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涉及"非正义"的批判观念问题,主要通过着眼于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批判、阐释和规范性)来关注非正义问题。首先,它澄清了批判的社会批评具有内在性的必要。其次,它关注了上述三分法各要素间的关系,并强调了这种分析对批判的社会理论所带来的结果。它表明,只有在三个要素相互建构关系的链接中才能勾勒出非正义/正义的批判概念。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通常被说成是合理社会,但作为这种说法之核心的"社会合理性"(social rationality)概念,值得作进一步澄清。社会合理性是不能够以科学方法的理想化形象作为模式来理解的。科学和社会两者都不符合这种图景。然而,新自由主义和技术统治论的那些诉诸科学之社会幻影的论证,却总是使批判沉默无语。有必要提出一条新的批判策略,它能够对理性之抵制本身进行理性的批判。与那些把现代人工制品、系统和组织理解为是理性确定程度不足(rationally underdetermined)的策略相比,对理性的浪漫主义拒绝被证明是不那么有效的。前者首次出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尽管马克思没有用到"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的概念,但他依然能够在讨论工作日长度的时候,在面对某种非常像社会合理性的东西的时候,避开社会合理性的沉默效应。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随后以一种富有启发但又模棱两可的方式将浪漫主义因素和马克思主义混合起来。在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中,"不充分确定"的概念重新出现,并在哲学和社会学上得到清楚而详细的阐释。但是在这过程中,批判的力度却有些弱化。技术批判理论尝试恢复原初的批判力量,并把它的进路推广到社会合理性的三种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角度看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马克思讨论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列宁、葛兰西、卢卡奇讨论的垄断 (组织化 )资本主义时期 ,以及 2 0世纪 4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而导致的后组织化资本主义 (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 )时期。如何批判地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 ,也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回应。如何理解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与当代社会批判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 ,特别是如何理解马克思在什么意义上构成当代社会批判的重要前提 ,在什么意义上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自治马克思主义者提出非物质劳动概念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重新反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非物质劳动为主要视角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获得更多学者的关注。这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劳动概念的当代发展有关,也与当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这种新视野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重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民主的发展以及社会治理中的自治追求。  相似文献   

5.
王国富  景月楼 《世界哲学》2020,(1):22-28,116,160
从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分析开始,关于物化理论的研究在现代哲学界就从未停止。霍耐特立足于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之间落差的思考,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将物化生发的判准向内翻转,以“原初承认”作为理论支点,拓展了卢卡奇的物化批判视域。霍耐特试图在社会生活层面及生存结构中寻求社会病态的可能成因,提供一种在当代社会推进物化批判的独特路径,在发展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建立社会批判范畴新形式上作出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福科在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中设想了建立一种"新的权利形式"的可能性,他认为这一权利形式将克服传统的政治哲学概念的缺点,尤其是克服个人对"惩戒技术"(disciplinary technologies)的服从.福科的批判揭示了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法律约定与当代社会实际生活的异化之间的矛盾,但他本人没有提出这一"新的权利形式",而其他学者根据福科的批判所做的尝试也不成功.  相似文献   

7.
周穗明 《世界哲学》2012,(1):153-159
本文介绍了西方批判理论学派2011年布拉格年会的概况及其四大主题:诊断全球经济危机下的社会状况的各种新批判观点;批判理论规范讨论中的"解放"概念及其当前意义;权威主义和当代批判的后民主理论;以女性主义为中心的各种新政治学视角。其中,重点评介了批判理论学者们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革命和解放的概念史考察,对包括跨国正义、中东和中国道路的新批判观点的探索以及一项关于女性主义和批判理论之间关系的新研究。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非直接接续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而是发端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接纳和批判。经由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突破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视域,批判地划清了同黑格尔辩证法的界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为基础的、具有"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外观的"思辨辩证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实践原则为基础的、"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霍耐特意图在其承认理论基础之上对"物化"这一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进行再现实化。他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了批判性重构,并指出卢卡奇的同情且参与的实践概念已经隐含地指向一种关于真正人类实践形式的表述。通过把这一解读与海德格尔的操心和杜威的实践牵涉进行比较性的分析,霍耐特进一步把这些概念与其自身的承认理论关联起来,并提出了物化批判的社会存在论基础,即物化是对先在的基本承认的遗忘。尽管基本承认概念的社会存在论含义与具体承认的规范性内容之间存在着张力,但这一新的诠释依然是在当代批判理论中复兴物化概念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黑格尔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的众多层次进行了讨论。通过将黑格尔实践哲学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集中论述了三个命题,它们分别是(Ⅰ)黑格尔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社会异化理论,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并不简单放弃"实践哲学"作为规范科学主张的"完全异化"理论;(Ⅱ)在一个包含基本法所有"生成层面"的统一的法的概念中,黑格尔区别了这一统一概念的不同层次——就如同她们最近被称之的那样。同时,将他们历史实现的问题主题化;(Ⅲ)黑格尔的法哲学包含一个政治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现在追问国家任务的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马丁·杰伊(Martin E.Jay)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院教授,国际著名的思想史学者,其研究兴趣包括批判理论、理智史、视觉文化以及唯名论等。其代表作《辩证的想象: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所的历史,1923~1950》、《马克思与整体性》、《阿多诺》等都曾在国内学界引起过广泛的关注。马丁·杰伊教授近期将出版另一部有关批判理论的著作:《黯淡之后——晚期批判理论中的理性之光》。笔者就这部著作探讨的主题,围绕理性概念对马丁·杰教授进行了专访,其间也涉及批判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文化的关系,以及批判理论在当代遇到的挑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单向度的人》的评论《单向度的人》主要内容一是对发达的工业社会的批判,二是对现代哲学的批判。东西方学者对该书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 (一)关于“单向度的社会”——对发达的工业社会的批判国外学者对马尔库塞对发达的工业社会的批判理论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部分人如西方学者D·凯尔纳就高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是一种伦理学批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持有的一些伦理观念:一是包含选择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自主自由,一是包含身份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劳动对等的平等原则。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关系中得出这些伦理观念,也通过这些观念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关系。马克思是借助"经济关系的人格化"概念讨论这一问题的。这个概念为马克思的伦理学提供了基于"第三人称视角"的认识论图景。这一图景为开发"第一人称视角"的规范伦理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社会批判家们在确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阴暗面和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弊端时,广泛使用“异化”这个概念。资产阶级理论家们通过使用这个概念,的确作到把美国社会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各种处于危机状态的现象和过程记录下来,并形象地加以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异化”概念本身开始获得一种无所不包的性质,它被运用到  相似文献   

15.
理性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建构社会批判理论的思维起点,随着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建演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性观也在转变深化。自20世纪30年代起,以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人,通过反思传统形而上学和实证主义等理论,重新审思理性传统的利弊和现代性的出路。20世纪40—5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通过批判启蒙理性、工具理性,诊断大众文化和工业文明,进一步深化了对理性的认识,建构起完整的社会批判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法兰克福学派突出了理性的否定性特征,走向了审美救赎的乌托邦之路,社会批判理论走向了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16.
形式先天,或质料先天——论舍勒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任之 《现代哲学》2008,4(1):74-80
先天(a priori)这一概念是康德哲学原则性的主题之一,他将先天等同于形式,这不仅成为其理论哲学的起点,实际上也构成其伦理学的基础.舍勒正是将其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建基在他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判之上.本文将主要着眼于"形式先天"与"质料先天"的区分,集中讨论并初步检讨舍勒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评.  相似文献   

17.
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尔库塞(Marcuse)、弗洛姆(Fromm)、哈贝马斯(Habermas)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从这三位理论家的著述中,可以窥见“社会批判理论”的演进与变化过程,同时,这些观点也基本上反映出西方思想理论界部分知识分子不满资本主义现状而对资本主义未来发展进行哲学和社会学思考的思维轨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从国家转向市民社会,从法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由此从政治解放转向人的解放,从政治革命转向社会革命。马克思从总体上揭示了现代性所建构的现代社会-政治基本结构,决定人的双重生活方式、双重存在方式,决定人的双重本质。马克思在结构多维、过程流动的人类社会历史中把握人的本质。人的解放就是人的双重本质合一,亦即人的双重存在方式、双重生活方式合一,这就必须改变现代社会-政治基本结构,重新建立社会和国家的统一,国家(非政治国家)复归于社会(非市民社会)。这就是社会革命,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解构现代性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望月清司(Mochizuki Seiji,1929-)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是20世纪人类关于马克思的最好的著作之一.他的"历史理论"是建立在对20世纪60年代日本马克思学界的三座高峰:哲学家广松涉、历史学家大冢久雄、经济学家平田清明的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的,是对这三者的综合和超越.望月"历史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市民社会"、"所有"和"共同体",他对与"所有"相关的概念(Eigentum、Besitz、Aneignung)和"共同体"(Gemeinde、Gemeinwesen、Gemeinschaft)的译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波普尔否认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是以他的“规律观”为基础的。要批判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就必须分析他的“规律观”。否则,便不能彻底驳倒他。波普尔是一个非决定论者,然而他的“规律观”却带有明显的机械决定论倾向。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改造传统的规律概念,使规律概念作适应于复杂性的转型。因此,批判机械的规律观与论述规律观念转型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