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社会整体性是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一种根本的存在特性,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一种社会整体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却忽略了对社会整体性的研究,致使各种错误的理解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实践。以往那种排斥市场经济的行政计划体制的社会主义模式,其哲学基础就是对社会整体性的唯心的、形而上学的理解,就是一种社会整体的绝对至上论。现在我们要对那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认为,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社会结构并不象某些结构主义社会学理论所说的那样,“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是由人脑固有的结构化潜能对外界的一种投射”,而是对现实社会的整体结构性的一种科学抽象,如同恩格斯指出,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法即“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的自觉的反映”。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客观产物,既有内在的科学规定性,又有外在的鲜明特征。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结构的科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社会结构改革的实践中有效保持社会主义社会的稳态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多年以来,中国哲学界在讲到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时,大都认为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推动力量。但是,由于人们把生产力看作是一种独立自在的物质力量,对生产力作一种实体性的理解和解释,结果,生产关系就成了盛放生产力的一个大筐。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理解  相似文献   

4.
论制度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社会发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社会指标体系来对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进行科学的评价。以往,人们更多地将制度作为既定的前提,而把社会发展作为一种技术机制来加以讨论,这样,往往难以解释超出实证范围的诸多社会现象,难以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现实做出合理的诠释。实际上,社会发展既是一种技术机制,更是一种制度安排。应力图在社会发展技术机制的背后找出社会发展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这一深层原因,并把它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指标体系来加以讨论。通过制度分析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有助于从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更广阔的视角去把握社会发展的运行轨迹。同时,对于研究中国二十几年来的社会变迁也具有更真切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构造主义不把关于世界的论述看成是世界的一种反射或一幅地图,而是看作公共交换的一种人工制品。不仅对心理知识的方向,而且对心理构造特征的方向,构造主义对传统理解提出了重大挑战。尽管构造主义者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经验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思想学派的长期论争,但构造主义试图超越信赖这二种传统的二元论,把知识置于社会交换过程之中。构造主义对心理学所作的解释仍值得怀疑,但一种充分发展了的构造主义能够完善一种理解科学过程的手段,并引起评价心理学探索的选择性准则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各交往领域和经济的全球化正在产生出一个"世界社会",而这个世界上恰恰存在着由各大文化传统影响而成的多重现代性格局。要考察这个格局,系统理论的视角和文化主义的视角都有局限:前者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后者则把世俗现代性简单地等同于诸种文化之一。通过把社会理论的普遍化视角和文明比较研究的多样化视角结合起来,彼此遭遇的不同文明与它们所共享的全球现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则成为关注的焦点。为克服这种遭遇和互动导致分裂和冲突,必须就世界社会中的政治正义原则展开文化间商谈以寻求共识。为成功进行这种商谈,必须从各自传统中发掘出一种自我反思能力。这种能力与世俗理性颇为相似,但对理性的世俗理解不同于对理性的世俗主义理解。世俗理性只承认原则上可以说服任何人的论证,但它必须如罗尔斯主张的那样对宗教传统和整全学说保持中立,而不必否定这些传统和学说的本身的有效性主张。非但如此,世俗理性还应该一如既往地向宗教传统借鉴与现代社会的正义观念相一致的思想资源,与各大宗教传统一起参与彼此互补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2):130-135
移动互联正在改变人们交往的方式,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面对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趋势,虚拟民族志应该改变线上线下的二元理论模型,把场景作为新的社会研究的起点,以动态的观察视角来认识新的交往空间中的社会实践,通过整体性的感知和共情化的理解,来把握浸润在社群文化中的社会意义,探索虚拟民族志更有价值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 从“第三人称”的视角识别并理解他人的社会互动至关重要。这种社会互动加工具有两种认知特性:构形整体性和动作关联性; 体现为一个由众多脑区共同参与的层级加工过程, 主要包括个体知觉网络、动作观察网络和心智化网络。其中, 后颞上沟等脑区在表征社会互动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未来的研究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手段进一步揭示社会互动加工的遗传特性和神经机制, 并关注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的新问题黄平(一)对全球化的理解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可以把它追溯到17世纪后的西欧。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兴起,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但是社会科学家们逐渐明确地意识到现代社会的这种全球化特性,却是最近这一二十年的事。造成这...  相似文献   

10.
刘宽亮 《哲学动态》2003,23(7):12-1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对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形成的 ,是基于对人类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而得出的重要结论。但长期以来 ,人们在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理解上存在重大的偏差 ,只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与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 )相关的一个话题 ,只把它当作是一个抽象的、标签式的终极性结论 ,而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具有过程性意义的理论来理解和运用 ,严重地消解了这一理论应有的价值内涵。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 ,的确是以未来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为话语背…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整合机制的转换--兼论"和谐社会"的理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朱力 《学海》2005,(1):42-47
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整体的观点,是我们理解"和谐社会"的一个视角.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能够建立起一种促使"和谐社会"运行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6,(1):170-176
在苏贾看来,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空间的生产关系之间是一种同存性的辩证关系。每一种空间性都是社会性的,而每一种社会性同时也是空间性的。苏贾不仅把空间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地理性定位,而且还把它理解为能够体现权力斗争关系的运动与变化、张力与冲突、政治与意识形态等的复合物,这也是这种社会空间具有解放潜能的原因。但是,他所讲的社会的生产关系其实只是指把社会当作对象而生产出来的那种关系,而不是指把资本、商品等生产出来的那种基础性的社会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了华南师范大学余少波教授的力作《社会生产力新论》(以下简称《新论》),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在对生产力问题长期探索中取得了新进展,也是余教授对这一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执著追求、潜心研究的新贡献。 本书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视角,认真探讨人类社会为何“获得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了华南师范大学余少波教授的力作《社会生产力新论》(以下简称《新论》),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在对生产力问题长期探索中取得了新进展,也是余教授对这一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执著追求、潜心研究的新贡献。 本书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视角,认真探讨人类社会为何“获得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对这一主题,书中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探讨,无论从历史评述还是现实发展资料分析,以及从理论推导上,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本书的出版,对我们加深理解我国将努力实现的“两个转变”是有帮助的。除了深邃的理论探讨和认真的推导分析外,本书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新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总结评析了从古至今国内外有关生产力问题的各种观点,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理论成果,科学地构建了作者自己的理论体系。本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在它指导下,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一种试图超越后现代思想的哲学理念正悄然兴起,这就是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或者social constructionalism①)。“建构主义是社会科学家阻止后现代主义潮流的理念,而共建就是建构主义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Pettman,p.13)但何谓社会建构主义?更为深层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社会建构主义?国内外学界往往把社会建构主义理解为后现代语境的新康德主义、方法论的相对主义或“修辞学转向”。这是对社会建构主义的误解,其实质是把社会建构主义中的某些极端诉求或个别思想家在特定语境中的过激言论,当作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社会经济结构观研究视角的重心,是以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变革为主体的。如果我们转换研究视角,把过去以生产关系为主体,转向以生产力发展为主体,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社会经济整体加以分析,便可以把它分解为如下四个层次。 (一)第一个层次:生产力的物质技术结合形式 生产力是人们凭借和借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所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由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劳动者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生产力诸要  相似文献   

16.
根据以上所述,现在我们就可以列出萨特尔试图对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马克思试图实行这样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被理解为实践的工具,并能够使实践了解实行革命变革的条件。马克思希望把未来的社会发展想象为革命实践的蓝图,而理论则说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换一种说法是,理论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一种具有其内在必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现代社会民间文化中的阴阳师崇拜现象,试图阐释日本现代社会的"阴阳师文化热"是日本本土宗教——神道在现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亚文化现象。因而,对阴阳师引发的文化热潮不能仅仅从历史的源头去把握阴阳道文化和阴阳师之间的相关性,而应该从整体性视角去厘清其与日本本土宗教间的内外关系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作为科学争论的一种体现形式,中国近代以来产生的数次“中医废存之争”,为人们理解现代科学的社会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视角.从科学社会学视角对“中医废存之争”进行剖析,论述这种科学争论的历史演变、社会形态以及文化意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科学争论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人的发展、社会活动等领域中去的中介理论。本来,借助于“社会有机体”这个中介理论,可以逻辑地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有机体——社会和人的具体活动领域这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理解上发生两个偏差:(一)仅仅把社会有  相似文献   

20.
物质成瘾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因素的复杂现象, 但是当前基于生物还原论的解释对物质成瘾现象整体性的理解和康复研究造成了阻碍。网络理论聚焦于心理障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反馈环路, 从整体视角为研究物质成瘾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将网络理论应用于物质成瘾的研究中将有利于:(1)理解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2)理解症状网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动态变化过程; 以及(3)将多层次和多水平因素整合到统一的理论框架中。从网络理论视角来理解物质成瘾, 也将对未来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目前, 网络理论仍处于言语模型阶段, 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出更具体、可验证的统计模型, 以完善对于物质成瘾机制的了解, 更加有效地推进物质成瘾的治疗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