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人类胚胎伦理地位的道德两分法不具有合理性,应该从人类胚胎是“人的不完全态”着手分析他的发育连续性,并相应的考虑他的伦理地位。胚胎伦理学包含着内在的伦理悖论,所以道义论和效果论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考虑“人的不完全态”的连续统,提出了中庸主义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人类胚胎冷冻技术是保存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后剩余优质胚胎的重要手段。从个体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三个层面探讨了人类胚胎冷冻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认为其具有自身地位的伦理争议、对传统婚姻及亲子关系带来冲击、商业化风险以及剩余冷冻胚胎的应用问题。接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认为可以通过强化人类胚胎冷冻技术运用的伦理原则,加强对从业人员和患者的伦理道德教育,加强法律对人类胚胎冷冻技术的伦理监督来有效规约人类胚胎冷冻技术所带来的伦理及其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准则(建议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 0 1年 1 0月 1 6日通过2 0 0 2年 8月 2 0日修改人类胚胎干细胞 (ES)研究是 2 1世纪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的一大前沿课题。由于这项研究涉及人体胚胎的使用 ,因而引发了激烈的伦理之争。反对者认为 ,胚胎是人类生命的雏形 ,理应受到尊重而不该加以破坏。但大多数科学家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 ,认为胚胎干细胞研究可为治愈那些至今仍属不治之症的疾病提供美好前景从而造福人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部的伦理委员会 ,认真讨论了胚胎干细胞所引发的伦理之争。我们认为 ,为了“医乃仁术”这个崇高的事业 ,应该支持…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患者是否享有自主权,这在当代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广为争议的话题.文章从伦理的视角时青少年患者自主权存在的伦理合理性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青少年患者自主权的存在不仅具有契约论、目的论和道义论的基础,而且也是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当然,任何权利都有其限度,青少年患者自主权不得超越病人福利原则、不伤害原则和公正原则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虽非核心问题,但并未被完全忽略,对它的回应主要体现为常识道德中的"好人"观念。"好人"指向的是不具有任何特殊义务关系的陌生人之间交往的伦理状态,其精义不在于"老吾老""幼吾幼",而在于"及人之老""及人之幼",其间"推己及人"的过程正是"好人"成为"好人"的关键。在私人交往、职业交往与公民交往尚未获得明确区分的情况下,"好人"观念构成了对陌生人交往一种总体性的伦理指导。它与"好心""好事""好报"等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相融洽的观念群,从而使自身得到道义论和功利论的双重支撑,在总体上提供了对"陌生人问题"的一种可能回应。  相似文献   

6.
从生物学哲学的角度看,人胚胎具有重要的生命价值和一定的人格性,同时人胚胎也具有工具性和一定的物性,人胚胎的伦理地位具备"人"和"物"的两重性,二者是互补的。人胚胎是世代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是人类存在的特殊形态,具有发育为人的潜能。胚胎相对于一个物种的整体生存而言,它只是人类种族整体生存的一个环节和部分,只是实现世代交替的一个工具,因此人胚胎具有工具性。可以利用人胚胎开展医疗和科研工作,但应当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监管。  相似文献   

7.
人类胚胎的道德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美 《伦理学研究》2007,(5):64-67,77
胚胎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干细胞来源的伦理争论,提出了如何看待"胚胎道德地位"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有三种观点,它们分别从生物性、理性功能以及人的潜能性来界定胚胎的道德地位。通过对三种观点的分析,本文强调坚持人的尊严原则,是推动新兴生物技术发展的核心和归宿。  相似文献   

8.
胚胎干细胞研究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胚胎干细胞来自具有发育成一个个体潜力的人胚胎,其研究引发了一场伦理大辩论。就胚胎干细胞的概念、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将带给人类的巨大效益和研究所面临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行了重点阐述,提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解决伦理争议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9.
基因隐私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格权,包含了身体隐私、财产隐私、信息隐私和自主决定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它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至康德哲学的理性与尊重自主性原则,道德基础奠基于位格伦理之上,并体现了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基因隐私权的保护应该遵循知情同意、合理注意、诚实信用与利益平衡的四个基本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是人在其伦理行动中所展现出的自主的、能动的与合目的性的地位与特性的综合性范畴。儒学以其治世的文化特质而对主体性思想揭橥甚深。宋明理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在阐扬主体性时的"身"与"心"两个维度。相对于程朱理学较为注重人的行动的理据和根由,阳明心学则既注重美德所从出的人的内在良知即"心灵",同时也颇为注重人的道德行动展开的直接现实性基础即"身体";在本体论上则显示为,自觉在气论中展开其心学演绎,建构一种即主体即本体、既重价值型塑又重现实关怀的道德哲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陈嘉明教授在《中国现代化视角下的儒家义务论伦理》一文中认为,儒家义务论伦理是一种单边式义务,权利缺失是儒家义务论的根本缺陷。因而需要引入西方权利观念来建构我国现代义务伦理。实际上,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中不乏关于双向性义务与权利的相关论述。更为重要的是,儒家义务论伦理具有开化出现代性义务论伦理的可能性。在重视权利之于义务重要性之余,必须意识到权利实现是以义务遵守为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在这点上中西文化具有通契性。故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义务论伦理能内在衍生出现代权利概念,即义务本位能够开化出权利自由。  相似文献   

12.
正《伦理学术》总第005卷(2018年秋季号)聚焦于哲学伦理学最为根本的存在问题展开探讨,以海德格尔在《论人道主义书信》中提出的"本原伦理"为中心。之所以聚焦"存在",是因为"伦理学"在"学科化"之后越来越具有"遗忘存在"的倾向,使得现代伦理学成为"无根"的漂浮物而屡遭失效的命运。"伦理"是"存在"中使"生存"成为可能,并使"存在者""相生而在",朝向"伦理""生成",因而构成"存在之真相"的东西。"存在"因而也就不是"无伦理"的纯然无理存在,哪怕在纯自然的"物理"中  相似文献   

13.
近代规范伦理的盛行,以及现代美德伦理的复兴所引发的美德论与规范论之争,是关系着当代社会道德发展趋势及其道德建设路径选择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事实上,当代社会既不是规范伦理主宰的时代,也不是美德伦理复兴的时代,而是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互济共治的时代。为此,本文从人性位格高位与低位的统一性、社会秩序与人性向善的互构性、道德群落与道德多元化的对应性,探讨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互济共治的道德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伦理审查作为一种实践的研究,其目的是"为善",使研究者的行为符合德性。然而,研究者不是先获得德性再做合德性的事,而是通过做合德性的事而成为有德性的人。"研究者行德"在伦理审查为善目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者知德"是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理想目标,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实践路径是"研究者由行德而知德"。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明和网络伦理建设是与网络化、信息化共生的时代课题,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保障和维护网络空间信息生产、社会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的优良秩序和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网络文明和网络伦理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厘清其价值指向与价值诉求的问题。由于网络空间中的一切活动都是现实的人在虚拟空间中的活动,所以人格尊严保护就逻辑地成为网络文明和网络伦理建设的价值内核和价值诉求。事实上,在实践中,尤其在法律实践中,保护人格尊严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立法理念与法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逐步向网络空间虚拟化延伸的趋势。因此,加强网络空间人格尊严的法律保护,建设文明的具有伦理秩序的网络社会,尊重和保护网络空间中每一个公民的"虚拟人格尊严",对于构建和谐的网络空间氛围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谢军 《道德与文明》2008,4(3):46-49
"公共文明"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特指公共生活领域的非野蛮秩序状态,属于秩序文明范畴。这个概念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人对社会结构变化的敏锐把握与道德建设的自觉。从伦理类型角度看,公共文明属于行为论伦理范畴而非品德论伦理范畴。它的价值原则是正义,形式原则是法治,本质则是对他人的、自己的尊严与权利的平等尊重与维护。  相似文献   

17.
物种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以及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地位与物种是否具有本质以及具有什么样的本质有关。"物种个体论"是不成立的,由此,物种不具有如生物个体那样的道德地位。"物种多元论"否认物种具有"自然类"的本质,因此,物种也就不具有"类"意义上的道德地位。"关系本质主义"不是真正的本质主义,由此也不能给物种道德地位的确立以确实支持。只有"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之"理想的‘DNA条形码’",才能作为物种的"真实本质",由此也才能使得物种具有内在的、天赋的价值,并据此拥有道德地位。维护物种的道德地位,就是维护这样的本质。鉴于物种的其他概念而伦理地对待物种,不是基于物种自身拥有相应的道德地位,而是基于物种之成员及其环境所拥有的相应的道德地位。  相似文献   

18.
伦理审查作为一种实践的研究,其目的是"为善",使研究者的行为符合德性.然而,研究者不是先获得德性再做合德性的事,而是通过做合德性的事而成为有德性的人."研究者行德"在伦理审查为善目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者知德"是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理想目标,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实践路径是"研究者由行德而知德".  相似文献   

19.
"六经皆史"论并非始于章学诚,但前人的"六经皆史"论是在承认"六经"当下是经的前提下讲的。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脱离六经当下是经的前提,孤立地宣扬"六经皆史"的观念,将经降低到"史"的地位。章说谬误非一,如主张回归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三代政治,其实质是要解构后世所形成的经学,而建构一种唯"史"论的学术体系。事实上,文化的发展自有其历史内在的逻辑与合理性,章学诚否定三代以后的文化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非历史主义和隐蔽的文化退化论。依章学诚的意见,天下学术,只应有官学,不应有私学,因而特别推崇秦王朝"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本文认为,能说出"六经皆史",并不是深刻的,而能说出"六史为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何以在后世两千年中被确立为"经",其中有什么外在的社会原因和内在的学理根据,才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20.
脑死亡立法的伦理辩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死亡"立法是必要的并可以得到充分的伦理辩护:尊重人,特别是尊重人的自主性是"脑死亡"立法的伦理基础."脑死亡"立法符合有利和公平的伦理原则,符合功利主义伦理学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但我们在立法时,应尽量贯彻不伤害原则,注意保护患者及其亲属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