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谢雨 《美与时代》2014,(2):82-82
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说过“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其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悲鸿先生很有见地,较为全面和概括地评价了板桥的思想、人品及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前半期,徐悲鸿与林风眠对我国现代美术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大意义。由于徐悲鸿先生与林风眠先生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探索都大相径庭,因此其中国画的艺术创造道路也截然不同,对中国画的改良也有很大区别。徐悲鸿先生将西方的写实造型与中国画结合,改变其因循守旧之风,开辟了中国画写实主义表现路线;林风眠先生则将西方现代派中表现主义的色彩与构成元素利用起来,大力改革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通过比较两者对中国画的改良,以期为当下中国画的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抗战时期徐悲鸿的油画作品极少,而研究价值甚大。这一时期的徐悲鸿油画作品真正做到了中西融合,将严格的造型与印象主义的光、色及传统的平面、写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徐悲鸿绘画的意义在于,他用实践告诉我们绘画艺术不应停滞,不照搬照抄固有模式与风格,坚持油画艺术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4.
李苦禅先生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写意花鸟画家,师从徐悲鸿与齐白石先生,在动荡的年代里坚守自己对艺术的执着与向往,不卑不亢,为写意花鸟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并提出众多的艺术主张,为新中国美术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坚守艺术的阵地。  相似文献   

5.
半个世纪以来,徐悲鸿先生倡导的"宁方勿圆"、"宁拙勿巧"、"宁脏勿洁"的艺术法则,成为正统的绘画经典.今天,艺术已呈现多元化,"宁方勿圆"作为教学原则,越来越显露出其局限性:它贬低了曲线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利于情感的表达,限制了艺术风格发展的多样性等.因此,初学者在操作它时可作为阶段性的方法,但要明确其缺陷,注意摆脱、跳出.  相似文献   

6.
以赵本山喜剧为镜,能照见中国国民生活的某些本真状态,这是他艺术作品受到普遍欢迎的根本原因.同样,以赵本山的喜剧为镜,也能照见他艺术道路上的难题. 赵本山喜剧是照见中国国民生存状态的一面镜子. 20世纪80年代,赵本山以一个农民的身份登上艺术舞台,从此星运不堕.广泛而稳定的观众基础使他足以傲视其他喜剧演员.  相似文献   

7.
论艺术素养与人格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艺术素养是构建有价值的健康、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内容和重要途径。艺术素养对人格的构建,起到的是人心建设的作用。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的滋润。艺术可以使人脱离俗气,能够在精神范围内使人变得更自由,更全面,更文明,使人性更完美。  相似文献   

8.
文艺创作任何时候也不能离开辩证法,哲学的辩证法在文艺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我们称之为艺术辨证法.中国20世纪重要的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成功地运用艺术辩证法的观点对古典美学范畴进行分析,如有与无、阴与阳、常与变、实与虚、简与繁、单纯与丰富、含蓄等.  相似文献   

9.
医学与艺术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将对医学与艺术的本质进行论述.并详细阐明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使诊疗过程更具人性化;同时,艺术作品更能形象的描述、解释和表现临床医学.艺术还能成为临床医疗活动的康复和治疗手段,如:音乐疗法、绘画疗法等.加强艺术教育、艺术修养才能使医者达到自我完善的要求,在临床实践中更能体现个性化、以人为本的宗旨,更有效地达到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徐悲鸿无疑是迄今为止对我国的绘画事业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写实主义绘画主张影响了几代人.徐悲鸿更注重美术教育,认为画家的画作仅仅是其本人的成绩,却谈不上成就,只有培养出众多的画家,甚至超越教育者自身成就的画家,才是真正的对整个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大的贡献.他同时认为,教书育人重要的是要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自身素养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相似文献   

11.
蒋采苹先生是一位修养全面、人品画品俱佳的美术教育家,是位精益求精、成就突出、风格独特的女画家.她集男人的刚毅、女人的细柔于一身,在工笔重彩这块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广收博取,取得累累硕果,从而独标于中国画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科技迅速发展,学术上交流频繁,学科间交叉融汇,已成为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这种跨领域、跨学科的文化交融现象,反应在艺术教育中,就形成了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想.文化发展和自然现象发展规律相似,总是纵横交织,不断演化的.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性艺术课程的构想和理念的提出,对于音乐和美术课程的交融,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叶华 《美与时代》2014,(9):38-39
当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环境艺术被融入社会责任后,环境艺术在两岸乡村,不论是政府主导的送文化下乡活动,还是艺术家自觉的文化帮扶活动,对帮助村民提高文化素养,生态保护,行为规范,以及灾后重建中的精神陪伴起着积极的作用。艺术进农村社区并不是针对乡村进行硬件的改造,而是通过环境的美化和艺术素养的提高,把美的种子播入农村,使乡村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14.
澄一 《佛教文化》2010,(4):80-83
与东辉先生,神交已久,未见其人之前,于其书画,已熟知矣。书画艺术,乃中华民族特有之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东辉先生之绘画,“大象无形”,“雪泥鸿爪”。远离功利,法自天然。  相似文献   

15.
吕技  杨杰 《美与时代》2014,(5):94-94
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无论是在政治或者文化上都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在这一时期美术上一批有志于改良中国画的艺术家也纷纷留学归来。作为其中影响最大的徐悲鸿把自己所学西方的素描以及科学主义的精神带入国内,并将这种西式的写实观点运用到对国画的变革上,随之一场轰轰烈烈改革中国画的美术革命浪潮不约尔至。如果说徐悲鸿对于国画的改革仅仅是一个开端,那么作为这种改革的延续者蒋兆和的出现无疑对这场变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徐蒋体系”最早是由马鸿增先生提出,作为一种体系的形成除了二者都在以写实性的语言改良中国画外,更为重要的是与社会现实的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在绘画上和艺术追求上徐悲鸿与蒋兆和也呈现出相似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尤花媛 《美与时代》2007,(11):54-56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徐悲鸿立足于中西方艺术,用写实主义思想改良中国画,提出"新七法"、"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人物的重要作用等艺术理论,使中国画走向了现代化的征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大众文化素养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公共艺术的理解也日趋加深,公共艺术也重新成为人们热衷议论的话题。但是,人们往往对何为公共艺术,以及公共艺术的起源等问题莫衷一是,而公共艺术的建造仿佛陷入了一味地追求数量多、规格上恢弘的误区,这些问题无疑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相似文献   

18.
高等理工科院校对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创新,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交叉性"、"因材施教性"及"与时俱进性",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体会艺术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9.
桑吉扎西 《法音》2015,(6):67-68
5月31日上午,"相法心源——夏吾角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万寿寺)隆重开展。此次展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青海省文化厅、北京艺术博物馆、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宣传部联合主办,共展出夏吾角先生多年来创作的部分艺术精品,包括泥塑、唐卡、堆绣、木雕、铜雕等藏传佛教艺术作品120余件。  相似文献   

20.
艺术实践是艺术类专业学科实现专业学科教育的重要方式,是艺术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艺术专业大学生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在实践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加强职业道德素养,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