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ein显然不是实在的谓词",是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著名论题。在《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一文中,胡好为了解决他所说的"实在谓词难题",即"实在谓词不是实在谓词"的表面冲突,把该论题解读为"主观综合的现实谓词"不是"客观综合的实在谓词"。胡好解决"实在谓词难题"的新方案难言成功:(1)他的基本框架来自于知性分析论,脱离了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语境,看不到该论题是针对本体论证明的小前提混淆"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而提出的;(2)他用新造的"现实谓词"代替康德所说的"实存谓词"没有必要,把"在与主词概念的关系中对一个对象的肯定"当作"现实谓词"也与康德原意不符;(3)他关于实在谓词是表达事物可能性的谓词的说法包含歧义,甚至有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的倾向。胡好"新方案"的失败表明:必须放弃从经验论出发理解"实在谓词"的做法,放弃"实在谓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这一基本预设,而要坚持对"实在谓词"作先验论的的解读,在先验神学的框架中把它与上帝的实在性联系起来,承认它就是诸如"全能的"等分析命题的谓词。更精确的文本分析表明:胡好的观点并无可靠的文本依据,他对我的观点的批评不能成立,他对"上帝是全能的"这个例句的处理也不适当。  相似文献   

2.
梁辰 《哲学动态》2023,(7):86-94
本文试图解读康德“Sein不是实在谓词”的著名论断,着重阐发以下观点:(1)该论断的重点不在于Sein显然的系词功能而在于其可疑的谓词功能;(2)逻辑谓词和实在谓词的区别是句法和认知两个考察角度的区别;(3)实在谓词指称实在性,即事物之可能的规定性;(4)Sein的系词用法和非系词用法统一于认知主体对概念对象的断定或设定活动;(5)存在命题皆为综合命题,因为主体的设定活动不能从任何概念的内容中抽绎出来。除此之外,本文还讨论了近年来汉语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若干见解,澄清了如“逻辑谓词和实在谓词是互斥的概念”“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系于上帝不是可感的实体”等误会,并考察了客观综合命题与主观综合命题的区分。  相似文献   

3.
胡好根据康德文本中的两处说明提出了关于逻辑谓词的四重界定。但是,他的界定却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和文本阐释上的问题。他的界定不但没有揭示出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反而使得它的意义受到了遮蔽,这缘于他局限于"S是P"这种命题类型来界定逻辑谓词,而完全没有注意到"S是"这种命题类型对理解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实,在康德的存在论题中,他主要是以"S是"这种命题类型来阐释逻辑谓词的,因此此处的逻辑谓词只能是特指的,而非泛指的,它就是Sein。Sein这个逻辑谓词就是实存谓词,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本体论证明当中的实存谓词还只是分析命题的谓词;另一方面它指的是existiert,Dasein或Existenz,这是一个通过联系知觉经验而对它做出了精确规定之后并完全超出了上帝概念的实存谓词,因此是综合命题的谓词。基于这一理解,存在作为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将被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4.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而康德关于"存在"的几乎所有论题都表现在了这个批判里.这些论题主要包括:1."是"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2."存在"是对某些规定性本身的肯定,3."存在"是对某物本身的肯定.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个批判的解析而获得对康德的"存在"论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5.
非存在问题被认为是最古老且最具吸引力的哲学问题之一,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除非我们有对非实存东西的充分理解,否则我们无法充分理解心灵。当代非存在问题的核心是非实存对象问题,由此所引申出的子问题包括:有非实存对象吗?如果有,非实存对象是什么?有关非实存对象论断的真假如何?它们在心灵中的位置如何?随着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发展,这些问题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相关的传统否定存在命题被深入解读,并且形成了两种关于非实存东西论断的真之逻辑方案和形而上学方案,而意向对象的表征刻画则凸显了其心灵维度。  相似文献   

6.
十七世纪的荷兰人斯宾诺莎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任何规定都是否定”。十八世纪的德国人黑格尔对此十分赞赏,根据这一命题作了大量文章。近、现代的许多哲学家,包括有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也认为这一命题是辩证否定的极好表述。其实,斯宾诺莎的这一命题,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哲学命题,而是非常简单的逻辑学常识。“规定即是否定”,实际上是形式逻辑“A是A,不是B”的命题的另一种表述。这种“规定即是否定”  相似文献   

7.
由斯宾诺莎提出、黑格尔加以发展的“一切规定都是否定”的命题,是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法命题。然而,国内外一些学者在对命题的解释上,存在着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本意的曲解,极有澄明的必要。一、某些学者对命题的解释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W·T·斯退士对命题的解释是:“肯定一个事物在一定界限之内就是否定它在这些界限之外,说一个东西是棕色的,就是说它不是粉红色的。肯定包含着否定。对一个事物作了这样的言说就否定了对它作别的言说。  相似文献   

8.
明确论断和详细论证7+5=12这般意义明晰的命题的分析/综合性质,是每一位关心数学命题的认识论地位的数学哲学家、每一位关心分析—综合二分法和先天综合命题实存性的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继给出关于这一问题的穷尽所有可能的五个论断,并逐一反驳前四个论断,第五个论断最终得以被支持。这个论断是说:7+5=12是先天综合命题,但并非基于康德的理由。该论断为先天综合命题思想提供了判决性实例。对第五个论断的论证,一方面基于现代视角对算术命题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哲学史上各个流派关于分析—综合二分法的观点间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9.
论作为跨界谓词的“存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存在”究竟是不是谓词7自安瑟伦、笛卡地提出那个著名的本体论证明以来,这个问题在西方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康德、摩尔、罗素、斯特劳森、汤姆森、皮尔斯以及自由逻辑学派等都曾研究过这个问题,或肯或否,或在二者间摇摆。谓词通常有两种意思:一、指语法谓词,即谓语;二、指逻辑谓词,表示个体的性质或若干个体间的关系,如“是白的”、“大于”等。毫无疑问,“存在”是一个语法谓词。在“驯虎存在”中,没有人会否定“存在”是一个合乎语法的渭语。人们争论的是“存在”是不是逻辑谓词,“存在”是不是表示个体的性质或若干个体之间…  相似文献   

10.
表征论认为心灵内的观念是关于外部世界中事物的表象,在此意义上,表征论必然预设承诺外部世界实存的实在论立场.将表征论和实在论捆绑在一起的通常理解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可以在反表征的意义上成为一名实在论者.早期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试图分离表征论和实在论,其策略是用纯粹形式化的命题图画来"显示"世界,其问题在于无法直接谈...  相似文献   

11.
谢裕伟 《哲学研究》2022,(9):118-127
“存在神论”是康德用来刻画传统形而上学中一种思想机制的术语,这个机制从根本上说是由“实在性”这一存在论概念与“绝对必然存在者”这一神学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的。“存在不是实在谓词”的论题并不能仅凭自身而直接构成对这个机制真正的批判,因为它对“绝对必然存在者”的适用性并不是自明的。我们从康德1770年代的笔记中可以看到,他逐渐与存在神论分道而行的关键点在于,用“感性的实在性”取代了“设定的实在性”。本文尝试以历史性的和体系性的分析表明:唯当康德通过对“设定的实在性”和“绝对必然存在者”两个概念的反思而完成了对存在神论机制的整体批判时,“存在不是实在谓词”的论题在反驳存在论证明上的效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否定加工研究领域,存在着两大重要而又对立的心理学理论——命题理论和具身理论。命题理论主要有图式+标签模型和否定的模型理论,它们认为否定是一个抽象的逻辑符号,其作用就是向核心命题(肯定论断)的对立面转换;具身理论主要有两步模拟假设与否定的知觉模拟理论,它们认为否定是以时间耗费或空间延展为表征的具身过程。在介绍两种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局限性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及其理论方法上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否定加工的抑制-反刍-再抑制理论。  相似文献   

13.
“没有一个S不是(是)P”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型,但在逻辑中却存在着是直言命题还是负命题的分歧。究竟孰正孰误?“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命题总是以语句来表达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联系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来作一番分析。认为是负命题的同志理由是,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一个S不是(是)P”即“并非有S不是  相似文献   

14.
这篇短文,意在驳斥那种认为所有自指命题从逻辑和语义的角度去分析都不合逻辑的理论。首先我认为一个命题可以以多种方式自指,并不能把所有的自指命题都看作同一类型。其次,在自然语言中,虽然如“这个命题是假的”这样的句子有其逻辑和语义的缺陷,但并不是所有的自指命题都是如此。在这方面,历史上有很多论述。罗素在其分类理论中。第一个指出所有自指命题都无意义,在其使数学基本原则规范化的研究中,分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特以用来处理自指悖论。其它逻辑学家在试图使集合理论规范化,精确阐述真假规则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悖论。显然,建立一种规范系统,确保此系统中形成和派生规则不产生逻辑悖论,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证了如下观点:第一,存在是个体的一个真正的谓词.尽管说每一样东西存在可能是不足道的,但很多东西只具有偶然的存在.第二,虚构实质上是一种假装,虚构名称不具有普通名称的功能,它们只是在假装进行指称,关于虚构对象的陈述也只是假装表达了命题,而不是真的表达命题.第三,“虚构的”一词可以叠置,虚构实体是由于人们的活动才得以存在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抽象实体,它们的存在取决于虚构作品是否被创造出来,因而虚构实体的存在是一个诉诸经验便可解决的问题,在日常语言中,我们完全可以对虚构实体进行量化并建立同一性.  相似文献   

16.
“Existentialismus”,有译“生存主义”,有译“存在主义”,朱谦之先生和我则援日译而用“实存主义”,近年来大量使用的则是“存在主义”。“存在”和“实存”本是译自“Sein”和“Existenz”。“Sein”一般译为“存在”或“有”,似乎已成定译;但“Existenz”则不是这个一般的客观物的存在而是主体人的存在,也不是一般人的存在而是正在生活的个人的现实存在,故以“实存”名之。实存是实存主义的中心问题,在实存主义者看来,实存是第一义的,而一般存在则是第二义的。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存在”和“实存”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从而也说明了我们应当用“实存”而不应当用“存在”的道理所在。近年来不适当地甚至可以说错误地使用“存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在日本被认为是想通过人道主义的道路逐渐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象学者和存在主义者(古在由重语),现为日本“存在主义协会”顾问。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想考察实存的人(即具体的个人)怎样与历史结合起来,并在历史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作者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阐明什么是实存的人。作者认为实存的人就是自然历史的人。作者说;“人本来是由社会关系创造成为人的,同时也是由自然条件而生成的。从根源上说,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母胎。因此,人首先应该被规定为自然历史的人。实存的人也应以这为前提”。作者在论述的时候,批评了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和萨特尔。作者说海德格尔的历史排除了客观的、实在的规定,克尔凯郭尔的历史排除了一切必然性和脱离了一切社会条件,两者都是过于主观主义的。萨特尔不承认自然历史,即不承认人是自然历史的人。他之排除实在的历史的必然是由于他误解了历史的必然。作者最后指出他所追求的从自然历史的观点来看的真正的实存的人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实存的人的意识中,不耍因为自己与群众有距离反而把自己看作优越者;(2)要成为政治的人;(3)要成为真正的实存的决断者;(4)像人道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人道主义那样,存在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存在主义;(5)要有对滥用威胁人的生存权的权力进行抵抗的勇气,要有同不关心人的生存问题的一切利己主义进行斗争的决意。作者认为这几点都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信条相符合。从这些问题中可以逐渐找到战斗的人道主义、战斗的存在主义同马克思社会主义之间的一个共通点。  相似文献   

18.
赫拍特·费格尔(Herbert Feigl)是逻辑实证主义这一流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但是,他却宣称:他自己一直是一个实在主义者,他一直在一些问题上同该派的其他成员有“分歧”。在这篇文章中,费格尔从实在主义的观点讨论了下面几个维也纳学派的问题: (1)他认为,维也纳学派除了承认认识的意义之外,还承认了感情的意义。维也纳学派所强调的,只是不要把认识的意义同感情的意义混同起来,也不要把形式的逻辑的意义同事实的意义混同起来。 (2)他认为,把命题的意义限制在命题的证实性上是错误的。按照维也纳学派的说法,全称命题是不能完全证实的,而特称命题是不能完全否证的,那么,既包含全称量词又包含存在量词的命题就是既不能完全证实的又不能完全否证的,因而就是无意义的。但是,既包括全称量词又包含存在量词的命题在科学中却是很多的。还有,如果把命题的意义等同于命题的证实方法,就必须把关于过去历史的命题如“西塞罗作过公开演说”,看作关于现在或将来的命题;这是荒谬的。费格尔认为:在石里克的著作中,的确有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这样的话;但是,石里克所说的证实,既包括直接的证实,也包括不完全的证实。费格尔认为,英国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中所提出的可证实性理论是错误的。 (3)维也纳学派接受了巴克莱、休谟的传统,把一切存在都限制在直接的经验。费格尔认为,这是错误的。他认为,这就不能承认事物的独立存在和旁人的存在,这就要走到唯我论。他认为,关于事物与旁人的存在的命题,是可以通过类似推理得到的,是几率性的真命题。 (4)他认为,维也纳的哲学家三十五年来已逐渐改变了他们的观点,有些人现在已经接受了实在主义的观点。费格尔在批评维也纳学派的同时,却也提出了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例如,他甚至认为,彻头彻尾的宗教上关于神的论断也是有事实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直觉主义哲学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数学研究中的构造主义是一种有关数学基础的观点,它主张自然数及其某些规律和方法,特别是数学归纳法,是可靠的出发点,其它一切数学对象和理论都应该从自然数构造出来。所谓“构造”出来,是指:(1)对存在命题“有X具有A性质”的一个证明,必须根据该证明能找到一个特殊的对象X,X满足A;(2)只有在有一个方法能判明一命题或其否定中有一个是真的条件下,才能承认该命题或者其否定为真,不承认任一命题非真即假。直觉主义哲学家不一定建立一套构造性数学;从事构造性数学研究的数学家也不一定信仰直觉主义哲学。构造性数学是数学的一个部分。直觉主义逻辑,也称构造逻辑,是从事构  相似文献   

20.
(一)整个哲学在于分析存在,而分析存在首先在于分析人的存在。人称为实存因此,一切其他本体论都要从它这里才能产生出来的这种基本本体论,必须对实存的存在进行分析。 (《存在与时间》,马克斯尼迈伊尔出版社,图宾根,1953年版,第13页)……如果不存在着实存,也就没有世界‘在那里’。(同上书,1954年版,第365页) 1.实存也是一个普通的存在物, 但又与众不同。因为它能发问,它本身是个存在而又能思考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