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没成本效应是指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因受沉没成本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非理性决策现象。针对这一决策偏差的产生根源,研究者从认知、动机和神经三个角度提出了解释。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因素包括沉没成本特性、情境因素、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等。基于先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沉没成本效应的未来研究应着眼于改进研究方法,探究产生根源,关注行为沉没成本和加强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沉没成本效应中的心理学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俊琦  李峥  王垒  黄岚 《心理科学》2005,28(6):1309-1313
沉没成本效应是一种常见的非理性行为。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了系统地介绍。文章概括了沉没成本及沉没成本效应的定义,沉没成本的种类和发生领域,并用心理学理论对沉没成本效应进行了解释。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沉没成本的逆效应以及影响沉没成本效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禀赋效应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禀赋效应是指个体在拥有某物品时对该物品的估价高于没有拥有该物品时的估价的现象。这一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普遍存在。禀赋效应的研究范式包括经典研究范式与物物交换范式。禀赋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损失规避与查询理论。禀赋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认知角度、动机、情绪、交易物品的特征、研究设计的选择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禀赋效应的适用条件、产生根源、研究范式的改进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等待时间知觉是指人们在等待过程中对等待时长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 它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影响等待时间知觉的客观因素包括等待过程的填充物、等待时间的确定性、接受服务的阶段和等待的物理环境等; 主观因素有负性情绪、自我控制和人格因素等。等待时间知觉导致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包括时间沉没成本效应、“延迟-提前”框架效应、峰-终效应、偏好反转等。未来研究可从三个方面开展:(1) 时间启动和金钱启动下等待时间知觉的差异; (2) 基于时间心理账户视角研究等待时间知觉规律; (3) 借鉴时间知觉理论探讨等待(时间)影响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禀赋效应是指一旦某物品成为自己拥有的一部分,人们倾向给予它更高的价值评价。对于禀赋效应的解释主要是损失规避理论和自尊理论。影响禀赋效应产生的因素主要有物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好奇心效应、交易需求效应等。神经机制研究表明,内侧前额叶(MPFC)、伏隔核(NAcc)、岛叶(insula)等脑区与禀赋效应密切相关,神经机制研究为全面理解禀赋效应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源于“反常”终于“常理”的禀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忽略收入影响和交易成本, 愿意为一样物品支付的价格应等于愿意出售的价格。而塞勒教授却发现,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反常”现象, 个体会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赋予更高的价值, 造成“愿意支付价格”和“愿意出售价格”的不一致。塞勒利用预期理论中的损失厌恶对这些反常现象进行解释, 并将该现象称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此后,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该效应进行了探索和论证。文章详细梳理了禀赋效应的多种解释机制, 包括损失厌恶、心理所有权理论、偏差的认知过程以及进化的观点等, 论证了禀赋效应符合“常理”的原因, 同时也探讨了禀赋效应在商业销售策略和政府拆迁政策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关于成本沉没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IAT 技术,通过实验,证明“损失厌恶”具有内隐性,“损失厌恶”存在内隐偏差,并且二者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即不受当前情绪及刺激材料性质等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成本沉没效应等现象的本质特点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8.
在以往禀赋效应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引入中立方估价值作为参照, 在时间维度上探讨了禀赋效应的变化趋势, 并尝试延伸禀赋效应的定义。研究发现, 随着卖方拥有物品的时间延长, 买卖双方的估价呈下降趋势, 卖方的估价总是显著高于买方, 但买卖双方的估价之差不随卖方拥有物品的时间延长发生变化; 以中立方的估价为参照, 在较短的时间内卖方的估价倾向于理性, 在较长的时间内买方的估价倾向于理性; 卖方的估价在时间水平上相对于中立价格呈递增性, 而买方的估价相对于中立价格呈递减性。引入中立方再探讨禀赋效应并没有否定它的存在, 而且能够更好地解释生活中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考察生命和金钱问题下,获得和损失框架中决策任务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采用2(任务领域:生命、金钱)×2(决策任务类型:经验、描述)×2(结果框架:获得、损失)被试间设计,使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生命和金钱问题下,个体在直接给出方案可能结果的描述性决策中仅表现出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在通过自主查看方案可能结果的经验性决策中未发现结果框架作用。描述−经验差距一致性存在于生命和金钱问题中。  相似文献   

10.
主流跨期决策模型认为, 跨期决策存在一个时间折扣过程。时间折扣是指人们会根据将来获益或损失的延迟时间对其效用进行折扣, 折扣后的效用小于原来的效用, 而负折扣现象违背了时间折扣过程。负折扣现象出现在金钱、非金钱的获益与损失领域, 其可能的解释机制为预期情绪。目前关于负折扣现象的研究, 较少验证其影响机制, 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眼动追踪和fMRI技术探讨其机制, 并丰富对负折扣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11.
邵建平  韩雪  柳武妹 《心理学报》2018,50(12):1428-1437
以往关于时间与金钱奖励选择问题的探讨主要从员工工龄视角着手。但这一视角不能直接解释外部环境资源短缺时, 员工对时间与金钱奖励选择偏好的差异问题。本文依据生命史理论, 探讨外部环境资源(如就业资源和自然资源)短缺与否对员工选择时间和金钱奖励偏好的影响及内在机制。本文以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和企业员工为样本, 发现不管是外在就业资源短缺还是外在自然资源短缺都会促使员工更加偏好金钱而非时间奖励, 内在机制是外部环境资源短缺时人们的心理表征更具体, 并且这一现象在高物质主义者身上更为明显(实验1和2)。本文结尾讨论了对资源短缺、时间和金钱等研究领域的理论突破与推进。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金钱奖赏延迟任务考察了海洛因戒断者对金钱奖赏和损失的预期和反馈加工及其电生理机制。结果发现,预期阶段两组被试由不同线索诱发的P3波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金钱奖赏加工的反馈阶段,海洛因戒断组由金钱收益条件诱发的RewP波幅显著小于对照组由金钱收益条件诱发的RewP波幅,而在无收益无损失条件下两组被试诱发的RewP波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海洛因戒断组由金钱收益条件诱发的P3波幅与无收益无损失条件诱发的P3波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由金钱收益条件诱发的P3波幅显著大于其由无收益无损失条件诱发的P3波幅。在金钱损失加工的反馈阶段,由金钱损失和无收益无损失条件诱发的RewP波幅在两组被试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两组被试由金钱损失条件诱发的P3波幅均显著大于其由无收益无损失条件诱发的P3波幅。以上结果说明海洛因戒断者的金钱奖赏反馈加工存在异常,具体表现为其对金钱奖赏的敏感性降低或对金钱奖赏的趋近动机减弱。  相似文献   

13.
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规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损失规避是指,人们总是强烈倾向于规避损失:一定数额的损失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其强烈程度约相当于两倍数额的获益感受。这种强烈的心理与行为倾向广泛存在于风险与非风险领域,在该两个领域中损失规避的研究范式也不同。损失规避常见于经济和消费等领域,可用于解释行为决策中有悖于规范化理论的诸多现象,如禀赋效应、现状偏差、股权溢价之迷和赢者的诅咒等。然而,损失规避的机制研究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损失规避的本质以及适用条件。今后的研究不仅要注重认知角度和情感依恋,还要结合认知过程来研究损失规避的性质和内在机制,以期帮助人们认识、预测及干预由损失规避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非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14.
行为决策中的默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认效应指的是当存在默认选项时, 人们决策时倾向于保留默认选项而不做出改变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器官捐献政策、退休金储蓄计划和消费决策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目前, 研究者主要从损失规避、质询理论、暗含的推荐和神经心理机制四个方面解释默认效应的形成机制。默认效应还受到努力成本、默认选项的框架和个人经验等因素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深入探讨默认效应的产生根源、加强其跨文化研究以及拓展其应用领域这三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说公司是一条船,那么员工无疑就是船员了。这条船是满载而归还是触礁沉没,取决于船员是否同心协力、同舟共济。由此可见,员工对公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员工的成长不是天生的,需要公司的栽培。或许很多老板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培训,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顾虑:我辛苦培训起来的员工最后跳槽了,这不是为他人做嫁衣吗?其实刚好相反,"当一名  相似文献   

16.
黄劲松  孙建伟 《心理学报》2009,41(8):737-744
以禀赋效应理论为研究基础, 通过两个情景实验对产品更换过程中买卖双方的决策心理进行了研究。实验1表明, 在以旧换新活动中新产品的买方对旧产品的价格有高估的倾向, 对新产品的价格有低估的倾向; 相反, 新产品的卖方对旧产品的价格有低估的倾向, 而对于新产品的价格有高估的倾向, 这说明产品更换决策中存在着双重的禀赋效应。实验2表明, 新产品的买方对旧产品的属性评价显著高于新产品的卖方, 对新产品的属性评价显著低于新产品的卖方, 说明属性评价也存在禀赋效应的特征。双重禀赋效应的存在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会出现创新抵制行为。  相似文献   

17.
时间与金钱是影响人们消费行为决策的两种不同的重要资源。消费者在进行产品购买时, 常常会受到商家广告语和购物环境中所隐含的时间或金钱概念的影响, 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具体而言, 时间与金钱概念会对消费者的购前决策、购中决策及购后决策三个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双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 产生这种不同影响背后的心理机制在于时间与金钱概念启动了个体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和思维定势, 进而影响了消费者不同的购买决策。未来的研究方向有:(1)细化时间和金钱概念启动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不同影响; (2)考虑时间与金钱的权衡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3)进一步探究时间和金钱概念的激活对购前决策的不同影响; (4)探讨时间概念与金钱概念对购买决策不同影响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8.
时间定价(Putting a price on time)是指从金钱的角度衡量和评估时间,给时间赋予经济价值。研究表明:"时间定价"与过度工作、低志愿活动和低幸福体验等三个方面相关。时间定价对个体影响的心理机制可以从认知和情绪视角进行分析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有:(1)时间定价影响幸福体验的"双刃效应";(2)时间定价对组织管理的启示;(3)时间定价的神经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时间与金钱是两种重要的资源类型,人们在绿色消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两种资源对认知思维和决策行为的影响。然而,目前对于资源类型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将时间与金钱引发的认知差异引入绿色消费,一方面,基于解释水平理论与人类价值观,分析了时间资源如何促进绿色消费,以及金钱资源如何抑制绿色消费。另一方面,分别从个体、企业以及产品层面出发,结合实验法探究时间与金钱资源影响绿色消费的边界条件,并引入情绪响应水平、环保自我担当以及感知产品有效性作为中介变量,构建资源类型影响绿色消费的理论模型。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发挥时间与金钱资源在促进绿色消费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利用资源线索引导绿色消费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仲轶璐  刘永芳 《心理学报》2013,45(3):353-362
基于金钱-自尊交换理论,针对以往研究遗留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改编自著名的1美元竞拍游戏的实验任务,通过两个实验探索了自尊水平、竞拍者性别和竞拍对手性别对金钱竞拍中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尊水平对金钱竞拍中的风险偏好有显著影响,中等水平自尊者表现出较高的风险偏好;(2)竞拍者性别的主效应及其与自尊水平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3)竞拍对手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而与自尊水平及竞拍者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依据相关的文献对上述发现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