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参天古木需要大地支撑,万吨巨轮需要大海支撑,你我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亲情的支撑。得到别人支撑是一种幸运,不忘别人支撑是一种品格,创造幸福支撑别人是一种境界。朗朗晴天有丽日支撑,暗暗黑夜有华灯支撑,苦苦长路有脚印支撑,寒天隆冬有红梅支撑……有了支撑,世间一切都变得美好,有了相互支撑,世间一切都显得吉祥。  相似文献   

2.
参天古木需要大地支撑,万吨巨轮需要大海支撑,你我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亲情的支撑。得到别人支撑是一种幸运,不忘别人支撑是一种品格,创造幸福支  相似文献   

3.
菩提一叶     
“散心动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成实论》《佛遗教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要我们定下心来。止心于一境不使散乱,是为定。戒、定、慧三学,定排在第二,戒能生定,对于定来说戒很重要。生活中忙忙碌碌,是因为有所求。人活着总是有所求的,这当然不错,但有时候这种求并不完全是因为本人确实需要,而是因为别人有。现代工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这种发展使人眼花擦乱,人家有的不可能自己都有,心自然就定不下来。要真做到定,就得戒。戒什么?戒一个贪字…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道义的逻辑特质(佛法沉思录之二)胡晓光中道义是佛法的根本义,佛法于一切法都作中道观。所谓中道者,就是不落两边,但行于中,是为中道。中道义在逻辑上是一种辩证法,但它与世间哲学辩证法还有本质区别。世间哲学的辩证法尚属一种思辩,并且它没有脱离本体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占有某种东西,又生怕它被别人拿去而内心不能安静下来。这样忐忑或惶恐的占有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安,甚至是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说,占有,还不如没有,或者干脆说,占有就等于没有。说实话,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过客,世间一切,都是人们借用的,生命的大限一到,一切都得归还,没有一样会跟人们到另一个世界的。可是,很多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即使一些人  相似文献   

6.
雅量     
雅量是海。宽阔无边,深不可测;雅量是山,高耸八云,深邃辽远;雅量是水,纤弱绕钢,以退为进。 哲人云:“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雅量是一种情操,雅量使人平和宽容地面对世间的一切。在雅量人的心中,无论温暖的春,炎热的夏,飒爽的秋,冷酷的冬都是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7.
雅量     
雅量是海。宽阔无边,深不可测;雅量是山,高耸八云,深邃辽远;雅量是水,纤弱绕钢,以退为进。 哲人云:“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雅量是一种情操,雅量使人平和宽容地面对世间的一切。在雅量人的心中,无论温暖的春,炎热的夏,飒爽的秋,冷酷的冬都是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8.
今天,为了接受时代的挑战,哲学应该关注涉及人类状况的两个根本经验:一方面是同别人有关的伦理经验,即我们为了别人,由于别人或反对别人可能采取何种行动的伦理经验,另一方面是同一切由符号和意义组成、为了使人理解而需要我们加以解释的东西有关的解释学的经验。现在,这两种根本经验被人们当作思考一种特殊的现实性的课题加以接受。因为,一方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法音》2008,(8):1-1
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菩萨自断此二,亦能除一切众生二见,令处中道。复有二种见:有见、无见。复有三种见:一切法忍、一切法不忍、一切法亦忍亦不忍。复有四种见:世间常、世间无常、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企业制度下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丁荣先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一切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如果把这里的人,界定为现代的,具有与现代相适应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等等诸多素质的劳动者,毛泽东同志的话仍然是正确...  相似文献   

11.
不见世间过     
《佛教文化》2023,(1):55-57
有“是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这句话是六祖大师说的,此语出自《六祖法宝坛经》,是六祖大师所说诸“无相颂”其中一首的偶句。如今总有一些所谓的佛教徒很喜欢引用这句话,引用的目的无非是以此证明他是(甚至只有他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或者以此证明别人(特别是“见世间过”的那些人)都不是真修行人。  相似文献   

12.
最美的相遇     
正在一档文化节目中,主持人董卿这样说过遇见:"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这是一切的开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说来,遇见真是奇妙。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偏偏在对的时光里,遇见彼此。不曾晚一步,也不曾早一步,恰好就遇见了。爱情就是这样的一种遇见。亦如钱钟书说:"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  相似文献   

13.
不空 《佛教文化》2007,(5):124-128
有一段时间,娑婆世界无上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位无上士(世间最尊贵者)、正遍知(能正确遍知一切事物)、明行足(德行与善行都圆满具足)、善逝(虽入涅檠却从不舍弃众生)、世间解(了解世间一切事理)、调御丈夫(能善巧调御众生的根性,化导他们)、天人师(教化天神与人之导师)、应供(德行圆满,受人天供养)、世尊(世人所共同尊重者)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许多大菩萨、大阿罗汉、天上各方仙人、各路龙王、药叉、犍闼婆、  相似文献   

14.
广霖 《法音》2012,(8):44-48
现代修学者的差别相我们知道,对于已然觉悟的圣者来说,世出世间一切所行都是在行愿,然而在诸学人中,毕竟都还在凡(在圣至少已经无学、而不再是学人了,这里不谈示现),在凡就不是一句放下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就会有了种种方便、种种法相。当然从最本质上说,学佛是让我们觉悟、了脱生死的,但我们就可以此不顾世间亿万生灵、什么都不做了吗?当然不能。药师佛用治病救人接引众生;以算命为业算邪命,但如果做为接引众生起信的方便呢?这个就要看发心,看你发的是贪心还是菩提心,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度量佛法,一切佛法都是凡夫法。在了解佛教不深的人眼中,可能认为烧香礼佛、诵经守戒、吃素行善就算是学佛人了,其实这些最多行的只是人天善法,当然这也很好,种善因得  相似文献   

15.
朋友四型     
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即使是荒岛上的鲁滨逊,也不免需要一个“礼拜五”。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是除了鲁滨逊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照说选来的东西,应该符合自己的理想才对,但是事实又不尽然。你选别人,别人也选你。被选,是一种荣誉,但不一定是一件乐事。来按你门铃的人很多,岂能人人都令你“喜出望外”呢?  相似文献   

16.
    
正除了上课,做些跟工作相关的零碎事情之外,一天里的很多时间她都泡在等待中。她不知道被她唤作母亲的那个人来不来,什么时候会来。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母亲没有手机,等于自动切断了跟别人的联系方式。也难怪,母亲都81岁了,在电话和手机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喝过了这世间数不清的盐水,并习惯接受一切自然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  相似文献   

17.
安德鲁·卡内基在20世纪之初,曾拥有资产4亿美元,这在当时竟超过了美国的国防预算。当有人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不无感慨地说:“有两种人绝不会成大器:一种是除非别人要他做,否则绝不会主动做事的人;另一种则是即使别人要他做,可也做不好事情的人;只有那些不需要别人  相似文献   

18.
六和合义     
六和合义能海和合的大义和合,就是团结的意思。我们能将散沙般的佛徒,共同团结起来,组织成一个有典次有精神的僧团,共同卫护三宝,使三宝久住于世,无论出家佛子或在家菩萨,都一心一志地向三宝上着眼,打破世间一切门户之见和自私自利之心,这就叫作和合。所以这和合...  相似文献   

19.
世间贫富并非视金钱的多寡而定,而是取决于自心包容的大小。所以,一个人即使物质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会变得充实、富有。尽管佛教以追求人生解脱为终极目标,但佛教依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因为无论是利益世间,还是人类自身的生活与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基础。在佛教经典中,是充分肯定一切正当经济活动的。《菩萨本行集经》、《六度集经》、《善生经》等众多佛教经典都论述了如何正当获取与使用财富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理诤 《佛教文化》1997,(2):36-37
这故事出自《阿育王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党,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人生于世自然难免烦恼,要求得解脱,只有面对现实。世间的人都是因缘相生的,想避开众生求解脱是一种妄想,把自己置身于众生的心愿中,才能得到真解脱。闭关是需要的,但不是目的。证菩提是为众生,为众生也是为证菩提。“众生不度尽,誓不成佛”。这才是大乘的菩萨道。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