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他惩罚是指在团体中与他人合作, 并不惜花费个人代价去惩罚不合作者以维护群体规范的一种利他行为。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利他特征, 可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行为模式, 是人类本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 总结了可用于研究利他惩罚的主要范式, 回顾了利他惩罚的进化背景, 从大量实证性文献中提炼出 “不公平厌恶”及“心理理论和共情”两个维度来阐释引起利他惩罚行为的认知-情绪加工机制, 并整合了与其相关的脑神经证据, 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3.
利他惩罚是指个体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 自愿支付成本。前人研究发现利他惩罚行为激活了背侧纹状体等与奖赏有关的脑区, 因此可以认为利他惩罚的结果是一种相当于金钱奖赏的正性结果, 不惩罚结果则是一种负性结果。本研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被试在多次信任博弈游戏中观察“利他惩罚结果”和“不惩罚结果”的脑电成分, 结果发现被试产生了明显的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 related negativity, FRN), 且负性程度更大的“不惩罚”结果其FRN波幅大于负性程度更小的“惩罚”结果。因为FRN是对负性反馈结果敏感的一个脑电成分。可见个体并非把利他惩罚结果知觉为一种正性结果, 因此FRN反映了对社会结果的情绪动机意义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5.
采用独裁者博弈(DG)探讨了群体偏好对不同年级小学生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研究1对450名小学生利他惩罚行为的年级发展特点进行了测查。研究2以168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在独裁者博弈中与独裁者的关系、性别与年级对小学生(第三方)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研究3以180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在独裁者博弈中与接受者的关系、性别与年级对小学生(第三方)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利他惩罚行为在1至3年级之间有显著增长,3至5年级之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2)3年级小学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偏好。(3)利他惩罚行为的性别差异不明显,与女生比男生更利他的预期相左。结论:小学生至少在6岁就已经出现了利他惩罚行为且逐渐表现出群体偏好;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可能存在“3年级现象”;女生可能更愿意通过非惩罚的方式达成公平。 相似文献
6.
老龄化个体出现的认知障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语言的认知老化所导致,因此,了解语言认知老化的具体表现、老化机制及其神经基础对于延缓语言认知老化、矫正老年痴呆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理解和产生两个维度,分别从词汇、句子和文本三个层面分析了语言认知老化的表现,而后着重从工作记忆的角度分析了语言认知老化的认知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词汇加工、语义提取、句法分析三个方面分析了语言认知老化的神经基础,并指出半球不对称性减弱和脑区的弥散性激活是语言认知老化的主要神经表现。最后,围绕着语言认知老化的"发展进程、领域表现形式、干预矫正方法"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做出理论上的铺垫。 相似文献
7.
8.
情感风格及其神经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风格是个体在情绪反应与情绪调节等方面表现出的稳定的、一致性差异。情感风格的两个主要成分是情绪反应与情绪调节差异。情感风格与情绪恢复性、趋近——退缩系统、精神疾病的易感性等密切相关。前额皮层、前扣带皮层、杏仁核等及其构成的神经回路的结构与机能差异是情感风格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后悔是基于对不利或相对不利行为结果的反事实思维诱发的一种复杂的负性社会情绪,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决策和身心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失望情绪相比,后悔在现象学、产生条件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后悔不仅会受到个体的行为方式、人格特征、归因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结果信息属性的影响。后悔的预期和体验涉及的功能性脑区主要包括:眶额皮层、扣带前回、海马、杏仁核。研究后悔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后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Daniela Rabellino Angela Ciaramidaro Bruno G. Bara Francesca M. Bosco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2016,28(4):486-495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volved in third-party punishment (TPP) within an economic frame, using the TPP game. We investigated altruistic punishment, that is, the behaviour of spending one's own money, with no personal gain, to punish those who violate the norms of cooperation. We analysed this behaviour, in an in-group and out-group game setting, to compare how individuals behave with members of their own group (in-group) and with members of another group (out-group). In particular, groups were defined on a real nationality basis (Chinese or Italian). Our results showed altruistic punishment behaviour in both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this tendency emerged as more prominent when faced with unfair play towards a member of one's own group. Furthermore, both groups exhibited a propensity for anti-social punishment behaviour: many participants spent small amounts of money to punish fair behaviour, regardless of national group membership. 相似文献
12.
自我调节是个体为了实现目标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在成就、人际交往和健康等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 被视为是人类成功和幸福的关键。然而, 大量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越低, 自我调节能力越差。为了提高低社会经济地位者的自我调节能力, 必须深入考察低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自我调节的机制。神经科学为此提供了独特而重要的信息:低社会经济地位改变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扣带回、腹内侧前额叶、杏仁核、海马体、腹侧纹状体的结构和功能, 进而影响了自我调节的各个成分(认知调节、情绪调节、行为调节)。未来研究除了对神经机制中每条因果链进行更严格地考察外, 还应将神经生物学与发展心理学联系起来深入揭示不同发展阶段低社会经济地位对自我调节的独特影响机制, 并关注低社会经济地位者在神经和行为层面特定反应的适应性, 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系统、持续、有效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3.
利他性惩罚是指个体自行承担成本来惩罚违规者的行为,它受到社会阶层的影响。研究1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发现阶层显著正向预测利他性惩罚。研究2(N=450)基于真实生活事件的调查表明,惩罚成本调节了阶层对惩罚的影响:在成本较高的直接惩罚中,阶层正向预测惩罚;而在成本较低的间接惩罚中,这种作用不再显著。研究3 (N=232)通过操纵阶层与成本进一步证实惩罚成本的调节作用:高阶层者比低阶层者更有可能做出利他性惩罚,但两者的差距在高成本条件下更突出。研究4 (N=125)综合考察了阶层影响惩罚的心理机制,多层线性分析显示:惩罚成本较低时,阶层通过公正世界信念来间接影响惩罚,而成本较高时,阶层直接正向影响了惩罚。上述结果意味着利他性惩罚受到个体社会阶层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利他性惩罚中基于成本-收益的策略性考虑并非完全缺席。 相似文献
14.
15.
16.
采用信任博弈任务创设人际信任、人际背叛及背叛后利他惩罚三种人际情境,探讨三种人际情境对不同任务难度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随着工作记忆的难度增加,三组正确率均显著下降。在低难度任务中,人际信任组和背叛后利他惩罚组正确率均高于人际背叛组;中等难度任务中,人际信任组正确率高于背叛后利他惩罚组和人际背叛组;高难度任务中,三组正确率无明显差异;(2)随着工作记忆的难度增加,三组反应时均显著增加。低难度任务中,人际信任组、背叛后利他惩罚组反应时均低于人际背叛组;中等难度和高难度任务中,三组反应时无明显差异。结论:人际信任、人际背叛及背叛后利他惩罚对工作记忆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无意识信息引发的认知控制的研究是揭示意识的功能与局限的重要方法和步骤.在无意识认知控制研究中主要采用模式掩蔽和偏对比掩蔽创设无意识条件,使用客观测量方法对意识状态进行测量.作者从无意识抑制控制、无意识冲突控制和无意识错误加工三个方面回顾了近年对无意识认知控制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已有研究从行为和认知神经研究两个方面强有力地证明了无意识认知控制的存在,揭示了其神经机制.这些研究拓展了人们对意识信息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也为未来进一步揭示意识的起源等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无意识认知控制和有意识认知控制的相互转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