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二、经文通释综观考释者,都将此古玉文体称为“铭”。笔者认为,古玉之文应为道家丹功渊源的一部最早经典,理应称其为“经”。称为“铭”就降低了它的品格。据此,笔者正其名曰:《行玉柱经》。笔者的释文如下:行    则,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  相似文献   

2.
《金人铭》产生的时代应该是战国末年至汉代初年,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证据:1.《金人铭》的内容与黄老学派关系密切,应该是黄老思想流行后的产物,不可能产生于孔子时代。2.《金人铭》的内容性质与战国以前的青铜器铭文的特征不符。3.《金人铭》把孔子入周观书和孔子入太庙二事混合在一起,露出了破绽。4.《金人铭》称“三缄其口”,而“缄”字在可靠的先秦文献中无“闭口”义。“缄”的本义为捆箱箧的绳索,“缄”有“闭口”义是西汉才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古铭新解     
翻开史籍可以发现,早在几千年前的商代,铭文已经流行。当时有一刻在青铜浴盆上的《盆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短短九字铭,连用三个“新”字,读来朗朗上口,既含盆浴的实际功用,又寓立身处世的勉励于其中。 镜子古称鉴,以铜磨制而成,一《镜铭》曰:“见尔前,虑尔后。”大意是说,明亮的镜子只能照见你的正面,却照不见你的背面,而祸患则往往隐藏在人们观察不到的地方啊!寥寥六字,发人深省! 令人倍觉有趣的是一条刻在手杖上的《杖铭》:“于乎危,放忿懑;于乎失道于嗜欲;于乎相忘于富贵。”手杖本来是给人们行路时作为扶持使  相似文献   

4.
隋文帝仁寿年间先后向全国一百余州分送舍利并造塔供养的事件在中国佛教史上绝无仅有,也是长期以来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番州弘教寺分安舍利塔铭》则引出了隋代有无分安舍利这一制度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塔铭》中时间、地理、职官、隋代舍利安放制度、铭文内容等方面的考证,并结合《塔铭》在历代金石文献中的著录情况以及清中叶以降金石学极盛的历史背景,确定《塔铭》应是清代中后期碑贾为牟利而伪造。因此,隋代只存在文帝仁寿年间先后三次统一在全国一百余州安放舍利的制度,并无所谓分安舍利之制。  相似文献   

5.
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之部成就卓著。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通过对《经义述闻.周易》之部中五则辨析经义文字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存在四个方面的疏失或缺憾:第一是未明《周易》文例;第二是未明《经》、《传》之差异性;第三是未明汉注术语;第四是未明甲骨文。前二项属于易学之范畴,后二项则为训诂学之领域。可见训解《周易》之不易,即使精于训诂如王氏父子者,亦不能无所疏漏或遗憾。  相似文献   

6.
《全唐文》卷九一六和宋潜说友纂修《成淳临安志》卷七八《寺观》四皆录有《心师铭》一文,前者以此文为唐释辩才所撰,而后者以此文为宋释辩才所撰。本文从《心师铭》的思想内容、题记与两位辩才的关系等方面,考订认为《心师铭》的撰者应是宋释辩才,并指出此文“著作权”之得订正在净土宗研究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石门铭》作为龙门十三品中的一个代表,历来被书法家所推崇,这不仅仅因为其独特的书法格调,更源于《石门铭》刻石中所蕴含的行书因素。文章从《石门铭》在魏碑中的地位、《石门铭》中包含的行书因素以及其所涵养的碑派行书大家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让观者从不同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石门铭》。  相似文献   

8.
从帛书《易传》证知孔子说《易》引用古熟语邓立光谦德与慎言都是中国上古相承的德性,是统治者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从帛书《易传》中可见孔子言谦德有取于周公之言,慎言之教则有取于《金人铭》。今本《谦·彖》的“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  相似文献   

9.
通观灵岩寺现存元明时期的塔铭、碑铭,可见灵岩寺宗统承继有一定的字辈排列规律。元明时期灵岩寺的宗统承继皆为曹洞宗法统之下的宗统承继,分为较为明显的三系:一是曹洞宗足庵净肃系(元明),二是曹洞宗清安德方系(元),三是曹洞宗本空通悟系(明)。从灵岩寺法统传承和宗统承继的总体情况来看,元代以住持为序列的灵岩寺法统传承与宗统承继是两条平行线,明代以后,灵岩寺法统传承则与宗统承继合流。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9,(11)
《禅苑蒙求瑶林》,又称《禅苑蒙求》、《禅苑瑶林》,三卷。金正大乙酉岁(1225),嵩山少林寺志明撰,元宪宗乙卯岁(1255),燕京大万寿德谏(无诤)注。收入《续藏经》第一四八册。《禅苑蒙求》书首有佚名所作“志明小  相似文献   

11.
齐祖辛爵     
齐祖辛 《管子学刊》2007,(1):128-128
字数:3(内铸铭)时代:西周早期度量:高11.2、流至尾长9.6寸(善斋)形饰:宽流槽,尖尾上翘,口沿上有一对帽顶立柱,腹壁较直,内侧有一个牛首,卵形底,三条三棱锥足外撇。柱顶饰涡纹,腹饰云雷纹填地的兽面纹。收藏:原藏刘体智,现藏故宫博物院。著录:《三代》16.3.1《贞松》10.1.2《善斋》6.53《续殷》下23.2《小校》6.37.2《北图拓》214《集成》08345《总集》3748  相似文献   

12.
正自唐迄明历代纂修《道藏》,然其工程浩大,多赖朝廷组织方得进行(仅元修《玄都宝藏》为全真道所组织)。有明一代,朝廷颁赐各地《道藏》的数量约在89部以上~1,而陕西四处宫观先后获赐明版《道藏》6部,清初楼观道士又入京购请明版《道藏》1部,若加上明代属陕西所辖的宁夏庆王府~2和甘州卫显应观~3各获赐1部《道藏》,则陕西境内曾庋藏《道藏》多达9部,占所知明版《道藏》总数的十分之一。然而不幸的是,陕西这7部明版《道藏》先后毁于兵火战乱之中,或有流散民间不知去向者。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在综合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陕西省内明版《道藏》颁赐和存藏情况作一细致的梳理,以此发见陕西道教盛衰兴废之历史,唤起当代道教古籍保护之注意。  相似文献   

13.
道教辞典     
《无能子》晚唐无名士哲学著作。《唐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无能子》三卷,云:“不著撰人名氏,光启中,隐民间”。约成书于光肩三年(887年)。自述:“无能子贫,其昆弟之子且寒且饥,嗟吟者相从焉”(《无能子·答通问》)。撰者系贫寒书生,是一位与正宗的封建统治思想相对立的思想家。《无能子》三十四篇,分上、中、下三卷。“其旨归于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自然无作,性命无欲,是以略礼教而外世务焉”(《无能子·序》)。认为天地阴阳都由气的变化而来,说“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动,地则柔顺而静,气之自然也”(《无能子·圣过》)。  相似文献   

14.
刘逢禄的《公羊》学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春秋》者五经之管钥、无《公羊》则无《春秋》、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说到底不过是落实到三科九旨这一所谓经学微言大义上,而其体现则是董仲舒、何休为代表的《公羊》学。由此可证,三科九旨实为刘逢禄经学思想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6,(1)
一、石经的缘起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经籍,简称房山石经,隋代静琬法师创刻,是我国古代碑刻艺术的伟大宝藏。我国佛教石经,创始于公元六世纪的北齐时代,分布在山西、山东等地,其中以唐邕在河北省武安县北晌堂山所刻《维摩诘经》、《胜鬘经》等几部大乘经典最为著弥,并留下了《鼓山唐邕刻经铭》。《铭》文称:“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他认为纸帛书经,易于毁灭,刻经于石,则可久存。这对后代大规模刊刻石经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制度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度”一词,在中国思想史上久已有之。《商君书》中就曾有过这样的叙述:“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按《辞海》解,制度的第一含义便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传统的理解往往把制度仅仅理  相似文献   

17.
公案是宗门教学锻炼的独特手段,世传有一千七百则之多,常被拈提的则见于《碧岩录》《无门关》《雪窦颂古百则》,但无论常不常见,要举公案,当属“赵州无”为第一。  相似文献   

18.
李素平 《中国道教》2006,(4):48-50,54
元严,据说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的女儿。据《大德碑本遗山先生墓铭》①:(元好问)子男三人(略)。女五人,……次女严,女冠,诏为宫教,号浯溪真隐。……有关元严的情况,《元遗山集》中有《南冠录引》(卷三十七),《寄女严三首》(卷十一),《答大用万户书》(卷三十九)。尚可参  相似文献   

19.
《来复铭》是明朝中叶中国伊斯兰知识分子陈思撰写的一篇铭记 ,勒石于作者任掌教的济南清真大寺内。1947年6月号《月华》杂志予以披露。当代著名伊斯兰学者冯今源先生有专门分析该铭的论文。《来复铭》除了是一篇早期中国伊斯兰教哲学和教义的文章外 ,还是一篇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古散文 ,读后使人振奋、使人惊喜、使人上进。鉴赏之余草于文字 ,以抛砖引玉耳。本鉴赏的主要参改资料是冯先生的论文和诸多汉语古典籍 ,后者在行文中表明出处。  相似文献   

20.
明代科学家王徵,字良甫,号葵心,又号了一道人。隆庆五年(1571),生于陕西泾阳。父应选,号浒北,通经算,教学乡里,著有《算数歌款》和《浒北山翁训子歌》等。王徵从小秉承父训,又受业于学者张(钅监),为后来成就奠下初基。16岁补弟子员,24岁成举人。但由于志在经世致用,醉心科技,无心追逐科举功名,直至天启二年壬戊(1622)五十二岁时才考取进士。一、器物研制成就在中举至中进士这一漫长的岁月中,王徵芒履蔬食,力田著书,研制器物。先后造有虹吸、鹤饮、轮壶、代耕、自转硙、风硙,水铳等等,大有裨于农业生产和民生日用其中“虹吸”、“鹤饮”“水铳”最有实用价值:虹吸,引之既通,不假人力,而昼夜自常运矣。鹤饮,虽用人运,然视他水器则犹力省而功倍焉。”在虹吸、鹤饮图说后并附有铭。《虹吸铭》曰:尔躬匡梴,尔腹渊然。一孔气宣,厥瀵斯泉,载沃载涟,惠我(田)田。祝尔万年!“《鹤饮铭》曰:“冽彼下泉,泽蔑及亩,尔奋尔力,遑恤濡首,载沉载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