得不作出自我东方化的陈述。由于蕴含危险,应避免意指文化挪用,以开放平和态度开展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