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学与无神论》编辑部:我第一次阅读贵刊之时,就想把我自己经历的两回"鬼事"告诉你们,但我是农民,文化低,缺知识,不知我的"鬼事"讲给人听,有无利益?想了好几年没有定论,我是体残、多病、年老、风烛残年的人,何时死去无法预料,我亲身经历的两回"鬼事"不说出来,总好像有件事没有做完似的,今天决定告诉你们,如果没有用就丢纸篓里,假如有些用,请整理发表,为了对事实的负责,若有必要可以写出讲述人我的姓名。  相似文献   

2.
注鬼论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神学理论,对研究早期道教史、古代墓葬考古和古代丧葬习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剖析并论述了注、注病的含义以及道教对注鬼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道教注鬼论。  相似文献   

3.
少女鬼“妮日”是凉山彝族民间信仰中常常作祟于人的厉鬼,因而成为人们诅咒和驱赶的主要对象。本文通过对“妮日毕”法事中所使用的主要经文的翻译和对彝族民间文学及民间盛行的民俗事象的剖析,认为凉山彝族民间对“妮日”的信仰是彝族古代崇拜少女、处女的遗风。  相似文献   

4.
一声"鬼来了",踩死10个人。2005年10月25日晚8时许,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某小学一群小学生下了晚自习后,在经过漆黑的楼道时,不知道  相似文献   

5.
李贺(790~816),唐朝著名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一位早熟的天才、不幸的诗人。他七岁时就工于辞章,韩愈听到这个消息,专门前去看望,李贺当场赋诗《高轩过》,名噪京华。他的父亲当过县令,而李贺却因父名“晋肃”,与“进土”谐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经过韩愈的帮助,仍然只能当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27岁就快快而死。李贺虽生命短暂、仕途不顺,但在诗坛声名远扬,他是韩愈周围的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韩愈对他刮目相看。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李贺道诗中的神仙世界是借助诗中的神仙传说,或道教…  相似文献   

6.
一、懵懂中感觉“鬼”。 我出生在大别山下一个山村里。小时候,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尤其在夏夜乘凉时,听故事是我的乐趣。记得六岁时,第一次听“鬼”的故事,是隔壁王大爷讲的,他说一次在夏夜他路过我们的村头时,听见村头的小河里有些东西在啪啪的击水声,他大声吆喝,那些东西“呼呼”地跑了,一会儿就消失了,那时我听罢觉得毛骨悚然;不久乘凉时,后院的宋老爹讲“鬼火”一事,说是人死后会变成“鬼魂”到处飘,并且当时他一边讲,一边手指着面前的大山上一闪一闪的光说,那就是的;随着听故事的内容增多。“鬼”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有一次,我在村前的小河逮鱼,一不小心栽到河里去,  相似文献   

7.
《凡物流形》中对鬼神的追问是比较独特的一处,其间的一些说法与通常讨论的先秦诸子的鬼神观有所不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较新的鬼神世界.作者对鬼的态度是虽不否认但颇有疑问,他追问鬼的能力来源与范围,质问如何与鬼进行沟通,反思祭祀行为的意义所在,这种态度可谓是一种相对的“有鬼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鬼的观念与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道教以不死为信仰的旨趣,必然要面对死亡与鬼的基本观念。然而,从观念内涵和历史变迁来看,鬼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从鬼的观念历史演进入手,将鬼的意涵分梳为陌生的超自然力量和对疾病与死亡的焦虑。以此为基础,分析鬼这一本土观念与道教信仰实践的结合方式,围绕着长生与生活秩序理解道教如何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鬼的观念及其带来的信仰焦虑。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题材中,描绘神仙鬼怪有着悠久的传统,罗聘的《鬼趣图》是康乾盛世时期的画鬼佳作。罗聘通过《鬼趣图》以鬼喻事,辛辣无情地深刻讽刺了清朝中叶社会的黑暗。构思巧妙,画法独辟蹊径。  相似文献   

10.
"鬼月"话"鬼"     
每年阴历的七月,人们俗称“鬼月”,民间至今还流传“七月半,鬼乱窜”的迷信谚语。而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传言更为离奇,据说这天鬼魂全出,人们不可乱走,更忌出远门。倘若碰到鬼魂一年都将不吉利。鬼从何来?其实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一般来源于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但却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是头脑中所  相似文献   

11.
人死不为鬼     
(原文)世谓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试以物类验之,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有以验之?验之以物。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世能  相似文献   

12.
廖钦彬 《世界哲学》2020,(1):126-135,F0003
九鬼周造可谓真正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进行交锋的日本哲学家。九鬼曾出席海氏两年讲座与讨论班,娴熟其哲学,留学归国后,花费毕生精力建构了偶然性的哲学。在此过程中,海氏成为其最大的思想对手。针对海氏可能性的存在论,九鬼提出偶然性的存在论。海氏主张此在的“被抛一筹划”“非本真一本真”“遮蔽一解蔽”等生存论结构,显露出其哲学涵盖了人从非现实的可能状态朝向现实的必然状态发展的向度。九鬼认为这种从可能存在到必然存在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偶然性,正意味着潜在的无限可能性之丧失。支撑海氏的此在生存论结构的正是“畏”这一人的根本情绪。针对畏这个情绪,九鬼提出惊讶的情绪。因为他认为拥抱原始偶然的人,必会不断地涌现惊讶之情,生命也因此有无限的实现可能性。哲学亦须“始于惊讶,终于惊讶”,才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道教仙师鬼谷先生及其《鬼谷子》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鬼谷先生是道教尊奉的仙师,《真灵位业图》将其列为神道真仙的第四等左第十三位,《录异记》说他是“古之真仙”,从事数术者将他奉作祖师(见《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及《浦江风俗志》等)。但有人却说历史上本无其人,只是苏秦“欲神秘其道”假托的人物(见乐壹《鬼谷子注》),清人翁元圻更直接说“(苏)秦(张)仪即鬼谷子”(《困学纪闻注》)。还有人说他是先秦思想家,是战国纵横派的开创人。到底孰是孰非?流传至今且被基辛格之师施本格勒盛赞不已的《鬼谷子》,是否为鬼谷先生所作?所有这些,都大有进行考察的必要。现存最早记载鬼谷先生行事的典籍是西  相似文献   

14.
原文:   或问:死者无知,世言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何也?曰:张读宣室志云:“裴渐隐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当今除鬼,无过渐耳.‘时朝士皆书‘聻‘于门上.“按裴渐人品端方,道士所谓除鬼者,乃隐语耳.鬼者,佞幸、壬人之谓,非鬼神之鬼也.朝士书“聻“于门,重裴之人品,法裴之德行,岂欲驱鬼崇乎?后世讹传,谓书此字于门傍,则百鬼远离,遂谓聻为辟邪之符,又从而益之以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之说,其妄孰甚焉!……  相似文献   

15.
墨家学说中有"鬼察鬼罚说",宣扬上天不欲世人为恶而欲世人为善,上天派鬼神监察世人;世人好事做多了,天神就与之增寿;反之则予减寿.这一学说被道教吸收,增加"子孙承负说"和"地神拷问说",发展为"除算减年说",使此学说更具威慑力,更利于在民间推扬,因而更加深入民心.自汉代起,它与久已流行的原始崇拜仪式--祀灶仪式结合,发展为灶神信仰,产生出家家有灶神,灶神代天检察监督世人,并于年末上天报告此家人善恶诸事,然后加减计算,或增寿或减寿的信仰习俗.  相似文献   

16.
最近,时见报端及因特网有关娶"鬼妻"或配阴婚(所谓娶"鬼妻"或配阴婚,就是为死亡的单身男子配一个女人,双方以夫妻名义合葬)在一些农村地区盛行的报道,让人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17.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教。有一次,他把自己写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  相似文献   

18.
“魂、鬼、神”三个词在西双版纳傣语和德宏傣语中有严格的语音对应,可以断定这三种观念是原始傣族共同的原始宗教观念。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傣族佛教在文字和教义上都有比较大的区别,本文论析了傣族的原始宗教“魂、鬼、神”的产生早于佛教,并根据语言学和民族学的证据,认为“魂、鬼”观念的产生至少可以上推到原始壮傣民族,“魂”的观念至少可以上推到原始壮侗民族  相似文献   

19.
“鬼道”、“仙道”与“正一盟威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晋的历史文献中,多称张陵之道教为"鬼道",称其道徒名为"鬼卒". <三国志张鲁传>曰:"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相似文献   

20.
什切潘斯基(Jan Szczepański)博士,是波兰科学院副院长。在本文里,他试图总结一种所谓关于“他人”的通俗哲学,从而提出一些关于人、人性的新看法。他认为,他人是我存在的条件,离他则无我。反之亦然。在我与他之间有一种“中间”关系,即他称之为“奇怪的空间”。人之善恶并不是天然就在我或他之内,而是在于这个地处我与他当中的“奇怪的空间”之中。作者进而提出三个世界论:外在的物质世界、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及在这二者之间的“中间”世界;后者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社会性的”,因此又称为社会世界。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都来源于此。三个世界——人类存在的三个方面涉及人的生活的全部范围。一个完人是善于处理这三方面关系的人。作者又认为,人需要全面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自己的人性。可是,人的内在世界(对他人)是密封着的,看不透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从来就不能够采取完全人性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什切潘斯基的“中间”世界论,使人想起马赫和詹姆士的非心非物的“中间东西”。两者似不无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