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众所周知,道教的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大尊、道德天尊等神尊。因此,道教几乎所有的“十方丛林”和著名宫观均供奉有上述神尊,如果没有供奉“三清”、“玉皇”等主神,似乎该道观不为丛林,或格局正待完整,不然为小庙(即子孙庙)。这种情形亦成为道教丛林宫观一种习惯或说是道教丛林一种规范和模式。在湖南的一些庙宇中,除祀奉一般道教神明外,还有一些庙宇供奉着地方神祗。这些庙宇将人们自发的信仰观念及民俗文化与道教文化交织在一起,反映道教功德成神的特质。现将主要的和有一定影响的这一类的庙宇简介如下,以便分析它与道教…  相似文献   

2.
道教节日     
三清圣会道教信仰的最高尊神为“三清”。道教相信“三清尊神”是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出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出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出神宝君。三清都是元始天王所化法身。《列仙传》说: “元始天王在天地末分时之一元精气,在大罗天上,化身于三清。一化无形天尊(今称元始天尊),常住清微天之玉清境;二化无始天尊(今称灵宝天尊),常住禹馀天之上清境;三化梵形天尊(今称道德天尊),常住大赤天之太清境。亦即元始天尊常住的境界,是三十五天之上的玉清境;灵宝天尊常住的境界,是三十四天之上的上清境;道德天尊常住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收容和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从汉代的民间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与民间信仰从来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针对民间信仰的不同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道教对其具体态度也有不同。历史上的道教参与过禁淫祀,对民间信仰中那些个被认为是不正、不雅的神祀作过清理,或者在自己的科仪中表明对之批评、否定的态度。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她对历代的民间信仰对象是收容的多,在收容中有所改造。研究历史上道教改造民间信仰的做法,不仅对厘清道教神谱的变化发展,认识民间信仰的特征,有很大意义,而且对于今天如何处理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从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4.
正众所周知,道教是以大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但是,在实际的信仰生活中,道教徒又崇拜以三清为首的诸多尊神,在他们的追求中以跻身神仙队伍为最高理想。至于道观里供的也是林林总总,进庙的只是信奉这些神明,而不问来历。这样就给人道教的信仰杂而无序的印象。如何厘清这种情况,正确地理解道教  相似文献   

5.
<正>道教兴起以后,根据社会变迁的需要,将泰山神纳入道教神灵体系之中,并延伸出道教的地狱信仰,重塑了中国人的“地狱世界”。与此同时,脱胎于传统民间信仰的泰山神信仰逐渐完成了道教化的过程,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对泰山神信仰的吸纳、利用、改造和扩容,不仅丰富、完善了道教本身的理论体系,也从侧面反映出道教中国化的历史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玉皇大帝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尊神 ,在一般民众心目中 ,他是天庭总管 ,实际上的最高神。不过 ,玉皇崇拜初起于道教 ,他在道教中的地位是居于三清之下的第一尊神。而且 ,道教又以系统的经书 ,完整的崇拜科仪 ,向社会展示着自己的教义。道教对于玉皇崇拜的内容和形式 ,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 ,是中国文化长期演变的结果 ,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内涵。若要了解玉皇大帝崇拜所映示的中国文化的种种素质和特点 ,主要应当研究道教对他的解释和祭祀、祈求诸科仪。然后再及于民间对玉皇崇拜方式以及相应的观念 ,因为相对而言 ,这些民间的风俗 ,…  相似文献   

7.
道教与四灵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它所崇拜的神与中国传统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对星辰的崇拜,其中宇宙天体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神演为青龙,西方七宿神演为白虎,南方七宿神演为朱雀,北方七宿神演为玄武(真武大帝),成为道教崇拜的“四灵”尊神,并为广大道教徒所崇奉。  相似文献   

8.
啬色园,香港地区四大宫观之一,主要供奉赤松黄大仙师,且尊崇儒释道尊神,俗称“黄大仙祠”,既有古色建筑,也有环保园林,是现时黄大仙信仰最具代表与影响力的道教庙宇。啬色园的发展轨迹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抗战前私营道侣之清修道场以及抗战后转型现代化的善团。啬色园的道脉沿自广州芳村普济坛。普济坛是在广东民间黄大仙信仰基础上形成的乩坛。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步入神州大地的道教宫观时,多数宫观内有座“三清殿”,是宫观建筑的中心,殿内供奉着“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那么“三清”在道教中的含义及其流变如何,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三清”就其文义的神学内涵来看,“清”是受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影响,即“清气为天,浊气为地”而来的,“清”在这里实指“天”。至于为什么用“三”来表述“清”,而不是其它数字,仔细分析主要原  相似文献   

10.
《风俗通义》等文献所见东汉原始道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以应劭《风俗通义》为考察对象,并与有关的文献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从“原始道经《黄帝书》”,“思道、诵经、用剑三法结合的道教劾鬼术及尸体‘飞去’的信仰”,“司命神信仰及御死辟恶术之盛行”等三个方面,探讨其中可能包含的东汉原始道教的某些神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宋林飞 《学海》2002,4(4):5-9
江泽民同志“5·31”讲话是“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的新成果与新发展。这一讲话的主要精神是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 ,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是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 ,党也要与时俱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首先在理论上要使用广义工人阶级的概念。执政时间长了 ,容易滋生脱离群众的倾向 ,要靠党高度的自觉性与自我革新精神才能遏制这种倾向的蔓延。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13.
孔子称管仲以仁,称桓公以正,因其尊王攘夷之功。孔子责管仲以僭以奢,但《论语》及采毫毛之美、贬纤芥之恶的《春秋》经传不书桓、管有淫乱之行。后世或传管仲三归为娶三姓女,并由此开“娼妓之始”,是“功名之下”的“非实之加”,是书虚,是讹传,是盲从。  相似文献   

14.
"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较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但二者长期处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状态,导致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顺”。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以词源学为基础的三重比较:汉语言文化中的比较、英语文化中的比较、中西文化中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的过程,目前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相似文献   

15.
"齐物"三义 --《庄子·齐物论》主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前人对<齐物论>作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理解的基础上,作者提出齐物我的另一重含义.合起来构成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三义齐物论是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一种哲学批判,其重点不在是非的标准,而是对争是非本身的正当性的质疑.齐万物则要求人的世界观的转变,放弃任何自我中心的态度,看待万有的自然性与自足性,把是非转化成有无问题,具有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过度的意味.齐物我是前二者的深入,它所涉及的心物关系不是认识论而是生存论问题,本体论上化有为无,就是表现在生存论上的丧我与无为,它是导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信念基础.齐物三义是庄子哲学的基本纲领.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伦理思想是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为核心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先进与崇高并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政党伦理,并贯穿在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和伦理文化建设等方面,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所做出的创造性成就与历史性贡献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杨莉萍 《心理科学》2005,28(3):748-750
“自我”概念是心理学研究的基石,但目前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中的使用相当混乱。本文是对心理学中现存“自我”概念的清理,以期促进心理学有关自我问题的讨论秩序化、结构化。文中将“自我”概念区分为人性、人格和自我意识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19.
常卫民  刘瑞璞 《法音》2021,(3):61-65
公元7世纪,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印度佛教的僧侣服饰"三衣"[1]也随之进入西藏,受西藏本土宗教与高寒气候环境的影响,三衣在藏地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曲贵"[2]形制,这也应验了佛祖释迦牟尼所言:"传播佛法要适应当时当地的情况。"[3]曲贵在质地与服用要求上保留了印度法衣的特质,但在形制与穿着方式上进行了自身语义的表述。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的三层可能的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而且主要是被作为意识的一个特点来加以阐发的.但是胡塞尔本人对意识的意向性的说明并不很清楚.从胡塞尔的说明中我们至少可以引申出对意识的意向性的三层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