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水的精神     
正我是个喜欢爬山的人。背上相机,带上水,便可以一身轻松地用自己的双脚去了解一座山。但这山一定要有水,潺潺的小溪也好,石缝中细细流淌的山泉也好,有水的山才有山的味道,有水的山才有自然的和谐之美,有水的山才能称之为山。因此,抱犊寨我是爬不上去的。因为爬的过程太过干枯,让人找不到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轻快。倘若有溪水从山涧娟娟流过,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丛生的植被,那  相似文献   

2.
禅宗主张“不上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中禅机禅意,本是“以心传心”,“微妙法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能说破的。于是,禅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不过,历代禅师又都“老婆心切”,“不离文字”,方便说禅,接引学人。于是,禅之实际理地,便又有径可循了。这禅门途径,便是如来禅与祖师禅一线了。我们先来看一段禅宗公案。青原惟信样师上堂:“老借三十年前未参祥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者(这)…  相似文献   

3.
学佛三境界     
高健 《佛教文化》1997,(1):46-46
一者,学佛之前的境界可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众生学佛之前,因不明佛法大义,慧眼未开,无量劫来的妄念缠绕难解,世俗眼光大多停留在眼前有限事物的表层联系上,分别计度之心特重,若有人对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稍稍深入研究那么一点点(其实仍是很表浅的),或可被世人认为是大聪明者,却将至深至广、最为圆融无碍又难值难遇的佛法圣谛反视为“迷信”故而见山执山,见水执水,固执所见,难得般苦。二者,学佛初入时的境界可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学佛若能初步入门,可渐悟成顿悟“境由。必造”、“四大皆空”之宇宙真谛,故而…  相似文献   

4.
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其一大特点便是无园不山、无山不水,造园活动中的叠山理水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范本,园林需理水成景,与山石景观互相借姿,方得天然之趣。当代园林家陈从周曾指出:“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水为活物,无论是在自然景观中,还是在人造园林中,水都不可或缺,少之,则少自然生机。理水在园林中的作用除了与山互成之外,其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趣中亦不可或缺。自古以来,水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单单指视觉上的客观景物,还包含了中国人对文化、美学和精神上的诉求。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想象,成为叠山造园中不可或缺的生机,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山水人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有水,人生才是健全而美丽的。山是屹立的伟人,水是流动的诗韵。有山,有水,山明水秀;大山藏着你的梦想,流水滋润着你的心灵。当然还有绿树,还有鸟语,还有花香。最好是松柏,或者是银杏,他们都有昂扬强健的生命;山中有秋菊,也可以是幽兰,她们都是清心养目的良药。久居城市,不见山,不见水,缺少山水的滋养,生命难免要枯萎。漫步一小  相似文献   

6.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寺庙里的两块石头在小声交谈。铺在地上当台阶的一块石头向被雕成佛像的另一块石头抱怨说:咱俩从一座山来,瞧你现在多风光,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跪在你脚下顶礼膜拜。我怎么那么倒霉,  相似文献   

7.
以侗寨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寻找文化成因,分析聚落选址、内部组织、边界处理、景观节点布局等形式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侗寨聚落空间的审美特征。主要运用资料文献法、实地调查法、比较法得出侗寨聚落空间设计具有三个审美特征,即"天人合一"的生态之美、人地相生的适度之美、造物形态的秩序之美,并对侗寨聚落空间设计进行优势提取,提出"新型居住者"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8.
雅量     
雅量是海,宽阔无边,深不可测;雅量是山,高耸入云,深邃辽远;雅量是水,纤弱绕钢,以退为进。哲人云:"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雅量是一种情操,雅量使人平和宽容地面对世间的一切。在雅量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9.
生命之源     
人离不开水,据说人身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东西是水,世界上所有的活物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可见,水确实是生命之源。为什么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水呢?是否水自身安排了它这样的作用呢?水绝对不能,我们相信水对生物的重要连它自己恐怕都不知道。是否生物选择了一定要以水为自己的生命之源呢?也不大可能,因为如果是那样,那么,它们在遇到水荒时自己就可以自我调节另寻它路了,世界上也就不会有同水有关的那么多的问题了,可是,事实却不是那样,古代不说,就是现代,因为水的问题引发了不少问题。非洲有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因缺水…  相似文献   

10.
有花有树的生活,让人向往。至少是悠闲的、自然的。树是友谊,而花,是爱情。有花有树,这个要求高吗?有山有水,山清水秀当然好,不过倘若住在城市,无山无水的一个小区,能够有花有树,也不错了。这花开在心头,这树长在路上。于是人生的行走,就不那么寂寞了。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创作山水风景式园林。掇山、理水,是《园冶》创造山水风景式园林的重要手段,《园冶》的造园思想也正是通过山石、流泉的经营布局来彰显。掇山、理水之法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追求是一致的,它对中国当代园林及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夷山情思     
我神往武夷久矣!一直在为法事、人事忙碌奔波,多次从武夷山下经过,总是停不下匆忙的脚步。没想到初春还寒时节,我终于圆了武夷之梦。 武夷山实在是一个梦。 一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梦。 人在佛光里 一大早,我便把几位同行从睡梦中唤醒。吃了早饭,前往天游峰。北方还是飘雪,武夷山区已经是春意可人了。太阳热腾腾从东边升起,山雾从树丛、河面、山谷向后退去。开车的小黄说,这是武夷难得的好天气。 刚入山便看到掩映在茂林修竹中的紫阳书院旧址。还不到旅游旺季,四周有些清冷。…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一种人认为山的后面是水。水边是青青的小草、一望无际的原野、满山遍野的鲜花、心中的白马王子白雪公主……  相似文献   

14.
我是第一次来五台山,感触特别深,第一是省、市领导的人文素质特别高,对整个五台山的研究工作支持很大,尽管我第一次来五台山,但我与五台山结缘可能有十多年了,事实上,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就开始写关于五台山的文章,并在《五台山研究》上发表。因此说结缘较早。佛家常说,三十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过三十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十年后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五台山既有很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是个历史与自然的二重体,这就是向外对话的一个很好的条件。自然景观在于保护和利用,而人文景观在于重建  相似文献   

15.
走进那座山,仿佛走进绿色的植物王国。树木是绿的,人影是绿的,连空气都透着清新的绿意。除此之外还有一路欢唱的泉水,漫山遍野的茶朵,这一切让我的心欢喜得要飞出来。记得那是初中时,在一次夏令营途中看到的景色。整日埋头于书本中的我,第一次看到那么高的山,那么清的水,那么蓝的天,简直有些醺然欲醉了。返校后,我跟同桌玫讲起那片风景,听得她两眼放光,说:  相似文献   

16.
禅学是佛教的根本,是佛说一切教法中的大总相法门。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开悟的人看起来,头头是道,法法皆真;见色闻声,无非这个,扬眉瞬目,尽是玄机。可是,对于迷昧的人来说,所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真是迷头认影,当面错过,翳眼空华,无中生有。我们要知道,开悟的人,所悟的就是这个禅!迷昧的人,所迷的也是这个禅。这样看来佛教的禅学的的确确是一切法门的大总相法门,也是我们信仰佛教,  相似文献   

17.
空山听鸟语     
正空山,其实空的不是山,而是人的心。当一个人的心空了,那么他眼前的山也是空的。倘若他的心不空,再寂静的山,在他心里也是嘈杂的。我独自到山上来,就是为了心中的"空"。当我还在城里时,心里是不空的,岂止是不空,还塞满了乱麻。在进山的路上,大团大团的绿扑面而来,不仅扑在脸上,还扑在心里,渐渐地就把心洗得纯净了,洗得透明了,洗成空的了。  相似文献   

18.
增冲鼓楼     
增冲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城西北部,增冲侗寨山环水绕,寨中屹立着一座宝塔形建筑物,这就是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增冲鼓楼。鼓楼飞檐翘角,红楹耀眼,巍然矗立,气势雄伟。它被干栏式的侗寨木楼住宅层层包围,与寨边潺潺小溪上的三座风雨桥浑然一体,加上寨边巨杉、枫树等风景林木陪衬,更显出别具一格的侗寨景色。  相似文献   

19.
雅量     
雅量是海。宽阔无边,深不可测;雅量是山,高耸八云,深邃辽远;雅量是水,纤弱绕钢,以退为进。 哲人云:“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雅量是一种情操,雅量使人平和宽容地面对世间的一切。在雅量人的心中,无论温暖的春,炎热的夏,飒爽的秋,冷酷的冬都是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20.
雅量     
雅量是海。宽阔无边,深不可测;雅量是山,高耸八云,深邃辽远;雅量是水,纤弱绕钢,以退为进。 哲人云:“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雅量是一种情操,雅量使人平和宽容地面对世间的一切。在雅量人的心中,无论温暖的春,炎热的夏,飒爽的秋,冷酷的冬都是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