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前段时间,有一位记者在飞机上做了一场测试。他发现大多数人在飞机上都昏昏欲睡,只有几个人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或者报纸。记者走到一位老者面前说:"大家几乎都睡着了,为什么您还这么有精神呢?"这位老者"哦"了一声,抬起头坏顾四周后说:"原来大家都睡了,我都没注意到,这样我翻书的声音要小一点儿,免得影响他人休息。"记者听完后有些惊讶,很快与老者攀谈起来。原来,这位老者平时忙于生意,出差的时间非常多。他想利用旅途的时间多看一些书,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经常性"的,永远在写稿的作者,所以我习惯记下一些发生在我周遭的小小事情,并且从小小的事情中反刍一些意义。最近,我到一位厨师朋友的餐厅吃饭。当晚,餐厅的人不多,厨师朋友做完菜后,出来和我聊天。"唉,真不知道生意该怎么做?最近,我们这条街开了好多家餐厅,竞争者愈来愈多,把这里的生意搞得愈来愈难做。"他说。  相似文献   

3.
正一、别让老板交代的工作,没有了下文职场宝典告诉我们:老板们大多工作很忙,一些细枝末节的工作,可以不必去"骚扰"他们。一些职场前辈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管理者崇尚"抓大放小",过分纠结在某些细节上,可能会耽误他对全局的把握。当然,如果遇到那些喜欢控制下属的领导,还是多汇报几次。可是  相似文献   

4.
正小明年近而立,已有7年职场经历。由于未婚,如今偶尔还被称为"男孩子"。这七年间,小明跳来跳去,换过七八份工作,依然只是一名普通群众,被管理人员。不过比起职场菜鸟,他多了一些生存经验,比如进一家新公司,知道首先要摸排与自己相关人等的情况。在中国,做人永远比做事重要。小明到新公司报到的第一周里,起码有5个同事提醒他留意真真,告诫他此人难缠。后来小明知道"真真"并非小名,也不  相似文献   

5.
<正>一、毛泽东的虎气与猴气如何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这是一个绕不开也说不尽的话题。毛泽东是"多面的":他同知识分子在一起时是知识分子,同工人在一起时是工人,同农民在一起时则是农民。他的意志常常会压制住周围的人,使他们本能地接受、服从甚至盲从。有时候他的原则性很强,有时候他的策略性又很强。毛泽东自己说他是七分虎气,三分猴气。所谓"虎气",有很多种解释,主要可以理解为原则性,是一种立场;所谓"猴气",则是指灵活性,可以理解为一些战术层面上的东西。应当说,在一些重大的战略问题上,在一些涉及到国家、民族利益的根本问题上,毛泽东是从来不妥协的,是一个原则性非常强的人。比如当年赫鲁晓夫来谈联合舰队的问题,毛泽东寸步不让,因  相似文献   

6.
父亲文化不高,平时也不大爱说话,可是他却对汉字很感兴趣,经常给一些汉字加上自己的独特见解。那年,我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父亲在家里准备了一桌子酒菜,要和我喝上几杯。父亲向来不能喝酒,可那天他却喝了很多,脸红如关公,话也多了起来。他对我说:"现在,你长大成人了,在今后的道路上,你要明白,人这一生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意义     
磐石 《天风》2014,(5):49
有则故事,说的是一个美国商人去墨西哥海边度假。在渔村码头上,他看着一个渔夫划着小船靠岸,船里有刚捕捞上来的几条大鱼。美国人对渔夫啧啧夸赞。渔夫谦逊地说:"这些鱼一会儿工夫就抓到了。"美国人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多抓一些鱼?"渔夫满足地说道:"这些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那么多时间都干什么?"渔夫解释:"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  相似文献   

8.
必要的距离     
正有段时间我颇纠结。在不多的文学活动中,有幸接触到一些名人。我很珍惜这种幸运,希望可以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但时间长了,有的人却颇让我失望。不管你怎样真心真意待他:在人前待之以礼,在人后听到对他的负面议论比如"名不副实""过气了"之类,总是尽力劝说议论者给予必要的尊重——谁没有过气的那一天呢?但遗憾的是,他对此永远保持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冷漠。我自然不敢期待任何哪怕  相似文献   

9.
艺高人胆小     
诸葛亮"算无遗策"也有遗策,"多智近妖"毕竟也是人不是妖。有一回他命令赵云率军攻取一座城池,他连赵云的军队何时出发,何时吃饭,何时行军,何时攻城都排了一个计划表,结果赵云出发了,他发现事情不是那么回事了!  相似文献   

10.
随着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中,其中参数化设计作为数字化设计中的一种重要内容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其中,帕特里克·舒马赫作为"参数化主义"的发起者,他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关于"参数化主义"的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参数化主义"的概念以及理论,探求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参数化主义"的发展和未来优势。  相似文献   

11.
正20多年前,他还是西北某部队歌舞团一名普通的相声演员,经常随团到各地演出。一次演出结束后,歌舞团里一位说相声的老先生夸他说:"小伙子,相声说得挺好啊!"他听了内心美滋滋的,但脸上还是流露出一些失落。老先生看穿了他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歌舞团的表演是以歌舞为主体,咱说相声的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位咨询师新手。在第一次个别督导时,他问督导老师在下一次督导前他该提供什么材料。督导师花了一些时间和他确认督导前需要提交的材料,以及如何准备这些材料。督导材料的第一条原则:符合伦理被督:"我这是第一次接受个别督导,我想了解如何准备督导的材料。"督导:"谢谢你主动问起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我常为碰到的"能怎的"的提问而困惑。提出"能怎的"的大约有两种,一武一文。所谓武问,大抵是一些身大力不亏的,或者是"盲"(法盲、德盲)气十足的年轻人所提。比如,他骑车撞了你,你找他论理,他反倒问你:"撞你了,能怎的?"这属于蛮不讲理类。所谓文问,情况较为复杂。试举几问:你工作认真,有  相似文献   

14.
日本著名哲学家中江兆民,早年留学法国,学养厚重,著述译著多部,人称"东方卢梭"。1901年,他54岁时被检出患了咽头癌,医生判断最多只能活"一年半"。他在"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有事可做,也可过得愉快"的信念支持下,开始最后两部著作的写作。他最终没有活过"一年半",但气管被割开,"枯瘦得像仙鹤一样"的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完成了日本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一年有半》《读一年有半》。他在重病期间写的名诗《跌倒时也要笑》,也在日本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5.
正胡适先生曾在1924年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文中的差不多先生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小时候,他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他说不都差不多吗?在学堂,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他去杂货铺做伙计,十字和千字常常分不清。掌柜生气了骂他。他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相似文献   

16.
正宋朝有个侍读叫梅询,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迫切地追求俸禄官位。有一次,退朝后经过阁门,他看到箱子里的锦轴上写着:"锦轴,是胡侍郎的退休文书。"同僚们拿出来看。他远远地避开走了,说:"钱多而且说得又好,这是诱惑我退休啊。凭什么看呢?"当时的人大多笑话他。他七十多岁时,脚有病,经常握着自己的脚骂道:"这里面有鬼,让我不能到两府的是你啊。"他有一匹喜爱的马,他曾经牵着马在将要骑的时候,推着马鞍子说:"贱畜生,我已经薄命了,你难道就没有披丝织的鞍鞯的福分吗?"到了这么大岁  相似文献   

17.
大美通一     
本文为翟墨先生于今年二月份发过来,准备替换当月杂志"美学学人"栏目中他的"学术自述"的。只是因为那期杂志已经送厂付印,无法再换,而且《大美通一》比原来的"自述"丰富得多,我们建议稍晚单独发表,征得了他的同意。只可惜,今日刊发此文时,翟墨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此文已是他的遗作。刊发此文也作为本刊对他的纪念。  相似文献   

18.
一位酷爱户外运动的朋友说了一个故事:他在一个偏远山区徒步行走时,在一个当地人的村庄住了一宿。当地人对他热情招待,他却无以回报,就把背包里的一些铅笔送给了那里的孩子们。第二天早上他出发上路,看见孩子们站在路口,手里捧着大束刚从山上采下的鲜花在等着他……"我站在那里,看着孩子们,一直看着他们,说不出话来。他们手上的鲜花比最漂亮的女人都要美丽!"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人要脱颖而出,三招或许就可以了。听说光明眼镜店的店长要升任公司的副总经理,陈述暗自欣喜,自己应该成为新店长了。然而,在店长临走的前一天公布了新店长的人选,不是他却是李立。这下,陈述坐不住了,他去了总公司,总经理明白他是来"讨说法"的,说:"是的,你是光明眼镜店唯一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而李立连本科也不是。先不说这些,请先让我们看一段录像。"一些画面  相似文献   

20.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