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激进哲学》是英国的左派哲学刊物,创刊于1972年,每年出三期。与英国的其他哲学刊物相比,它拥有更多的热心读者。它在所有的英语国家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中发行。这个刊物还定期举行一些会议。它刊登的材料被广为讨论和翻印。到目前为止,从该刊中选编的两本论文集已经出版。(《激进哲学读本》伦敦1985;《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哲学:激进哲学读本》伦敦1990) 《激进哲学》诞生于本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余波中,那时英国大学中的哲学是非常传统的和保守的。普通语言哲学、分析的方法和经验的传统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然而,60年代的学生运动开启了人们的思想,使之进入了一个激进思想和问题的全新领域。而在大学的哲学系中,这些思想和问题是被认为不值得研究而加以排斥和不予讨论的。 相似文献
3.
4.
《哲学研究》2020,(4)
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思潮将事件与爱承诺为本体。为了建构新的存在,他们引入事件概念打破结构化的旧秩序,彰显主体的能动性,并通过情感的转向凸显爱在创造新的共同性和对共同性的新感受中的纽带作用。事件和爱作为不能被理性化的形而上学体系所容纳的裂隙具有本体的意味,可以在裂隙之中打破封闭的本体,通向看似不可能的新存在,建立起尊重异质性的共同性。因此,他们所理解的本体既拒斥绝对同一的实体论,又未走向相对主义。这种能动的本体论有助于从否定性和超越性的角度重新把握存在,为人们打破资本主义秩序提供新的可能性空间。但是,事件和爱的偶然性和神秘性又使得他们对本体和主体的建构明显不足,本体只能成为缩减的本体,而主体也只能变为有限的浮现。 相似文献
5.
与西方经典左翼哲学不同,当代西方左翼哲学的批判对象不再只是资本、技术和权力统治下的现代性秩序,而是指向诸如理性、自由、人道和进步等现代性的启蒙观念,由此导致它自身深陷批判疑难和辩护疑难的双重困境。为此,当代西方左翼哲学或者将批判作为唯一的辩护原则,穷尽几乎一切理论资源对现代性的抽象统治展开无休止的批判,以致沦为一种为批判而批判的理论技艺;或者用"圣经学"的救赎观念置换启蒙的进步观念,以实现对历史的未来、希望和理想乃至历史本身的神正论证明,如此一来又不可避免地沦为一种丧失任何实质性批判的辩护修辞。就此而言,以批判性为基本标识的当代西方左翼哲学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尚未达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6.
7.
评齐泽克的激进左翼政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泽克试图在拉康式的黑格尔主义与反资本主义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在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齐泽克与其他左翼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着分歧.齐泽克虽然区分了拉康"实在界"的几种概念,但他把拉康的"实在界"与资本等同起来,这是一种误解.在如何对待列宁政治干预和决断论方面,齐泽克看到了客观的普遍性原则与理论的具体运用之间所存在的缝隙,但又牵强地把普遍性理解为拉康意义上的空缺的能指.齐泽克左翼理论内在的理论困境,表明了他必须重新反思自身立场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被动地纳入了全球化的进程,面对三千年未有 之变局,嬗变中的中国社会见证了我们民族的抗争与复兴。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标志性成果,无疑承载着时代的精神诉求。从反映和指导实践到与实践脱节,毛泽东时代 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曲折的发展轨迹。为了更好地应对世界历史的召唤与挑战,我们需要对 那个打上毛泽东思想烙印的时代进行梳理与反思。 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传统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生活世界,从此以后"尊尊亲亲"的 儒家理论已不能承担起凝聚全民族力量的使命,如何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在变化了的 相似文献
9.
《哲学研究》2017,(12)
当代激进左派通过挪用维特根斯坦理论,有效回应了全球化及后工业时代所带来的规范性及"语言游戏"兴起的问题。其中,拉克劳和墨菲将辩证的张力注入维特根斯坦"遵守规则"悖论的阐释而引出霸权理论;维尔诺将"语言游戏"置入社会结构变迁的语境中,赋予其"创造"的使命;而巴丢和齐泽克则将维特根斯坦"可说"与"不可说"的关系嫁接上拉康"象征"与"实在"的图谱,从而以与阿甘本"重提元语言"相异的方式解构"生活形式"。当代左派学者通过重构维特根斯坦理论,将建立于绝对偶然性的变革性张力注入了语言哲学,并力图在此基础上用新的方式赋予主体存在以具有普遍性的意义空间,在理论上语言哲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激进潜能。 相似文献
10.
11.
12.
1985年11月17~23日,印度的主要哲学团体“印度哲学大会”在南印度召开年会,庆祝它诞生60周年。印度本土和以外的各国哲学工作者300余人应邀参加会议。这篇文章是大会主席I. C. 沙尔玛教授代表大会主席团作的主旨性的学术报告,它反映印度哲学大会关于印度哲学和当前世界形势的一些基本看法。作者在这篇报告里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哲学观点——客观的主观性。意谓,按照奥义书哲学,“我”这个最高哲学范畴本质上是主观的,但在“我”之内,主观和客观是分不开的,是统一的;主体就象客体一样是可以被感知的、被经验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存在。这是一种对奥义书唯心论的新解释,是和客观物质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观点相反的。然而,据说现代量子力学在一种称为EPR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微观世界里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参看《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1期37页);客观的物质和主观的意识二者并不是绝对的绝缘,前者不是完全独立于后者而存在。说来奇怪,现代物理学家竟在微观领域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和三千年前奥义书哲学家的“幽灵”邂逅。所不同的,古代奥义书哲学家从苦思冥想的瑜伽中猜测主观和客观在“我”中的同一性,现代物理学家从科学研究的实验中发现物质和意识的不可分离性。客观物质和主观意识的关系既是古代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根本问题。现代科学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开辟着新的途径——为认识物质和意识在微观世界里的本来面目在科学上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3.
14.
1988年3月底,法国哲学协会主席雅克·董特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作者应本刊约请,回国后特撰写了这篇文章,对目前法国哲学界讨论断裂与延续性问题的情况作了较系统的介绍,兹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从2005年3月份起,一系列纪念萨特诞辰100周年的活动在全世界展开了.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主办的"萨特与当代法国哲学"国际讨论会于9月4~6日在复旦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讨论的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17.
2012年10月12至15日,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全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生命·概念·行动——当代法国哲学的路径"国际研讨会暨全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多个高校以及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国的专家学者近40人,围绕"生命·概念·行动"的会议主题,深入探讨了当代法国哲学的基本进路和最新成果,并提交英文、法文、中文的会议论文30多篇. 相似文献
18.
19.
20.
当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鉴传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研究,从我自己的感觉看,委婉地讲是不够清晰,坦诚地说是比较混乱。当然,我不是要否定这些研究,而是说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需要厘清的问题。首先,到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清楚。事实上,这二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上都是不同的。其次,大多数讨论都把哲学观、哲学概念的展开方式、哲学的内容、哲学的表述方面混为一谈。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研究的目标是不明确的。从学术的观点看,这就使“什么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