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2008,(11):1-1
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答日:是觉观娆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有人言:心有觉观者无三昧。以是故佛说有觉有观三昧,但不牢固。觉观力小做,是时可得有三昧。是觉观能生三昧,亦能坏三昧;譬如风能生雨,亦能坏雨二二种善觉观能生初禅,得初禅时发大欢喜,觉观故心散还失。以是故但说觉观。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3.
随顺     
"恒顺众生"是"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之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随顺即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  相似文献   

4.
《法音》2003,(8):1-1
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虽有弃舍珍财等事,而于彼事无取相想。谓若弃舍一切法相,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便能证得一切智智。若不舍相回向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终不能得一切智智。若诸菩萨能获种种金银等宝,虽名得利,而未名为能得大利,若诸菩萨能舍  相似文献   

5.
周贵华 《法音》2001,(11):14-19
三、《起信论》与唯识学的会通《起信论》以如来藏思想为主,但糅有唯识思想。如在生灭门中,无明作为近因(直接因)缘起诸法,即由不达一法界,而有不觉妄心生起。一切杂染诸法皆是妄心的妄念。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起信论》云:“三界虚妄,唯心所作。”18唯识学以唯识思想为主,亦有如来藏思想,如上节所述。故二者虽立意有别,但还是相容的。二者的会通,关键在于基本概念含义的比较。(一)一心的体用相摄与唯识的性相不离《起信论》“一心”的“心”虽名为众生心,但既不是心性、如来藏,也不是能缘虑的心,是一总相,…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法音》2006,(5):1-1
(马祖)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化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复次,精进法是一切诸善法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于小利。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复次,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此亦如是,虽有先世福德因缘,若无精进,则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况佛道。复次,诸大菩萨荷负众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为精进。复次,一切众事若无精进则不能成。譬如下药以巴豆为主,若除巴豆,则无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觉道必待精进,若无精进,则众事不办。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处;信在…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是三昧三种:欲界、未到地、初禅,与觉观相应故,名有觉有观;二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  相似文献   

10.
菩提一叶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借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佛垂涅般略说教诫经》这段话是佛陀在浸染之际对弟子们讲述的。要想把握住心,就一定要说到“定”。什么是定——禅定?后世的解释甚多。但佛阳在此处没有注重去谈如何修习,而是分三个层次讲到“定”的微妙。一是心态如果能处于“定”的状态。就能明了人世间一切现象生住坏灭变动不居。为什么?因为心态像一潭水,水不定时,波影寸断,任…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说法者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于诸众生生饶益想;二者、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者、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诸众生从我闻法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似文献   

12.
陈星桥 《法音》2008,(1):42-56
佛告阿难,汝勿忧也,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三曰念佛转法轮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阿难,我般泥洹后,族姓男女念佛生时,功德如是;佛得道时,神力如是;转法轮时,度人如是;临灭度时,遗法如是。各诣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长阿含经》卷第四  相似文献   

13.
三、最初的行化事迹(续) 1.魔罗的娆乱 (当此之时,佛在舍那尼村。) 其时恶魔作是念言:此沙门乔答摩,住于婆罗奈斯仙人堕处之鹿野苑中,为声闻众,如是说法云:我于一切天人系缚中而得解脱,汝等比丘,亦于一切天人系缚中同得解脱。汝等应往人间,广为说法,令得利益。汝等应各别行,二人不用同往一路。今我亦将往诣优楼毗罗聚落,我今应当为彼作诸障碍。其时恶魔作是念已,化为摩纳婆,往诣佛所。即于佛前而说颂曰: 汝实未解脱 而作解脱想 汝  相似文献   

14.
佛祖言语     
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答曰:是觉观娆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有人言:心有觉观者无三昧。以是故佛说有觉有观三昧,但不牢固。觉观力小微,是时可得有三昧。是觉观能生三昧,亦能坏三昧;譬如风能生雨,亦能坏雨。三种善觉观能生初禅,得初禅时发大欢喜,觉观故心散还失。以是故但说觉观。  相似文献   

15.
心生何处     
《金刚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佛学中,第一大难关是了解“名相”。“名相”二字,原意指用耳朵能听到的,是“名”;用眼睛能见到的,是“相”,二意相合,概指一切事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以及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0)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今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若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相似文献   

17.
与周舍论断肉■ 法宠所言:“惭愧而食众生”,此是经中所明:罗刹妇女云,“我念汝,我食汝”,法宠此心,即是经之罗刹。 又僧辩所道自死肉,若如此说,鸱鸦触处不死,那不见有一自死者!麋鹿雉兔充满野泽,亦不曾见有一自死者,而觅死肉,其就屠杀家,觅死鱼必就层网处,若非杀生,岂有死肉,经言:买肉与自杀,此罪一等,我本不自为,正为诸僧尼作离苦因缘。 众生所以不可杀生,凡一众生,具八万户虫,经亦说有八十亿万户虫,若断一众生命,即是断八万户虫命。自死众生,又不可食者,前所附虫,虽已灭谢,后所附虫,其数复众,若煮若炙…  相似文献   

18.
百千三昧门     
百千三昧门见心三昧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ni的音译。在罗什所译经(习惯称旧译)中称三昧;玄奘所译经(称新译)中称三摩地。意译为等持、定、正定、正受、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止住于一处不令散乱的一种安定状态。修学佛法者可以从这种状态中发起正...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語     
《法音》1991,(6)
尔时佛告诸苾刍,汝等当知:于我法中,有少欲知足活命之事。谓我弟子,剃发染衣,持钵巡家,乞食自济,世间愚人之所轻慢。若有净信善男子,离俗出家,修行此事,不为王难所逼迫故,不为贼怖负债惊恐不存活故,但为发心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生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法音》1993,(6)
欲学此道,须是具决定信。逢逆顺境,心不动摇,方有趋向分。佛言:“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又云:“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如上所说教有明文,佛岂欺人耶?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则触境遇缘,心生疑惑,乃是于境界心有所著,不能于此道决定无疑,灭烦恼本,远离诸难。诸难者为无决定信,被自己阴魔所扰。若能一念缘起无生,则不越此念,即时超出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