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孟思想的出发点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关注,建立社会秩序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孟持中庸世界观,不走极端,所以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并不简单强调某一方面,希望建立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和社会、私和公、自己和他人之间发生矛盾以至冲突时,孔孟选择社会利益.孔孟非常重视社会秩序建立的途径,认为社会秩序建立的途径应该是礼.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了心性理论,认为遵守"礼"是人的良知,是人类自发自觉的群体行为.社会管理者应该在做好表率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社会教化机制,以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四端"之心,促进社会成员自发、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协调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私与公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个社会和谐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荀子认为,群使人得以生存,重建社会秩序的目标是群居和一,包括群的质量保证和群的规模扩大。明分使群是荀子建构社会秩序的形式,分使群成为可能,社会等级秩序和职业分工体系构成了明分的主体内容,二者纵横交错,构织成一张社会秩序网,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在这张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义又使分成为可能,义代表公,也就是群的利益和价值;义的对立面是利,利代表私,也就是己的利益和价值;荀子希望建立群己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为他重义轻利但不弃利;荀子比孔孟更加无条件地强调社会利益,比孔孟更为右倾。荀子认为礼使义成为可能,礼是荀子重建社会秩序的主路,乐和刑罚是荀子重建社会秩序的两条辅道;和孔孟不同的是,荀子认为礼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外在的、人为的、强制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3.
道德自律:转型期社会秩序的最高实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自律和社会他律是道德实践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是实现社会控制、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的两种主要方式。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个体道德自律的要求则变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汉政权建立后,致力于巩固政权,重建社会秩序,这其间士人群体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建章立制,稳定社会。其二,制定和完善礼仪规范,制约社会成员的行为。其三,教化社会。部分士人入仕后担任政权的中下级官吏,他们在任期间,设立学校,教化民众,消除民众的反抗意识。同时严明法纪,为社会秩序的重建做出了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运行理论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具有内在的同一关系,为了有效达成"了解过去,解释现在"的宗旨,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必须立足当下现实,并回归传统情境.不可以现成的、先验的尺度在资料文献中辨认寻绎社会思想,而应运用社会运行论的知识框架与理论范式,综合考量某个社会精英或学术流派的思想学说和行动主张,逻辑呈现他们如何以社会秩序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回应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而展开去乱求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从自我意识到阶级意识——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中的意识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意识是自我意识的变异形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认为从自我意识到阶级意识的转化是一个有觉悟的进步.但实现这个进步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否能为现代社会所承受,是一个巨大的疑问.这个疑问也是隐藏在文章中的核心问题.全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框架的剖析,从阐释自我意识与阶级意识的本质区别出发,通过分析利益、组织、成员身份这三个意识转化过程中的转捩点,凸显了人们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权利在社会冲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社会哲学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讨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包括马克思社会关系人思想、社会结构思想和物质性思想。 相似文献
8.
9.
10.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2)
在文化间性研究中,我们与其要了解他者文化,毋宁说要革新我们自己的文化观念,并面临建立新的概念语汇的需要,使我们能够表达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回避普遍性方法的跨文化研究环境中,我们必须提出并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来说,分享经验首先是美学经验可能吗?是否有普遍形式的美的经验?是由于超个体意识呢,还是由于我们的大脑结构,我们才有可能分享经验?我们经验中的普遍性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吗? 相似文献
11.
12.
从仁的四个层面看普遍伦理的可能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儒家伦理是德性伦理 ,它的核心是仁学。仁学是一个较大的思想体系 ,有四个层面的基本内容。这些不同层面的内容可以同西方伦理进行广泛的比较与对话 ,亦可以互相补充 ,为普遍伦理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 ,“亲情”之孝是人间关怀得以形成的自然的情感基础 ,“忠恕”之道则是人间交往的普遍原则 ,“爱物”之情为生态伦理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万物一体”之仁则为实现人与人。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一个月来,从国家最高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到第一次举国为遇难的普通民众降半旗志哀;从各大公司的慷慨解囊,到残疾乞丐的倾其所有; 相似文献
14.
15.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逻辑理由和历史原因的。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所建构的特定语境,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内在根据。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满足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诉求。“第一个结合”内在地蕴含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被主题化,是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度推崇“实践”、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确立理想社会愿景等方面,有相互发明、相互诠释、相互会通的学理上的可能性。这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继续深化和拓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倪梁康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分册》2021,(6):30-44
布伦塔诺对内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分开启了现代心理学的两个研究方向,并在总体上厘清了无意识问题以及无意识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胡塞尔与弗洛伊德后来对意识与无意识的研究分别处理人类心灵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问题,它们可以纳入显现的意识现象(意识)与不显现的意识机能(无意识)两个范畴.而在胡塞尔与弗洛伊德之前,艾宾浩斯的记忆心理学研究已经... 相似文献
17.
对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阻碍着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加深人们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不能不说是摆在我们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通过对获取信息的意义的分析,进而论证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复古意识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透过复古意识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实质上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其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而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其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9.
我们相信的上帝是真上帝,他的本质是真实、真善、真美……这一切都由他而来。我们不仅人人都喜欢真善美,更主要的是要人人都体现真善美。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要爱人如己。”(太22:37-39)世人若能如此行,和谐社会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20.
通过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人类社会初级阶段在美学上的直觉性的无意识努力。纹饰设计体现了人类早期朦胧美学观和美的意识,也敦促着审美意识通过直觉性自我体认走进真正、纯粹的美学领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