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不离经","行经必假之以权"的权变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动态地认识事物,注重相关事物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因素复杂性,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是权变方法论的核心内容.随着现代科学地发展,事物的"整体性"、"不确定性"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权变理论与方法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而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进一步充实了权变方法论的内容.中医学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其整体、宏观、动态的辨证思维特点,成为临证权变的重要基础."权变"是相对于人们的既有经验和思维定势而言,是对临床诊疗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2.
将要跨进90年代的科学与“五四”时期的科学有很大不同。“五四”时期是传统科学、应用科学占上风,它是研究自然界、社会的物质本质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今天科学的特点是软科学占有重要地位,它研究有形实体之间的关系及各门科学间的关系,重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目的是控制、协调发挥最优效能。现代科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大科学,其特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交叉、渗透、影响。从大科学的观点看,我们现在对社会  相似文献   

3.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M·普朗克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地突破人类认识能力局限性的过程,是用一体化的科学把握统一的物质世界本质的过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坚持整体性原则是实现心理学高度整合综合、建立具有整体性的科学体系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就心理现象的整体性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整体性是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一个重要特点。在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整体性思维。本文想就此谈些意见,供讨论。一哲学现代化离不开主体的现代化,尤其是改革主体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现代化过程,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对主体的“决定”与主体的“选择”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5.
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看中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姆雷·拉卡托斯 (ImreLakatos)是英籍匈牙利著名数学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 ,是现代科学哲学“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批判地吸收了波普尔和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合理性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肯定科学理论具有内在整体性结构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科学哲学理论。运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来认识中医及其发展 ,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1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不是单个的命题 ,而是一个具有严格的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列 ,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硬核是…  相似文献   

6.
根据科学的由来及其现代科学性的本质特点,阐述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特点,论述中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思维特点,批判狭义的科学的理解和认定.进一步阐明中医的整体思维特点,对其在现代科学条件下的发展前景提出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人类本身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复杂的历史过程。人类从远古时期和古代社会就已经用混沌的整体性和朴素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古代的“阴阳八卦”学说,把自然界看作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的思想在中医理论中产生了深远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以往的自然科学成了所谓的“经典自然科学”。现代科学描绘了一幅新的自然图景。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新的自然图景带来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不妨可以说,它使以往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成为“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的集中表现在于获得新知识的思维方法,亦即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相应地,科学思维方式的改变也集中表现在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的变革上。科学思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场变革可以归结为科学发现使用的逻辑工具从推理发展到概念。  相似文献   

9.
当前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性强。以往我们常说哲学研究以整个世界为对象,以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普遍规律为己任,而当前一些新兴学科如“三论”其研究范围也都横跨三大领域,所揭示的规律也适用于三大领域,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说明哲学对象,否则就会界限不清。哲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整个世界作为整体,就应是绝对意义上的整体,而不是直接的感性存在。因为哲学是对直接存在的认识的再认识,是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形成、发展的规律的学说。现代科学综合  相似文献   

10.
引言近年来,学术界又一次掀起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性质、根源及出路和趋向的热潮,使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承认:中国智慧绝非西方思维体系所能完全容纳和规范,它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罕见的生命力。有的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思维的全息性、整体性、系统性、象征性、直觉性、模糊性等特点与艺术形象思维相通;中国智慧是一种审美型智慧,其最高层次是美学而非宗教,中国传统文化之谜在古老典籍《周易》中隐约可见……“思维方式”、“传统文化”、“中国智慧”、“美学、”“周易”几个热点在向一处聚焦,笔者曾苦苦  相似文献   

11.
思维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贯串着人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要做到对事物认识准确、分析透彻、判断无误,就必须使思维具有严密性。在汉语中,就不乏涉及思维严密性的成语。“投鼠忌器”与“杯弓蛇影”即是。  相似文献   

12.
韩庆祥 《哲学研究》2022,(2):15-25+128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研究关于事物、知识之“总联系”,使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以终天年,呼唤新哲学的诞生。这种新哲学首要指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区别于思辨哲学的辩证哲学,它具有总体性,即批判性、现实性、实践生成性、历史性;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才会确立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而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相对不同,但在把握事物发展一般规律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都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就回答思维和存在关系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也具有哲学性质,但就思维和存在区别而言,他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既不是只满足于“抽象的思维”“感性的直观”的旧哲学,也不是辩证哲学本身,而是辩证哲学的存在形式。他们的新哲学介于“超验”和“经验”之间。需要重新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它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学说中,关乎他们学说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13.
超前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出科学预见;思维超前则指人们超越社会现实、脱离客观实际的设想。所以超前思维和思维超前在形式上相似,在本质上迥异。前者具有深刻性和连续性的思维品质;后者则以片断性和表面性为特征。前者的理想和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后者则以虚幻性为主要特征。前者是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后者则是无基础的发散,具有盲目性和盲动性的特点。前者符合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后者则具有形而上学和唯心论的特点。思维超前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如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则是脱离国情,过高估计社会发展阶段,实行违反客观规律的“穷过渡”;反映在经济建设上则是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过热”的  相似文献   

14.
能够导致唯物主义哲学形式改变的自然科学划时代发现,必须具有在科学理论内容上有根本性突破、在科学基本理论思维方式上有根本改变这两个基本特征。现代科学发展显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有“划时代”意义。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如下两方面内容,即主体性原则的突出和现代系统整体观的产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形式的改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已从或正在从世界的普遍联系及其一般规律转向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一般规律,使它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这也是哲学逻辑发展之必然。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转变,因而其表现形式的改变,是在坚持其基本原则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逻辑著作总结了许多有关“说”(推理论证)的方法,这里介绍其中的“譬”(类比推理)、“侔”(附性法直接推理)、“援”(援例直接证明)、“推”(归谬式间接反驳)和“诺”(讲授科学时的问答法)五种。一、譬《墨子·小取》说:“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即列举那个事物而说明这个事物。这是给“譬”式推理下的一个功用定义。“譬”式推理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的推理方法。《说苑·善说》  相似文献   

16.
“同类相应”的观念,乃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思想与文化之一。它由来已久,且非一家独有,其中的“天人感应”观在汉代尤为流行。西汉前期百科全书式的《淮南子》一书,就极为重视物类间的相互感应作用,其感应现具有明显的“自然论”倾向。《淮南子》的这一特点,使其在我国古代感应思想发展史上有着代表作的重多地位。一、“物类相应”“物类相应”的观念反映了《淮南子》对世界万物“普遍联系”性和“可分类”性的认识水平。我国古人对事物间的彼此相关性深信不疑。他们的这种信念如此坚定,以至于只由事物在直接接触时(例如在相冲撞时,…  相似文献   

17.
影像诊断中的思维特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影像诊断思维既有一般临床思维的共性,又有其影像个性。作者归纳为以下几点并作了进一步阐述:①客体的影像性与主、客体交错性;②整体性与层次性;③限时性与资料不完整性;④个体性与概然性;⑤逻辑性与非逻辑性;⑥精确性与模糊性;⑦多维性与动态性;⑧直接实践性与短周期性。探讨与认识影像思维的这些特点有助于临床实践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何谓悖论?就一个形式系统而言,出现“如果p则非p;如果非p则p”(即“pp)这样的循环的“怪圈”,这就是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悖论的逻辑形式。 长期以来,人们曾把悖论看成是一种文字游戏,但是自本世纪以来,西方已兴起了对悖论的科学的探讨。这种“兴起”与现代科学的发展相关。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使得普通逻辑的分析性思维一下子显得不够用了,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转而去  相似文献   

19.
动允性是指环境提供给有机体的行动可能性。1977年,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首次提出了“动允性”概念。这一概念有着深刻的方法论含义。首先,动允性超越了传统二元论思维的束缚。它既不是环境方面的物理属性,也不是动物方面的主观属性,而是环境与动物交互作用中的一个关系属性。其次,动允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与动允性的关系属性是一致的。它主张意义既不外显于事物的外部,也不隐藏于事物的内部,而是嵌入于有机体和环境的互动互补关系之中。最后,这种关系属性使它免于被归结为物理的或心理的性质,从而超越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思维方式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66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思维方式在专业、地域、年级等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思维的整体性显著高于理工科和艺术类;南方人思维的变化性显著高于北方人;大二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大一思维的变化性显著高于大四年级。(2)思维方式对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协变性对积极应对正向作用显著、对消极应对中的自责和合理化负向作用显著;矛盾性对积极应对负向作用显著、对消极应对正向作用显著。思维的整体性和变化性针对性较强:整体性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变化性可有效避免自责、幻想、合理化的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