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永涛 《天风》2018,(8):25-25
从唐贞观(公元635年)以降,基督教先后四度入华。先是景教在唐朝传入,接着是天主教在元代的传播,到明末清初天主教再次入华,然后基督教新教于19世纪初来到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不同时期均面对着多层次多方面的挑战。但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成为自景教以来,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天主教传入中国,不像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那样顺利,它经历了一个“三起两落”的曲曲折折过程。第一次起落中世纪时的中国唐朝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不仅国力富足,文化发达,军事强大,而且宗教也非常普遍。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不排斥外来的各种宗教文化,天主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传入中国大地的。唐代传入中国的天主教是基督教东方派的一支——聂斯托尔派(Nestoranism),中国人将它叫做“景教”。它之所以被称为“景教”,据学者研究是取自《圣经·约翰福音》耶稣所说的“我在世即世之光”,即耶稣的光明普照的意思。但在…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世界是最大的、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基督教在唐时传传入中国,称景教。唐末会昌灭佛时,景数也同时被灭。元朝,中西交通空前繁荣,基督教又慢慢地在中国发展起来,此时称也里可温教。随着元朝的覆灭,该教亦随之消失。明末,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将天主教传入中国后,该教即在各地流传,虽从康熙45年(1706年)起,清政府就开始禁教,但天主教在中国内地的活动却从未停止过。基督教每次进  相似文献   

4.
元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有景教和罗马天主教两部分,它们在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传播地域上都有不同,导致其传播效果也有很大不同:表现在经典文本翻译多少的不同,墓葬形式和墓葬碑铭风格的不同,文化领域传播程度的不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虽然罗马天主教在中国有一定程度的本土化,但景教表现的更丰富,更具有典型性。景教的本土化是其能在中国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种对中土文化的亲近和接受,导致了景教虽然没有天主教有组织的传教,但其传播范围与影响远远大于天主教。  相似文献   

5.
正福建省是天主教传入最早的省份之一。据《泉州市志》记载,"天主教传入泉州时间颇早……或可追溯到唐代。"唐代景教的传播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福建远离唐朝中心长安,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唐代景教在福建传播的确切证据,但许多学者认为,明代在福建南安、泉州东禅寺和水陆寺三地发现的三座十字架石碑是景教遗物,由此,有学者认为,唐朝时景教已传入泉州。一、元朝时期天主教传入福建元朝时期,天主教传入中国。1289年,方济各会  相似文献   

6.
陈伟 《天风》2012,(7):38-39
大秦寺位于中国西安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秦岭北麓,距离西安1.5小时车程。它是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罗马天主教(聂斯托利)传入中国内地,时称景教。因唐时称罗马为大秦,所以该教寺院称为大秦寺。景教传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召见。遂颁诏准许(阿罗本)建寺传教,  相似文献   

7.
<正>基督教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从历史的角度看,基督宗教曾四次传入中国。景教虽然早在唐朝就已传入中国,然而对于大唐帝国而言,这些"夷寺""外道",始终是不入流的,流行的对象也主要是波斯人、粟特人、回鹘人等,虽然那时的传教士们也想进行中国化的努力,如翻译经典,在宫廷中讲论,但始终未融入主流文化,最终在武宗灭佛的影响下在中原消失;元代的也里可温包括了景教和来华的天主教,但由于选错了  相似文献   

8.
虞恕 《宗教学研究》2002,(1):120-123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有所接触时,必然发生相互激荡。从宗教的观点而官,基督教和佛教都是超越文化的。然而从人类文化现象来看,两者若想在抽象的理念信仰之外融入生活,它势必是一种文化,必然在文化的范围之内。抽象的信仰理念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适当地世俗化。基督教自唐代以来有四次入华传教的经历,即唐朝景教的传播、元朝也里可温教的入华兴衰、明清之际天主教的传入、以及鸦片战争前后基督教各派的相继传入。同样是外来宗教来华,基督教和佛教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遭遇。本文想以佛教初传来华的经历为衬,通过景教与佛教两者不同经历的比较,分析一下基督教(景教)在唐朝传播最终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浅谈天主教文化的传入、发展及作用李玉双天主教传入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唐代景教传入给中国传来了基督福音。有一段时期,内外蒙古、黑龙江、新疆一带,信景教的不在少数。成吉思汗的后代和亲戚不少是景教徒,这属于第一阶段。在元代,罗马教廷与元朝往来频繁,并建...  相似文献   

10.
严锡禹 《天风》2016,(2):22-23
正音乐是基督教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赞美诗是会众参与崇拜的必要形式。景教传入唐朝后,赞美诗歌也必然随之到来。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得到了一批敦煌写卷,其中就有一首景教赞美诗,名为《景教三威蒙度赞》。它可能是中国基督教史上最早的赞美诗歌,时间可上溯至公元9  相似文献   

11.
徐晓鸿 《天风》2016,(4):27-28
正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下同)的记载,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应在唐贞观九年(635年),来自大秦国(叙利亚)的传教士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这被认为是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的铁证。至于景教一名,碑文解释说"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景教碑出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尽管钱大昕等人考证它应在万历年间出土,但多数学者并  相似文献   

12.
高峰 《天风》2016,(4):4-7
正基督教中国化不是近几年才探讨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性命题。其实基督教自传入中国就已经在面临这一问题。例如,最早传入唐朝的景教,在其经典翻译中,采用许多中国道教和佛教的词汇和语言。"对景教教义的解释亦利用了相关佛教教理",  相似文献   

13.
天主教据传溯自汉朝,时有圣多默宗徒初入中国传播天主教。但真正把天主教基本教义传入中国的是景教教士阿罗本。唐贞观九年聂斯托利派主教阿罗本,偕同道数人抵长安,太宗李世民命令宰相房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真正,特令传授”。并于贞观十二年秋七月下诏,允其建寺度僧传教。高宗时法流十道,寺满百城,从此景教流行中国二百余年。唐武宗会昌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基督教历史看教会的本色化段琦基督教传入中国如果从唐代的聂斯托里派算起,前后有四次。如何本色化始终是中国基督教会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迄今为止,也还没有完全解决。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有据可查的是被定为异端的聂斯托里派,称为景教。它在唐朝共存在了21...  相似文献   

15.
韦建斌 《中国宗教》2022,(11):58-59
由于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生成的文化土壤差异很大,因此早期天主教音乐在传入的过程中做了很多中国化尝试。唐代传入中国的景教(基督宗教的聂斯托利派)音乐就是一个例证。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景教三威蒙度赞》经卷作为景教赞美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天主教》2010,(4):42-44
1.唐代的景教 天主教在中国有较长时期的历史,早在公元635年唐太宗(627—650在位)时,天主教的一个派别——聂斯脱利派在我国陕西一带流传,称景教。现在西安碑林还保留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有文字记载。大秦指东罗马,景教是天主教聂派的别称。  相似文献   

17.
景教是我国唐朝时传入的基督教一支,曾受到唐太宗、高宗和玄宗等5位皇帝的优渥礼待,因之在中国得到了传播与发展,达到所谓“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兴旺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景教在内地传播了200年后,唐武宗会昌灭佛时惨遭殃及直至元朝时,又卷土重来。17世纪《大秦景教碑》在西安出土,对景教的研究随即展开,国内外学界有不少人参  相似文献   

18.
景教在中国的兴亡景教是基督教(广义的)最早传入中国的一个支派。它以"聂斯脱利"(Nestorians,叙利亚人,428年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命名。在唐代传入中国后,唐人称之为来自大秦国的"景教"。兴盛200余年后,荡绝中原。直至1625年(明代天启五年...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这个名称,在中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来说,它专指16世纪马丁&#183;路德改教后的基督教新教,或称“更正教”,这是19世纪初(1807年)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传人的。从广义上说,凡崇奉耶稣基督为救主的都是基督教。因此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就不只是一二百年而是一千三四百年了。它应该从唐朝的景教算起,包括元朝的“也里可温”、明清的天主教和19世纪的更正教。这也就是我们传统的说法:基督教曾四次传人中国。那么,为什么说“三起三落”而不是“四起四落”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引言近来学界、政界以及教界纷纷提出基督教中国化议题,笔者也愿就此题发表一些想法。所谓"基督教中国化"其实并非某种新的提法,虽然此前并未明确打出此口号,但自从基督教入华以来,"中国化"的历程就一直未有间断过。从某个角度来看唐朝景教,元朝也里可温,明清天主教以及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本色教会都可视为中国化的产物。虽然如此,"基督教中国化"的提法也有与以往不同之处。许磊认为景教至明清天主教的"中国化"只表现在形式上的嫁接,并未达到"融"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