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土信仰在民间社会影响重大,与无生老母信仰也关联甚深。后土在民间又被称为地母娘娘、后土老母等等。无生老母是明清民间信仰教派构造出来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尊神。在历史上,民间信仰教派与全真道交涉颇多,不仅传承全真道的丹道,亦传承全真道的斋醮仪式。当代一些华北全真道更是将无生老母与后土老母等十二老母的塑像置于自己的宫观内。"十二老母朝无生"神话在华北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在无生老母的传说中,有"化身"神话,以为后土老母等十二老母都是无生老母的化身。又说,信徒"要敬奉碧霞元君,始能见无生老母"。这样的神话设计,将无生老母与众多老母、娘娘等神佛系为一身。这是民间信仰"全神"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越南以后慢慢被涵化、本土化。越南佛教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观音信仰也不例外,因为本土化,越南已经创造了一个纯越南的观音:氏敬观音。该名字的来源是一部民间作品——《氏敬观音传》。分析此观音形象可以看出越南佛教的民间化与母性化的交织以及以儒佛关系为代表的宗教关系特点。  相似文献   

3.
西安太兴山现存民间宗教类庙宇40多座,是一处罕见的民间宗教信仰基地。这里从明代末期兴起真武信仰,清代初期获得迅速发展,并与关中很多村镇的民间香会组织形成互动,出现进一步的民间化转型;后来又与无生老母信仰相结合,大量混杂道儒佛三教思想,形成一种独特的民间宗教信仰存在样态。太兴山民间宗教无论从规模还是从信仰内涵抑或是宗教组织等方面看,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值得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关于太兴山民间宗教的兴起与早期发展情况,学术界一直模糊不清。近年发现的山顶上帝宝洞内遗存的《重修上帝宝洞序》和2015年整理公布的《明藩门正少川冉公墓志铭》尚未未引起学者的重视,而这两种碑刻资料正好为明末清初太兴山真武信仰的兴起与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地处西南边陲的大理观音信仰,在中印佛教文化之间彼此对接,并在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中间地带彰显其个性化存在,特别是通过深度融入大理地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维系中充当神圣的角色。这种具有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作用的佛教信仰,与汉传佛教观音信仰、汉族民间观音信仰、藏传佛教观音信仰并驾齐驱,堪称中国观音信仰的第四大体系。如同嵌入社会机体中的文化密码,大理观音信仰不但成为大理地方的文化标识,也成为边疆与中央彼此链接的神圣纽带,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佛教中国化及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佛教传入越南后,观音信仰随着佛经的翻译、僧众的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重视而逐渐向民间传播,这种传播在民间通过歌谣、造像等艺术方式得以实现。佛教传入越南后的本地化,使越南的观音信仰和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在形式、摆设格局等方面开始产生差别。  相似文献   

6.
就佛教史而言,五台山既是文殊道场又是佛教圣山,文殊信仰之外的其他菩萨信仰也是圣山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观音信仰在五台山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唐代五台山观音信仰产生国际影响,宋代形成了以观音化身为信仰主体的大寺,元代五台山开始建设以观音法门命名的寺院,明代五台山出现了被当作观音化身的驻山高僧,清代五台山及其周边民间观音信仰促成了五台山观音信仰文化的繁荣。五台山观音信仰既具有国际化、跨地域特征,也具有仪式化、生活化、民间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观音菩萨属于佛教中最富盛名的菩萨,因为有普度众生的慈悲心而被广大信众尊崇。从唐代开始,汉地民间信仰中出现观世音菩萨四臂观音、六臂观音这种化身,而观音菩萨的化相在藏传佛教中更加丰富多姿。藏传佛教中的菩萨造型相对于汉地更加复杂、繁多,这源自民族信仰的区别。藏传佛像中的所有形象都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信仰的体现。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即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观音菩萨都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尊神。随着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8.
明确归根教的至尊神,是归根教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新见归根教祖师著作和归根教日常宗教活动经典表明,归根教以无极圣母为至尊神,并不信奉无生老母或瑶池金母。先天道内部至尊神由无生老母先变为瑶池金母,再变为无极圣母,即所谓"老母三转盘"的目的,是为了"分别旁正"。明确无极圣母为归根教至尊神,一方面丰富了老母信仰的内涵,帮助我们对归根教等先天道分支及其经典有了明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启发我们研究明清民间宗教时,可以围绕老母一类不同称名的至尊主神,将以往表面上零散无序的文献放在一起作综合的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观音信仰是大乘佛教领域最流行的信仰形态,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因其流传极其广泛、影响极为深远而为世人所瞩目,但观音信仰作为学术研究在学界特别是我国大陆学界并未受到应有的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梳理上海中国济生会的社会慈善事业和济公扶乩信仰活动,以及主流佛教界批判扶乩和对济生会的接纳,认为近代绅商居士信仰扶乩化与佛教自身现代化的张力在人间化的慈善功用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绅商居士逐渐独立于僧团,以佛教慈悲理念开展人间救助和教化,势必要融摄传统民间信仰,树立自己的宗教权威,进而网罗更多慈善资源;主流僧界为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竭力摆脱"迷信"标签、与民间信仰划清界限的同时,又必须依赖这些绅商居士力行善举来塑造佛教关怀人间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在佛教中,以"观音"为题材的劝善书数量不菲,且多以善文、感应录、宝卷、科仪等形式出现,其内容丰富多彩。"观音劝善书"以宗教信仰为支撑,发挥着良好的道德教化功能。它的兴起,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观音信仰的普及与善书文化发展合流的必然产物。"观音劝善书"融入了大量的民间观念与大众信仰,并且深刻地体现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实超出了佛教的范围。民间信仰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神、福神。她总是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民众信赖这位菩萨,并把她艺术化。不仅在寺庙中有各种塑像和壁画,历代画家也精心绘制了数不清的观音像,同时在民俗文艺中,如戏曲、说唱和白话小说,也有大量歌颂观音的作品。观世音菩萨来自印度佛教。佛教经典中对这位菩萨的出身有多种说法;按照佛教经轨,观世音菩萨为救度众生可以变化示现为多种形象,如“六观音”、“七观音”、“十五尊观音”、“三十二应”、“三…  相似文献   

13.
自马克斯·韦伯提出"印度宗教在亚洲的角色和传播"的命题,学术界长期聚焦于佛教的研究,却欠缺对印度教的研究。本文在梳理韦伯命题的基础上,进行以南诏的"梵教"和当代白族本主信仰中的大黑天神为个案的初步探讨,认为处于"南方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云南各地,在历史上主要是受到印度教湿婆派的广泛影响,或推而广之,受到具有渊源关系的"湿婆-观音"神祇系统的持续影响。这些后来被夹杂在佛教和民间信仰中的印度教神祇,不仅以其长期实践诠释了韦伯命题,并且以宽容与接纳、融合与融入的云南经验,为中印宗教文化交流提供了意义深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冯玉庆 《法音》2008,(9):48-49
唐宋以来.随着观音菩萨的女性化.其信仰在民间得到普遍的传播。陵川是晋东南地区佛教传人较早的地区之一.随着东晋后赵创修的崇安寺建成.观音信仰就在本地得以盛传.并且很快成为当地民间神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受唐朝皇帝李世民名讳之故.观世音菩萨简称为观音菩萨.在本地更是去掉观音二字,简称菩萨。对本地大多数老百姓来说,  相似文献   

15.
徐晓望 《法音》2000,(1):86-89
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中国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福建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烘托着社会变迁的轨迹。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福建区域是较为典型的。如果说佛教曾经是外来文化,那么,它在福建等中国南方的传播及其一度达到炽点的温度,都与南方长久的民间信仰传统有关。福建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信巫好鬼”的区域,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  相似文献   

16.
法音编辑部 《法音》2021,(11):71-74
一、普陀山与观音信仰 问: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唐宋以来就逐渐成为中外佛教徒心目中观音菩萨信仰圣地,无论是对中国佛教(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佛教),还是东北亚佛教,乃至世界佛教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这是普陀山佛教观音信仰对中外佛教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的巨大贡献.在此,我们请尊敬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法师给《法音》的读者简短地回顾和介绍一下普陀山观音信仰的缘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 观世音菩萨是汉化佛教中最著名的菩萨,在佛教神祗中位居诸菩萨之首,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也最大。为普度众生、救苦救难,他可化为三十三种应身,水月观音是其应身之一,也是在中国佛教信仰和民间最为普遍、最为熟知的形象。反映佛教的艺术作品基本可分为雕塑造像和绘画两大类,其中特别以反映观音信仰的艺术作品数量和样式居多、艺术成就也最高。水月观音造像、绘画集中蕴含着观音  相似文献   

18.
民间佛教信仰是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清末民初以降却日渐式微.本文以1935至1939年发生在四川新繁县一起复杂的庙产纠纷为中心,分析了民国时期佛教的普通信众、出家僧人以及代表国家的司法对佛教不尽相同的态度,对民间佛教信仰的失落尝试给予史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解读,进而希冀对在社会变迁下的人民宗教信仰或宗教的生存样态有所展示.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政治有着密切的现实关联。明初扶持正统宗教与镇压白莲教等民间秘密宗教的政策使庐山传统佛教信仰中心——东林寺由修复走向没落。而帝王在庐山的神灵塑造活动使天池寺骤然兴起,地方信仰在此基础上得到重构。明中后期,庐山天池寺的国家祭祀活动逐渐泛化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天池寺成为新的地方佛教信仰中心。这一个案说明明初宗教依附于政治,神权从属于皇权的政教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国家强化宗教控制的过程中,庐山佛教信仰中心的空间转换与信仰重构使地方信仰成功纳入新兴王朝规制之中,国家由此实现了对宗教及地方社会的有力控制。  相似文献   

20.
由李利安等人撰写的《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系山东大学路遥教授主编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系列"(七卷)中的第四卷.全书近64万字,于2011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佛教四大菩萨与广大普通民众的信仰结合起来考察,既丰富了学界对精英文化型佛教以外的民众信仰型佛教的研究,也开阔了我们对传统民间信仰的认知思路. 中国佛教的主流是大乘佛教,大乘又称菩萨乘,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主旨.因此,菩萨成为中国佛教信众心里神圣又不失人情味的崇拜对象.在众多大菩萨中,最受追捧的是观音、地藏、文殊和普贤,他们分别代表大悲、大愿、大智和大行.特别是随着四大名山的形成,朝拜菩萨道场的信仰模式成为中国佛教信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之一.而民间信仰由于没有经典的捆缚、专职人员的限制和历史包袱的背负,而呈现出轻松活泼、简洁明快、功利通俗等特点,所以在历史的变迁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与正统的儒释道三教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佛教,在思想、礼仪、造像等各个方面滋养了民间信仰.而被民间信仰吸收和改造的佛教因子又大部分与四大菩萨有关,由此所形成的信仰形态也成为受众最多、普及面最广、最能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民间信仰现象.因此,将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并列起来考察,有足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表现出作者宏阔的学术视野和独具匠心的选题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